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法律矫正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a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科研项目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我国政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出的就业促进政策。在以个体为本位的民商法领域有雇佣(劳务)合同规定,在以社会为本位的劳动法领域有劳动合同的规定。但是该政策规定不能被上述法律完全包容,其与法律的矛盾显而易见。为避免这一新生事物流于应景之策或权宜之计,有必要用法律匡正偏倚的高校科研项目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以法律的稳定性和妥当性保证此项政策的统一性、稳定性、长效性和合法性,使高校科研项目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一种历久可行的用人制度,为就业协议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进而推进该制度的良好和稳步运行。本文以文本研究的方法为主。运用比较法,将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资料进行罗列分析,从而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法解释学的方法,进一步梳理该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与法律的关系,指出解决问题的框架性构想,即用民法抑或是劳动法对政策进行涵摄;运用法经济学的方法剖析民法体制下和劳动法体制下就业均衡实现的理想形态;运用法社会学的方法描摹现实中的法律实施状态,采用实质公平的理念实现对用人方和被聘毕业生之间的利益平衡;最后借鉴立法学的方法,以社会的“秩序化需求”为动因,在劳动法的框架下实现对政策本身的改良,以避免工具主义的“功利性”法律观。文章分三章,第一章分析了高校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系列政策,指出该政策的创新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政策内部的冲突和与法律之间的冲突;第二章通过法学理论的探究,将高校科研项目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问题划归民法和社会法两个领域加以对比分析,确定以劳动法作为政策完善的基点;第三章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包括:科研项目范围的界定,缔约主体的明确,服务协议的性质的界定,权利义务的设置,解聘途径与经济补偿的确定几个方面。从而消弥政策之间的冲突,实现政策与法律的良性衔接,最终达到以法律为后盾,以政策为导向,准确确定毕业生和高校以及项目组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实现政策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其他文献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经由苏北入海,在口外迅速造陆,至1855年北徙时止共造陆10000平方公里以上,河口更是向海推进了90公里。黄河造陆与苏北灾害发生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西方古典音乐的当下诠释问题一直是音乐学界和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一般意义上,音乐学界对于古典音乐的当下诠释和欣赏基本上都是将音乐作品回放到作曲家创作的环境中
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高校的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通过多年的努力,政府、高校及社会建立起一套助学体系,它们是以奖学金、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经由苏北入海,在口外迅速造陆,至1855年北徙时止共造陆10000平方公里以上,河口更是向海推进了90公里。黄河造陆与苏北灾害发生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医药制造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商业模式。与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商业模式能给企业创造持续利润,而企业的财务绩效则能反映出商业模式的效果。因此
<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正确处理政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完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消费时代蓬勃兴起,欲望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主角,欲海中的人们在个人主义、商品经济意识和后现代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注重个性的发展,
新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社会复杂多变的多元背景新格局已经形成。多元化社会下的高校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改革、发展和完
本文以西乌旗巴彦胡舒苏木赛罕淖尔嘎查新呼格吉勒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例,运用社会学视角对牧民合作社进行了功能主义分析。通过运用功能主义分析,概括了牧民合作社对牧区产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