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edley法对我国北方典型土壤磷素形态的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nk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多年我国北方磷肥的大量施用,导致土壤磷素大量累积,土壤有效磷含量极大提高,但由于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很低,要实现“减施增效”目标的前提在于摸清北方土壤磷库形态特征且探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形态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Tiessen改进后的Hedley分级体系,系统地研究了北方代表性作物体系下不同土壤类型的无机磷与有机磷在耕层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变化规律。运用简单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了土壤无机磷、有机磷各组分与速效磷之间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探究了土壤各磷素形态与有机质、p H以及碳酸钙的关系,以期获得不同土壤无机磷、有机磷形态的变化特征及有效性。本工作取得了如下结果:1、探明了北方作物体系下典型土壤中磷素的主要形态及其丰度。(1)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棕壤、褐土、潮土、塿土、栗钙土的总磷含量分别达到350.22-1162.41mg kg-1、374.73-1233.44 mg kg-1、374.20-1021.63 mg kg-1、437.06-1978.51 mg kg-1、467.48-919.61 mg kg-1、603.72-1383.66 mg kg-1、649.50-1628.65 mg kg-1、639.91-1262.14mg kg-1;(2)八种土壤的磷素均以无机磷为主,其中,春玉米单作体系下黑土、白浆土、黑钙土和暗棕壤的无机磷总量分别为204.28-703.39 mg kg-1、205.71-721.39 mg kg-1、219.35-597.68 mg kg-1、294.42-896.80 mg kg-1,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褐土、潮土和塿土的无机磷含量分别为335.62-694.47 mg kg-1、540.33-1149.79 mg kg-1、515.63-1317.54 mg kg-1,马铃薯单作体系下的栗钙土含量为596.91-949.68 mg kg-1;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暗棕壤、褐土、潮土、塿土和栗钙土的有机磷总含量分别达到145.94-459.02 mg kg-1、169.02-512.05 mg kg-1、154.85-423.95 mg kg-1、142.64-1081.71mg kg-1、131.86-225.14 mg kg-1、63.39-233.87 mg kg-1、133.87-311.11 mg kg-1、43.00-312.46 mg kg-1;春玉米单作体系下的有机磷含量相对于其余耕作体系土壤的有机磷占有了较大的比例。(3)八种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中,均以D.HCl-P(稀盐酸提取态磷)为主,尤其是塿土含量最高,黑土、白浆土、黑钙土和暗棕壤中D.HCl-P的含量占无机磷的比例平均在60%左右,而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其余土壤中D.HCl-P含量达到80%以上;春玉米单作体系下的Residual-P含量较高,而其余地区土壤Residual-P平均含量仅占有几十。2、明确了土壤中各磷形态与Olsen-P的内在关联。八种土壤各磷形态与Olsen-P的相关分析表明:活性磷(Resin-P、Na HCO3-Pi、Na HCO3-Po)、中活性无机磷(Na OH-Pi)与Olse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稳定性磷(D.HCl-P、C.HCl-Pi、C.HCl-Po、Residual-P)与Olsen-P之间相关性较差。说明,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各形态磷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且其它形态磷在连续浸提过程中相互有一定的影响,除D.HCl-P、C.HCl-Pi、C.HCl-Po、Residual-P外,其余几种形态磷均具有大小不等的活性,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相关分析结果推断,黑土、白浆土、褐土、潮土、栗钙土的Na HCO3-Pi与速效磷相关性最好,而黑钙土、暗棕壤、塿土的速效磷与Resin-P相关性强。3、区分了典型土壤中有效磷的不同来源。八种土壤各磷形态与Olsen-P的通径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春玉米单作体系下除白浆土速效磷的有效磷源是Na HCO3-Pi外,黑土、黑钙土、暗棕壤速效磷的有效磷源均为Resin-P和Na OH-Pi;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的潮土与褐土速效磷的有效磷源均是Na HCO3-Pi;塿土中的Resin-P有效性最高;而栗钙土的有效磷源为Resin-P和Na HCO3-Pi。4、明确了不同作物体系下土壤各形态磷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对土壤各磷形态与有机质、p H、碳酸钙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作物体系不同土壤类型中,褐土、塿土、栗钙土的p H与磷形态呈负相关,黑土、白浆土、暗棕壤、潮土的p H与难溶性磷呈正相关,与活性磷呈负相关,黑钙土的所有磷形态与p H均呈正相关;白浆土、暗棕壤、潮土、塿土的碳酸钙含量与活性磷呈正相关,与稳定性磷呈负相关,而黑土与黑钙土的碳酸钙含量与活性磷呈负相关,与稳定性磷呈正相关,褐土和栗钙土的碳酸钙含量与所有磷形态呈负相关;黑土、白浆土、黑钙土、褐土、塿土的有机质与活性磷呈正相关,与稳定性磷呈负相关,暗棕壤、潮土、栗钙土的所有磷形态与有机质呈正相关。综上,本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磷含量相比,各作物体系下的土壤总磷均显著提高且土壤磷均以稳定态磷为主;(2)各作物体系下不同土壤活性磷均与Olsen-P相关性较强;(3)不同土壤有效磷源均为活性无机磷(Resin-P、Na HCO3-Pi)或潜在活性无机磷(Na OH-Pi);(4)不同理化性质对不同土壤各磷形态影响有差异。故低磷土壤可通过调节土壤p H及有机质可以使难利用态磷向活性磷进行转化,从而保持较高的有效磷库,可提升土壤的潜在供磷能力、满足作物高产的需求。
其他文献
渭北旱塬是陕西省重要的小麦、玉米生产基地。长久以来该地区的耕作方式以传统的翻耕为主,进而导致土壤结构变差,有机质含量降低,影响作物产量。免耕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作物产量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质炭对于改善土壤性质,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不同耕作措施和不同来源的生物质炭对渭北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有机碳形态、分子结构以及矿化特征的影响。依托渭北旱塬长期
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占黄土高原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旱作农业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覆膜栽培作为抗旱保墒的耕作措施,目前已经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干旱半干旱区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但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扩大,覆膜栽培体系中氮肥大量施用,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中硝酸盐大量累积,增加淋失风险造成土壤硝酸盐深层累积与地下水污染。因此研究覆膜栽培体系适宜的氮肥管理措施,对于该体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土壤-植物养分循环过程受均质化过程(降雨淋溶迁移和耕作)和异质化过程(非均匀分布群落的吸收和表层养分富集的“肥岛”效应)两类生态学因素的叠加影响,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和空间依赖特性,这种特性随植被群落的演替会发生变化。且因不同养分元素的吸收-富集-释放-淋溶迁移等养分循环中的生态学过程的空间非均匀性,使得不同养分在不同土层也具有不同的空间变异特性。据此,本文选取内蒙古高原砒砂岩区的3个不同年限退耕群
砒砂岩区位于我国晋陕蒙交界,生态环境极度脆弱。长期以来的强烈水土流失导致该地区上层风积黄土逐渐剥蚀殆尽,下覆沉积砒砂岩出露,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退化和水土流失,土壤瘠薄成为该地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确定薄层覆土砒砂岩区植被恢复中土壤水分养分特征及调控技术措施,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覆土厚度(0,20,50,120,300 cm黄土)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规律,明确了水养剖面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储量
本论文主要研究分数阶不可压缩Navier-Stokes-Coriolis系统初值问题解的整体适定性,分数阶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二维耗散拟地转方程解的长时间行为.从数学角度出发,以上三类流体力学方程模型均蕴含了经典方程模型.事实上,对于带分数阶耗散项模型的研究较之经典情形本身则更为一般化且有一定的难度.其主要定理和证明在第二、三、四章.文中借助于半群的线性估计和非线性估计、压缩不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广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大力实施使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面积大幅度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但是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碳增加的贡献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宁南山区典型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大针茅(Stipa grandis)为研究材料,培养并收集其根系分泌物及土壤,测定其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含量;利用13C脉冲(连续)标记法对培养在根箱中的长芒草和大针茅进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肥力贫瘠,土壤侵蚀导致养分空间分布不均,微生物生态系统恶化。植被恢复过程中,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都发生了变化,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与土壤性质高度相关,并参与有机质代谢,从而影响养分有效性、积累和矿化,可作为衡量土壤养分状况和元素失衡的综合指标。据此,本研究在黄土高原5个小流域不同地形(侵蚀和沉积)设置有植被和无植被试验小区,测定部分土壤理化性质和胞外酶活性,
作物中硒含量取决于土壤中硒含量和/或土壤硒的有效性,查明影响土壤硒有效性的因素,是采取针对性的农艺措施进行生物强化进而改善人体硒营养状况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取广西酸性红壤和陕西碱性塿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并测定了土壤样品及对应作物(大白菜、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采用地统计分析对两个地区的土壤-植物体系中硒含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了土壤有效硒的分布差异及其与植物硒含量间的关系,评价了连续浸提法对
本文研究了具有非线性阻尼的Berger型方程的解在时间依赖空间中的渐近性行为.ⅰ)研究具有非线性阻尼的Berger型方程:(?)时间依赖全局吸引子的存在性.由于非线性项以及基尔霍夫型的非局部项(M(‖▽v‖2)△u)的存在,上述方程解的紧性的验证成为难点和关键.为了克服困难,我们建立了方程对应的解过程{U(t,τ)},并且运用渐近先验估计技术和收缩函数方法验证了过程的紧性.最终证明了时间依赖全局吸
小麦条锈菌是威胁全球小麦产量的重要活体营养专性寄生菌之一。目前,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菌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但是随着毒性小种的快速变异,生产上的抗病品种很快“丧失”抗性。对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来说,某些感病基因缺失或突变后会打破寄主与病原菌之间建立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的再建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感病基因缺失或突变后会产生更加持久和广谱的抗性。对感病基因的研究能够丰富植物抗性改良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