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各个国家民族都形成了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文化。一般来说,人们通常倾向于运用特定的词语或表达式与他人进行文化语境下的交流。这种在其原始意义或概念意义之上,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被称为文化负载词。这类词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传递着一定的民族的文化信息。它既包含具体的事物,比如说一种食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比如说一种宗教信仰或祭祀仪式等等。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奈达系统地将文化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及语言文化。因此,本文将《论语》中包含的文化负载词也分为五类:(1)生态文化负载词,包括山川河流、季节和植被等;(2)物质文化负载词,如工具等;(3)社会文化负载词,包括社会结构、阶级、社会实践等等;(4)宗教文化负载词,如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5)语言文化负载词,即反映特定语言特点的词语,如数字、成语等等。半个世纪以来,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分析逐渐转向对文化因素的探讨,各国的翻译学家也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文化因素成了翻译研究的主题之一,一批新的翻译理论也随之产生。奈达1964年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人们研究翻译展现了新的视角。对于翻译,奈达也提出了全新的解释。他认为,过去的翻译重点都放在信息的形式上,旨在重塑文本的韵律或语法结构。而翻译的新重点应该放在“读者的反应”上,并指出翻译就是要实现“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形式对等注重语言本身的对应,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翻译的重点。而功能对等是以读者为出发点,它强调译文读者和译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动态的。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首次将读者的反应纳入到评价翻译质量好坏的因素中。他主张译文的遣词造句对目的语读者也能触发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效果。当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出现矛盾时,功能对等应优于形式对等。考虑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奈达认为即使译文读者不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也完全可以理解译文的含义,这才是一篇好的译文。本文以最具影响力的儒家经典《论语》的英译本为研究语料,精选35个带有文化负载词的例句,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以定性的方式对比分析阿瑟·韦利和刘殿爵两个英译版本对同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归纳出不同种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最后总结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依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应用于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主要有四种:音译、直译、意译与注释。最后一种翻译方法——注释通常和前面几种相结合,提供进一步的信息或解释。值得强调的是这四种翻译策略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翻译实践中,这几种翻译策略应该相辅相成,以期翻译出最佳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