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图像中的“梦蝶”意象研究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b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蝶”意象出自《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为说明“物化”“齐一”之理而创设的。《庄子》自先秦诞生后,被埋没了很长一段时间,两汉时期几乎无人问津,直至魏晋,却突然成为整个时代的文明核心,而“梦蝶”意象也因构成简单却意境深远、体量短小却富于哲理的独特魅力获得了魏晋以后文人的普遍喜爱,被广泛地征引于各色文学作品中。绘画题材的扩张与版画技术的发展给“梦蝶”意象的图像化提供了良好的时代土壤。同时,作画者画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促使他们熟练地从文学中找寻绘画灵感,因而“梦蝶”意象在文学中的繁荣态势进一步催化了它的图像化进程。且《庄子》中的“梦蝶”意象本身就蕴涵着强烈的视觉化色彩,这才形成了内外合力,使得“梦蝶”意象得以成功进入图像的表现领域。在各类图像中,“梦蝶”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可将其划分为“梦蝶”意象的直用图、曲用图与隐用图。直用图中的“梦蝶”意象是完整明确的,是画家将《庄子》中的“梦蝶”意象直接图像化后的产物,图像中“梦蝶”意象的情感色彩与意义指向都与《庄子》中的“梦蝶”意象保持着较强的一致性;曲用图中的“梦蝶”意象依旧完整明确,但却经历了一定形变,是后世曲解“梦蝶”意象后创造的图像产物;隐用图中的“梦蝶”意象是潜行不彰的,是后世隐性接受“梦蝶”意象后创造的图像产物。以历史为脉,图像中的“梦蝶”意象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前接受阶段与明清时期的接受与后接受阶段。宋代,绘画领域开始出现有关“梦蝶”意象的图像,但“梦蝶”意象距离真正的图像化还有一步之遥。元代,“梦蝶”意象正式进入图像的表现领域。而自明代以后,图像中的“梦蝶”意象迎来了种类与数量的双重提升,并有部分画家达到了对“梦蝶”意象的深层认同阶段。微观而言,画家作为“梦蝶”图像化的接受主体,他们的接受过程可以划分为“意象感知”“情感体悟”“内在认同”与“绘画实践”四个环节。而“梦蝶”意象被接受的内在机理是这一接受过程得以生发的前提与保证。“梦蝶”意象被接受的内在机理可以划分为“反应—召唤—认同”这三个维度。相较《庄子》中的“梦蝶”意象而言,“梦蝶”意象在图像中的审美指向必然将产生一定的变化。图像中“梦蝶”意象的审美价值既有承续自《庄子》的审美传达,也有源自新生文本与图像的审美增殖,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削减。这些不变与改变共同构成了“梦蝶”意象的图像审美。
其他文献
本文以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汉语常用的能愿动词“能”“会”“可以”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共时层面考察其句法、语义、语用特性。首先,对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句法层面进行描写。“能”“会”“可以”句法分布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细微差别:这三个词都可以出现在句中和句末。据语料调查显示,“能”“可以”常常出现在句首,未见“会”出现在句首的例子。“能”出现在句首时,表请求义;“可以”出现在
学位
罗恩菲德和艾斯纳分别是“工具论”和“本质论”思想的代表性人物。罗恩菲德认为艺术在教育中是一种工具,艺术可以使儿童在创造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所以他重视通过艺术教育的教育价值,推崇通过艺术教育中的创造性体验发展儿童“创造力”。艾斯纳认为艺术因其固有价值对儿童自身经验具有独特性贡献,所以他提倡为了艺术的教育模式,重视艺术教育的固有价值,凭艺术自身的独特性经验,发展儿童“感知力”。“创造力”与“感知力”成
学位
梅光迪是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学者、思想家,他的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承接了西方白璧德人文主义并加以中国化改造。梅光迪新人文主义倾向于中正稳健的批评,面对中西文化的冲撞与交流时拒绝彻底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割裂而转向全面欧化,因此格外注重传承了千年的中国文化中的民族性。但不同于“中体西用”的观点,新人文主义以中国民族文化为本体,同时也看到西学的真正本体价值,提倡对西方主义学说中国化以
学位
《乐府英华》是清初顾有孝所编,《四库全书总目》谓“其例主于选诗”,并“每章下略加注释而附以评语”,具有独特价值。然而,学界对其关注不多。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该书的成书背景、资料来源、选诗和评诗,以便了解明清时期的乐府学成就。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乐府英华》的编纂动机。之前已有研究者编过顾有孝年谱简编,本章重点分析他成为职业选书家的原因,及遁隐雪滩后选书经历对其编选《乐府英华》一书的
学位
词题词序,指词牌与词作之间,用以说明创作的时间、地点、缘由的文字。词题词序虽然并非不可或缺,但是作为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词人生平、探究词人行迹、解读词作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两宋词作中即不乏词题词序的创作,其中尤以姜夔为代表,到了清代,随着词的复兴,清人对于题序也更加重视,无论是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题材上,清词题序都不逊于前代。本文以《全清词·顺康卷》二十册及《全清词·雍乾卷》十六册
学位
汉语建议语作为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言语交际形式,有着其独有的特征,也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调节和导向作用。本文将采用归纳、演绎和对比等研究方法,结合语用学、社会学以及交际学中的相关理论,对汉语建议语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和使用建议语。若一个言语行为是建议行为当且仅当其满足以下八个条件,即(1)属于指令类言语行为;(2)这一言语行为的意志主体多为发话人,实施主体多为
学位
赵文哲是清代浙西词派中期活跃在吴中地区的重要词人,他学识渊博,功底深厚,擅长诗词创作,被严迪昌先生称为“吴中七子”中的填词翘楚。论创作,他的词可与清代前期名家相抗衡,甚至有他人未到之境,在浙西词派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后世的接受原因,他的词并没有引起词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三个章节的分析解读来发掘赵文哲词的独特魅力,阐述其在词学史上的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赵文哲生平、交游与词体创作的整体情
学位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的诗坛领袖,他的乐府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其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赢得了世人的推崇,在当时和后世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在充分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以刘克庄的乐府诗为重点研究对象,钩连出南宋后期乐府诗发展的趋向,集中反映了当时诗坛的困惑、探索和追求。本文论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刘克庄乐府诗的创作概况和创作观念。在宋代,乐府的含义已经扩
学位
《狯园》作者钱希言是江苏常熟人,为晚明时期吴中地区著名的山人文学家。本文以《狯园》中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故事本身进行分类归纳,并追溯其中一些故事的源头,进而阐释其中所蕴含的晚明社会文化。本文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讨论了《狯园》的作者以及成书。理清钱希言的生平经历及对其交游进行简单考述。同时,重点分析《狯园》的编写动机,整理其故事的素材来源;第二章主要对《狯园》的故事类型进行分析,将其中故事分为
学位
赵本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走上文坛,自处女作《卖驴》开始,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以他生长的那片土地——丰沛平原、黄河故道为背景展开的。本文立足于汉语语境学、风格学和修辞学等理论,结合赵本夫目前发表的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文本,通过对其小说语音、词汇、句式和修辞格的选择,探讨赵本夫小说语言风格特色。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并对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