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及其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xiulon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而病虫害的发生会对小麦造成较大的生产损失,其中小麦蚜虫是小麦产区常发性且为害严重的害虫,它会降低小麦产量和质量。为经济有效地防治麦蚜,通过鉴定筛选出小麦抗蚜品种,探究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与抗蚜性的关系,为后续的小麦抗蚜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针对30个不同年代育成的小麦品种在室内室外条件下,调查其优势种麦长管蚜的数量,采用蚜量比值法和模糊识别法来确定小麦品种的抗蚜类型,并在田间测定了不同小麦品种的四个农艺性状:穗密度、千粒重损失率、株高、芒长,对其是否可以作为小麦抗蚜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同时对小麦沉降值、粗蛋白、水分等品质指标利用近红外分析仪进行快速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1.小麦的抗蚜性因品种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在室内室外均表现中抗的6个品种分别为:邯6172、周麦16、开麦18、周麦18、陕538、西农558,均表现低抗的7个品种分别是:西农6028、丰产3号、矮丰3号、小偃107、小偃168、陕229、友邦9987,其余品种表现为感蚜。2.室内室外抗蚜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用蚜量比值法与模糊识别法进行抗蚜性鉴定,其结果高度一致。陕160、陕农981、新麦13、西农389这4个品种在室内均表现为低感,在室外均表现为低抗,除此之外的26个品种其感蚜抗蚜性在室内室外表现均一致,占总数的86.67%。陕160和陕农981均由低抗(蚜量比值法)变为中抗(模糊识别法),矮抗58由中感(蚜量比值法)变为低感(模糊识别法),仅有3个品种抗蚜性鉴定结果不一致,其余27个品种抗蚜鉴定结果均一致,占总材料的90%。3.当以育成小麦的不同年代来划分时,抗蚜材料和感蚜材料几乎各占一半,年代间无明显差异性。而小麦蚜虫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如下:在室内各品种的蚜虫日均数基本都随接种日期的延长而增大;与感蚜品种相比,抗蚜品种的蚜虫数量起始增长率低且后期数量增长较慢。在田间各品种的蚜虫日均数多从3月上旬开始逐步增长,在4月上旬开始激增,到4月下旬或5月初达到峰值,而后蚜虫数量逐渐降低。田间蚜虫数量主要随着麦田营养的多少而变化。4.农艺性状与抗蚜相关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穗密度与其成株期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5**),且穗密度与蚜量比值的逐步回归方程为:Y1=2.057-0.294X1;千粒重损失率与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2**),且千粒重损失率与蚜量比值的逐步回归方程为:Y2=1.422+2.700X2;株高、芒长与蚜量比值无显著相关性。5.小麦的沉降值、粗蛋白、淀粉、面筋、水分、稳定时间、吸水率、形成时间、延伸性等品质性状指标因为小麦品种的不同会有所差异,不同抗蚜等级间的小麦品质性状指标也存在差异。就本研究所鉴定的不同小麦品种的抗蚜性而言,具有一定抗蚜性的小麦材料,其沉降值、粗蛋白、面筋、水分等含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抗蚜种质对小麦品质育种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应用前景也更为广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的抗蚜性因品种不同会有较大差异,育成小麦的不同年代间的抗蚜性无明显差异性。在进行小麦抗蚜性鉴定时,在室内或是室外,用蚜量比值法或模糊识别法对鉴定的整体结果影响不大,其鉴定类型大体一致。根据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来调查麦蚜数量,可从3月初开始,到5月中下旬结束。小麦的穗密度可以作为小麦抗麦长管蚜的性状选择辅助指标,而千粒重损失率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麦蚜对于小麦生产造成的损失大小。小麦抗蚜性与其品质性状指标有一定的联系,抗蚜育种应与品质育种相结合。
其他文献
矮化密植是世界苹果栽培的发展方向,短枝型品种是实现矮化密植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一批短枝型富士芽变品种被鉴定和推广应用,但对短枝型芽变品种形态生理评价与调控技术研究还不够深入,制约了这些品种的应用推广。鉴于此,本研究以4个短枝型品种(‘烟富6号’、‘礼泉短富’、‘宫崎短富’、‘晋-18’),4个标准型品种(‘烟富3号’、‘青森富士’、‘寿富士’、‘烟富10号’)为材料,对树体生长发育情况和结果特
放线菌是一类重要的生防菌,可通过产生植物激素、次级代谢产物、诱导植物系统抗性、调整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抵御植物病害和促进植株生长,在防治土壤连作障碍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筛选具有良好生防潜力的放线菌,助力放线菌产品开发,仍是我国生防研发工作的重要部分。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放线菌菌剂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对西瓜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积累的放线菌资源为供试材料,以拮抗促生并重筛选优
土壤养分状况是果园施肥的基本依据,然而由于陕西大荔枣园长期以来土壤养分状况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导致该地区普遍存在滥用化肥的现象,该现象不仅会造成肥料浪费,还会影响冬枣产量及品质的提升。本研究以陕西省大荔县冬枣主产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地统计学与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枣园肥料效应试验,旨在摸清现阶段陕西冬枣主产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规律,明晰该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探讨施肥对
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紧张,自然环境承载力较差,自然降水无法满足当地压砂地西瓜高产、优质的需求,当地居民长期粗放式的水分管理模式不仅浪费农业水资源,而且导致压砂瓜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生产劳动成本增大,当地压砂地西瓜具体的补灌时期及补灌水量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当地压砂瓜主栽品种‘金城5号’作为研究对象,从节水、增产、优质的目的出发,研究了不同补灌量、不同补灌时期对压砂地西瓜生长、产量、果实品质、水分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蔬菜种植面积及种类、全季节供应量都明显增加,而无商品价值的蔬菜废弃物产生量也随之增加。本文通过室内土培试验模拟不同量(全量:1.8 t·667m-2、半量:0.9 t·667m-2)番茄秸秆和甘蓝叶残体还田,并设置添加菌剂(秸秆腐熟剂、农用酵素)和未添加菌剂处理,测定直接还田后7、14、21、28、35 d的土壤温度、p H、EC、有机碳、养分含量以及腐殖质各组分
目前在苹果生产中,农户获取技术指导的途径主要是他人经验以及基于检索式的问答技术,获取方式单一、效率差、依赖知识库,因此苹果的质量和产量受到影响,更是造成了主要的生产和经济损失。生成式的自动问答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为苹果生产提供技术指导,科学指导苹果生产过程,因此苹果生产知识的自动问答对苹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苹果生产知识为研究对象,在文本预处理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苹果生产知识自动问答方法
遥感是作物种类识别、变化检测等工作的重要数据来源。由于遥感影像中存在地物尺寸不一、地物特征不固定、目标作物背景环境复杂等问题,给作物遥感识别和变化检测带来诸多挑战。中国是世界葡萄生产大国,准确地获取葡萄种植区的空间分布及变化信息,对优化葡萄种植区域布局和促进葡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分二号(GF-2)卫星影像,以U-Net模型为基础,开展面向葡萄种植区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研究。主要
陕北丘陵沟壑区海拔高、日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苹果树大面积种植,然而,该区降雨量小且年内、年际间分布不均,苹果树蒸腾耗水强烈,土壤蒸发量大,维持该地区苹果树生长需要消耗大量水分。在无充足水分供给的情况下,如果不准确估算苹果树的耗水量,苹果园的大面积、高密度种植会造成土壤水分过度消耗,因此,探讨水分胁迫条件下叶面积指数(LAI)与蒸散和作物系数Kc的关系尤为必要。本研究以陕北米脂县山地红富士苹果园为研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陕西省山地苹果重要产区,近年来,延安山地苹果发展迅速。该地区土壤养分匮乏,有机质含量偏低,降雨量不足,灌溉难度大,严重影响了山地苹果产量和品质,提升山地苹果园土壤肥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旱作山地苹果为对象,结合肥水蚓坑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养分、叶片营养、果实品质与产量的影响,以探求提升山地苹果园土壤肥力和促进山地苹果生产的最佳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然而,有多种非生物胁迫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安全。利用分子育种手段进行遗传改良,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挖掘与作物抗逆相关的候选基因是实现分子育种目标的关键。丝氨酸羧肽酶类蛋白(SCPL)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鉴定了小麦SCPL基因家族成员,对它们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