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前倾角重建及Crowe Ⅳ型先髋非水泥柄的研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_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合适的股骨柄前倾角可以降低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撞击、脱位和内衬磨损的发生率。且在Crowe IV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中,调整股骨前倾角的需求很大。研究目的:1.评估THA术中测量的股骨手术前倾角,并分析调节股骨柄前倾角的必要性;2.分析不同方法测量的原始股骨前倾角与股骨柄前倾角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哪种方法能更好地预测股骨柄前倾角;3.调查组配式股骨柄(SROM,De Puy Synthes公司,华沙,印第安纳州,美国)在高脱位髋关节中的应用情况,明确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和粗隆下截骨后不愈合的危险因素;4.确定脱位高度能否预测Crowe IV型DDH患者中粗隆下截骨的应用;5.通过有限元分析评估我们所设计的可调前倾角股骨柄的初始稳定性。方法:本研究从五个方面开展:1.回顾性纳入在THA术中使用新型量角器测量股骨前倾角的101例患者(126髋)患者。在THA术中测量股骨手术前倾角。根据股骨手术前倾角的范围分为3个亚组:1组(10°-30°)、2组(10°-30°)和3组(>30°),并比较各组人口学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需要使用可调节颈部股骨柄的影响因素。2.回顾性纳入26例(39髋)接受机器人辅助THA的患者。所有病例均使用直的、单楔形、非水泥的股骨柄(Accolade II,Stryker公司,莫瓦,新泽西,美国)。术前从CT扫描中股骨颈顶部至中段的三个层面上(层面1-层面3)测量股骨前倾角。在THA术中制备股骨前,根据两条参考线,皮质中线和T线(从梨状窝到内侧皮质中点),来测量截骨面上的前倾角。制备完股骨后,使用Mako系统(Stryker,莫瓦,新泽西州,美国)根据股骨颈试模测量前倾角,并以此为股骨柄前倾角。3.对接受SROM假体行初次THA的高脱位髋关节进行回顾性的横断面研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术中股骨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手术变量和技术操作变量。主要结果指标包括术中股骨骨折和粗隆下截骨后不愈合的发生率。4.回顾性纳入接受SROM假体行初次THA的102例单侧Crowe IV型DDH的患者。行粗隆下截骨62髋,未行粗隆下截骨40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大粗隆高度、股骨头/颈交界处高度和大粗隆远端移位距离的预测价值。5.建立两个股骨(原始股骨前倾角为50°)和可调前倾角股骨柄装配的有限元模型。将股骨柄相对于原始的股骨前倾角向后调节15°和30°植入。通过观察股骨柄的微动和周围骨皮质的应力分布来评估初始稳定性。超过阈值后(分别为150μm和224 MPa)很有可能出现纤维组织形成和骨损伤。结果:1.平均股骨手术前倾角为14.21°±11.80°(-9°-60°)。前倾角>30°的患者比其他患者约年轻10岁。前倾角>30°在DDH患者中更为常见。从单因素分析可以观察到,女性、DDH(与股骨头坏死相比)、股骨手术前倾角较大或其值>30°(与<10°相比)的患者,更可能使用可调节颈部股骨柄。然而,在多因素分析中,这些不再是独立的影响因素。2.平均股骨颈前倾角(层面1测量值)为9.5°±2.6°(-16.8°-42.5°),而Mako系统测量的股骨柄前倾角为19.9°±2.0°(-8.0°~49.0°)。除层面3外,股骨柄前倾角和其他两层面的股骨前倾角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与层面3相比平均差为0.8°±13.6°(P=0.729)。在术中参考线方面,股骨柄前倾角明显大于基于皮质中线的测量值,平均差为8.40°±13.1°(P<0.001)。而平均的股骨柄前倾角略小于基于T线的平均测量值,但无统计学意义(P=0.156)。3.术中股骨骨折发生率为4.2%,粗隆下截骨后不愈合发生率为2.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身高、体重、诊断、医生使用SROM治疗高脱位髋关节的THA手术量以及手术的年份均与发生术中股骨骨折的风险相关。多因素模型的结果显示,与DDH相比,髋内翻出现术中股骨骨折的风险为7.4倍,儿时髋关节感染后遗症的风险为6.5倍。相比未使用股骨短缩截骨,股骨粗隆下截骨的使用是术中股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OR=5.568,95%CI:1.373-22.587)。此外,医生的手术量是一个保护因素,当使用SROM治疗高脱位髋关节超过50例时,风险降低了约80%。8例不愈合的患者中有5例在儿时有髋关节感染史或既往有股骨截骨矫形史和内固定物存留。4.ROC曲线显示大粗隆远端移位距离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98。其次是大粗隆高度和头/颈结合处高度,AUC值分别为0.937和0.935。这三个指标的最佳阈值分别为4.84 cm、6.05 cm和4.26 cm。5.有限元模型对微动和Von Mises应力的预测值均低于阈值。在所有模型中,股骨柄远端周围的股骨应力值最高,小粗隆处的应力值最低。结论:1.识别异常的股骨手术前倾角有助于调节股骨柄前倾角。2.CT扫描中股骨颈中段层面和截骨面T线是预测术后股骨柄前倾角较好的参考标志。然而,股骨柄前倾角和预测值之间并无恒定的关系。3.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和粗隆下截骨后不愈合的发生率较低。识别相关的危险因素可以帮助患者和医生更好地理解高脱位髋关节围手术期的这些并发症。4.在CroweⅣ型DDH的THA中,可通过脱位高度来预测粗隆下截骨的使用。5.我们所设计的假体在完成股骨前倾角调节的同时,还能获得足够的初始稳定性。有限元分析的结果支持了该股骨柄进一步的生物力学试验。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产生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脓毒症不仅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即使幸存,其再入院率和晚期病死率与非脓毒症患者相比明显增高,而复发性脓毒症是脓毒症幸存者再入院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复发性脓毒症(recurrent sepsis)是指脓毒症幸存者再次发生严重感染,导致脓毒症反复发作,其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极大地加重了医疗负担。由于免疫失衡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复发性脓
学位
第一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SVD负担与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研究研究目的: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是否与侧支循环的建立及残存的前向血流相关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使用基于灌注的侧支循环定量方法,针对前循环AIS患者,分析侧支循环及前向血流与CSVD负担之间的关系。研
学位
课题研究背景肥胖症是一种主要由于个体长期能量摄取超过消耗以致过多能量蓄积所致的常见代谢疾病,其将会增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等在内的诸多疾病的潜在风险,增加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健康问题。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心脏周围一处独特的脂肪蓄积,位于心肌和脏层心包之间(一般优先分布
学位
背景:急性药物性肾损伤、肝损伤是临床最主要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病率日益增加,是临床诊疗不可忽视的问题。急性药物性肾损伤与肝损伤关系密切,研究这二者的关联,可能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合理诊疗提供一定的帮助。目的:对20年急性药物性肾、肝损伤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筛选药物性肾损伤和肝损伤的共同差异表达
学位
背景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各种原因引起横纹肌细胞损伤、导致毒性细胞内容物和肌红蛋白进入体循环、引发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种急性、潜在的致命性临床综合征。急性肾损伤(AKI)是RM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13%~50%。横纹肌溶解患者的死亡率约为10%,但合并AKI患者的死亡率显著增加。肌红蛋白(MYO)在AKI发生发展中有关键作用,可引起肾小管阻塞、肾血管收缩并直接激活氧化
学位
背景:中国是世界上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的流行与人口老龄化有关,2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2型糖尿病占95%以上),超过45%的老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如果不治疗,部分老年人最终会转化为糖尿病,预后差。衰老和糖尿病是两个众所周知的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会出现无症状的高血糖,加重代谢紊乱,引起隐匿性微血
学位
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复发率高。目前认为白血病干细胞的持续存在是白血病的复发与耐药的主要原因,如同造血干细胞一样,白血病干细胞可以自我更新和分化成白血病细胞,因此是高效低毒治疗白血病、预防复发的理想目标。T cells immunoglobulin mucin 3(Tim-3)是一种细胞表
学位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可以促进患有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和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肾组织再生,但是它们的功效仍然有限,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细胞在动静脉输液后被截留在肺、肝和脾脏中。大网膜由于其丰富的血运与疏松多孔的特性可用于促进输注细胞存活。我们先前的研究证实,带蒂大
学位
【研究目的】胃癌目前是全球范围内第三位最常见恶性肿瘤和第五位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胃癌的诊断技术、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胃癌的治疗方法已发展为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或多种形式的联合治疗,然而,胃癌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仍然较高,即便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也常死于胃癌的复发和转移,胃癌的预后仍然不佳。因此,迫切需要探索胃癌细胞生长、转移的潜在分子机制。RNA结合
学位
目的:为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在团队以往研究基础上,利用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学方法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探寻黄芪-莪术抑制肺癌生长、转移的相关靶点与机制,并通过动物体内干预实验,初步验证黄芪-莪术配伍对肿瘤免疫和血管的影响及机制,为深入阐明黄芪-莪术抑制肺癌生长转移的血管-免疫机制及“益气扶正,破瘀散结”抗癌作用的科学内涵提供依据。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依据课题组前期高效液相色谱结果,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