蜂针所致发热反应规律的探讨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蜂针疗法历史悠久,是利用工蜂蜂刺中释放出的蜂毒液的药理作用和螫针的综合作用而起到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也称蜂毒疗法。它既给人体经络以机械刺激,同时自动注入皮内的适量蜂毒也还具有药理作用,蜂针继发局部潮红充血兼具温灸效应。它是针、药、灸三结合的复合型刺灸法,具有简、便、廉、验四大特点。但蜂疗前期会有一些过敏反应的发生,尤其是过敏体质人群容易发生发热等过敏反应,这严重限制了蜂针疗法的更广泛推广。所以总结出蜂针所致发热反应的规律是很有必要的,从而提高患者对蜂疗的医从性和推广蜂疗的应用。研究目的本课题对蜂针后引起发热反应的规律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如:蜂针后的发热率、发热与蜂针穴位的关系、发热时的体温等,对指导临床蜂针治疗中如何防治发热反应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更有利于蜂疗在临床中广泛的开展和运用。研究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100例,根据病种选择针刺穴位,如:足三里、肾俞、外关、大椎、曲池等和阿是穴(痛点)中的一个,起始量为一针点刺,即蜂针刺入后马上拔出(不挤毒囊),十分钟后无任何不适反应或出现肿胀等不适反应但可耐受,则可适当再加一针点刺;在第三次或第四次治疗时可直刺1针,留针10分钟,隔天治疗一次,每周3次,共6次,期间如有发热,则在发热期酌情减量;随后选择上述穴位中的两至四个,两针直刺或提针三点到四点,留针10分钟,隔天治疗一次,共6次;随后可根据个人情况,加到3针,观察时间为4周。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蜂针后发热率为17.00%。2、有蜂螫史的患者第一次蜂针后发热率为14.63%,无蜂螫史的为1.69%。与无蜂螫史相比,有蜂螫史的患者第一次蜂针后发热率明显增高(P<0.05)。3、蜂针后是否发热与所取穴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蜂针后发热的机理: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应答反应所致。2、蜂针后发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过敏反应,其发生率为17.00%。有蜂螫史的患者第一次蜂针后发热率较高。3、蜂针后是否发热与所取穴位之间没有关系。4、蜂针后发热时肿胀、瘙痒程度均较无发热时加重。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的理论主要包括:语篇的连贯、衔接与信息结构,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所用语料是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三篇课文,以及从240名非英语专业学
本文针对季冻土地区的公路冻害现象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明确了路基的不稳定性是产生冻害的主要因素。为减少冻害发生,经过试验研究,提出了用粉煤灰和粉质粘土按干重1:2混合作为路基
目的:本课题通过严格的临床设计,测定具有化痰祛瘀的加味温胆汤治疗高血压病痰瘀证前后ET-1,NO,vWF,Hs-CRP的变化,论证加味温胆汤对控制高血压病痰瘀证患者血压,改善临床症状
在现代交通工具的支持下,使得文化的扩散空前容易,也使得以旅游为载体的跨文化交流给旅游目的地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消极意义来看,旅游引起了文化的交易化,核心文化被作
本课题为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胆囊炎属湿热蕴结证的药效学实验,以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本制剂治疗该病的作用机理。胁腹宁颗粒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铁军教授根据多
目的:通过针刺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俞穴、肾俞穴、神门穴、太溪穴、承山穴及非经非穴,观察心脏组织因子NO和MDA水平的变化,探讨穴位的特性、穴位与靶器官特异性对应性相关联的
目的研究心理支持干预对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变及对孤独症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2.9-2013.3在河南省康复教育研究中心的26名孤独症儿童及其家长分别设实
目的:评价痰热清注射液配合常规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痰热阻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分析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是多个与会者通过网络传输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来实现异地会议的一种通信系统。目前的视频会议系统大多是基于H.323规范的集中式会议系统,由于其包括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