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鼻黏膜纤毛运动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ong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黏液纤毛清除系统(MCC)是呼吸道防御各种吸入性病原微粒的第一道防线,纤毛上皮细胞和分泌细胞是构成MCC的两大主要成分,其中能够运动的纤毛是MCC的主要动力来源,对于维持该防御功能完整性具有关键意义。鼻炎、鼻窦炎、Kartagener综合征、囊性纤维化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众多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纤毛功能密切相关,在这些疾病中,原发或继发的纤毛运动功能障碍会丧失有效的黏液驱动力,使病原体和炎性介质在气道中累积,因此使这些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研究和明确纤毛运动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对于纤毛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自纤毛运动被发现的近60年间,对于纤毛运动的了解和认知主要是通过离体实验,而离体实验很可能无法确切反映纤毛在体内的实际功能状态。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准确有效的在体纤毛运动成像方法,以分析在体和离体纤毛运动功能的差异以及各种因素对在体纤毛运动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纤毛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发展。研究方法1.利用新型数码显微系统结合高速显微摄影技术建立小型实验动物在体鼻黏膜纤毛运动成像系统,该系统系首次直接拍摄到在体纤毛运动影像,且图像清晰、稳定性好,联合应用成熟的高速显微摄影及图像分析技术可精确获取纤毛运动参数纤毛摆动频率(CBF)和纤毛摆动距离(CBD),实验结果精确,可重复性较高。2.对比分析实验动物在体纤毛运动在基础值、随时间变化和随温度变化反应方面与离体纤毛样本之间的异同。3.以卵清蛋白(OVA)作为致敏原建立大鼠过敏性鼻炎(AR)模型,观察AR病理状态下在体纤毛运动功能改变,并研究过敏原卵清蛋白和组胺对在体纤毛运动的影响。4.建立大鼠鼻后神经切断术(PNN)模型,观察PNN可能对正常及AR鼻黏膜产生的组织形态学和在体纤毛运动功能影响。研究结果1.应用数码显微系统联合高速显微摄影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建立的小型实验动物在体鼻黏膜纤毛运动成像分析系统能够有效实现大范围在体纤毛运动成像和观察。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中即可发现纤毛摆动区域,放大500~1000倍时观察效果较好。观察到的影像表现为大范围区域性纤毛摆动驱动黏膜表面液体,形成节律性同步运动的异相波,与经典的纤毛运动描述相符。通过图像分析技术能够精确获取纤毛运动CBF和CBD参数。2.豚鼠在体纤毛运动中位CBF(IQR)为9.95(8.14–11.31)Hz,高于动物死亡后原位纤毛7.74(6.53–10.31)Hz(P=0.022)、离体黏膜8.24(6.59–9.46)Hz(P=0.045)和离体细胞7.91(5.77–9.69)Hz(P=0.022)。相较于在体纤毛,动物死亡后原位CBF即刻降低22.2%,离体黏膜低17.2%,离体细胞低20.5%。本在体测量结果高于许多传统纤毛离体研究报道的CBF(7.49-9.2Hz)。离体黏膜和离体细胞在进入离体环境后12小时内CBF会呈现升高-平台期-降低的变化规律,CBD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在体纤毛CBF和CBD全程较为稳定。离体标本CBF在0~40℃温度范围内变化曲线呈“S”形,线性期斜率离体黏膜为0.51±0.02Hz/℃,离体细胞为0.48±0.03Hz/℃,在体纤毛运动随温度变化曲线与离体样本明显不同,线性期斜率较平缓为0.18±0.01Hz/℃,显著低于离体样本(P<0.001)。3.SD大鼠卵清蛋白致敏后可观察到鼻纤毛部分脱落、融合,在体纤毛CBF和CBD降至正常的57.8%和73.1%,应用抗组胺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后可使CBF恢复至正常的79%。短时间组胺(小于30min)对纤毛运动有刺激增强作用,过敏原卵清蛋白溶液和长时间组胺(大于30min)则对纤毛运动具有抑制作用。相比于正常纤毛,过敏原卵清蛋白溶液和长时间组胺的抑制作用对AR纤毛有所减弱。4.PNN手术可导致鼻黏膜明显去神经化,但对卵清蛋白致敏造成的纤毛形态和功能损害无明显影响;正常纤毛在PNN术后CBF和CBD有所降低(P<0.05);α受体激动剂会抑制在体纤毛运动,乙酰胆碱和β受体激动剂会使在体纤毛运动增强,PNN并未改变纤毛对这些神经递质的反应性。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实验动物在体鼻黏膜纤毛运动成像和分析系统首次获取了在体纤毛运动高速影像,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可准确测量纤毛运动参数。2.在体和离体纤毛运动在基础值、时间稳定性和随温度变化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应用在体纤毛运动分析方法所得结果更接近生物体内实际生理状态。3.卵清蛋白致敏会导致纤毛形态损害和运动减弱,短时间组胺对在体纤毛运动具有增强作用;卵清蛋白和长时间组胺对正常在体纤毛具有抑制作用,但不会使卵清蛋白致敏后的纤毛运动进一步减弱。4.PNN手术会导致鼻黏膜明显去神经化,但并未影响卵清蛋白致敏造成的纤毛损害,且会降低正常纤毛运动基础值,可能因此降低鼻黏膜防御功能。乙酰胆碱和β肾上腺素激动剂对在体纤毛运动具有增强作用,α肾上腺素激动剂对在体纤毛具有抑制作用。PNN影响的是这些神经递质的合成,并未影响相关受体的表达和功能。
其他文献
背景:中国是世界上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的流行与人口老龄化有关,2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2型糖尿病占95%以上),超过45%的老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如果不治疗,部分老年人最终会转化为糖尿病,预后差。衰老和糖尿病是两个众所周知的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会出现无症状的高血糖,加重代谢紊乱,引起隐匿性微血
学位
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复发率高。目前认为白血病干细胞的持续存在是白血病的复发与耐药的主要原因,如同造血干细胞一样,白血病干细胞可以自我更新和分化成白血病细胞,因此是高效低毒治疗白血病、预防复发的理想目标。T cells immunoglobulin mucin 3(Tim-3)是一种细胞表
学位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可以促进患有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和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肾组织再生,但是它们的功效仍然有限,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细胞在动静脉输液后被截留在肺、肝和脾脏中。大网膜由于其丰富的血运与疏松多孔的特性可用于促进输注细胞存活。我们先前的研究证实,带蒂大
学位
【研究目的】胃癌目前是全球范围内第三位最常见恶性肿瘤和第五位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胃癌的诊断技术、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胃癌的治疗方法已发展为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或多种形式的联合治疗,然而,胃癌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仍然较高,即便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也常死于胃癌的复发和转移,胃癌的预后仍然不佳。因此,迫切需要探索胃癌细胞生长、转移的潜在分子机制。RNA结合
学位
目的:为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在团队以往研究基础上,利用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学方法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探寻黄芪-莪术抑制肺癌生长、转移的相关靶点与机制,并通过动物体内干预实验,初步验证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免疫和血管的影响及机制,为深入阐明黄芪-莪术抑制肺癌生长转移的血管-免疫机制及“益气扶正,破瘀散结”抗癌作用的科学内涵提供依据。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依据课题组前期高效液相色谱结果,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
学位
目的:合适的股骨柄前倾角可以降低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撞击、脱位和内衬磨损的发生率。且在Crowe IV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中,调整股骨前倾角的需求很大。研究目的:1.评估THA术中测量的股骨手术前倾角,并分析调节股骨柄前倾角的必要性;2.分析不同方法测量的原始股骨前倾角与股骨柄前倾角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哪种方法能更好地预测股骨柄前倾角;3.调查组配式股骨柄(SROM,De Puy
学位
目的:探索从外科切除的废弃人肝组织中高效分离人原代肝细胞的技术方法,优化人原代肝细胞在体外进行药物代谢的功能。方法:从外科肝切除标本获取病理检查不需要的人废弃肝组织,以肝移植供体肝脏获取的原则进行切取和保存,最大化缩短热缺血时间,废弃肝组织采用灌注消化法分离原代肝细胞。采用包含五个化学小分子的二维培养模型对原代肝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析人源血浆中促进原代肝细胞体外形态维持和药物代谢功能维持的成分,观
学位
研究背景: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膝关节镜下的损伤率高达60%左右。目前尚缺乏能够理想修复软骨并能维持长期稳定疗效的手段,任何技术都难以恢复、再造正常透明软骨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性能。目前研究占比最高的仍属组织工程技术,临床一线疗法仍是微骨折技术。随着再生医学深入发展,越来越多膝关节内及周围的组织特异性、内源性干祖细胞被发现、表征及研究用于软骨损伤的修复。最新
学位
一、研究目的:改良大鼠创伤性ONFH模型,并在该动物模型基础上,通过影像学、组织学、病理学等手段,探索唑来膦酸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对于防治大鼠早期ONFH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撑。二、研究方法:1.将现有的创伤性ONFH大鼠模型适当改良,根据大鼠股骨头解剖特点,其主要血供是位于头颈结合部的旋骨内动脉,我们采用丝线环绕整个股骨头颈结合部,两端交叉后缓慢向两边拉动,规范统一操作过
学位
目前,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状态,其中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构成CKD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DN的发病机制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调节和炎症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DN的发生和进展。最近研究表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