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轩油画作品中藏族人物形象表现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ianshengz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题材的绘画创作伴随着时代的文化转型也在现代美术中实现了藏族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彼此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藏族题材油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在作品中经过时代的形态转变而产生了相应的审美趣味。艾轩是中国写实画派的创始者,他的藏族题材油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发展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现代美术流派中,艾轩坚持自己的艺术信仰。从技巧和画面情绪的把控这两个方面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本文在研究中运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分析研究法。旨在系统地探究艾轩藏族题材油画作品,文章通过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首先对文献和期刊进行收集,搜集关于艾轩的成长环境和创作经历的相关资料论述艾轩的油画作品风格的形成原因,第二部分通过研究艾轩油画作品中藏族人物形象的选取、画面的构图以及形式语言,来分析油画作品中的藏族人物形象特点以及画面中的情感表达,将艾轩放在一定人文环境中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对艾轩作品中藏族人物形象特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选取、画面构图的氛围营造以及艾轩刻画人物形象的形式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并挖掘深层精神内涵。第三部分对艾轩藏族人物形象艺术影响进行分析,分别从艾轩油画作品中的藏族人物形象对于绘画的艺术价值,对观众的情感传递,以及结合实践创作谈对个人的藏族人物题材油画的影响进行论述。艾轩油画作品中的藏族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当代美术的审美观转型,做到了民族与世界文化格局的融合。利用特写式的人物形象刻画手法,展现了独有的人物形象文化色彩。艾轩的人物形象以及表达手法为绘画作品本身带来了传达情绪的强烈表达手段。当观众欣赏作品时,画面中给观众带来,让创作者忠于自我,表述本能,确定自我存在的意愿。藏族题材油画建立在多元文化推进的基础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现代的美术艺术形态,藏族人物形象特点的归纳研究也就是对当代艺术家人文形象的探索与总结。藏族题材油画作品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多元文化探索的成果,藏族人物形象也代表了现代美术中政治、民族、艺术于一体的国家形象。
其他文献
从某种意义上,宋代绘画中的“茶事”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一定的审美象征意义。解读宋代“茶事”活动中的特殊意义,也就是它的审美思想,就要了解茶的历史文化,以及此时“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宋代的茶文化的流行,在这一历史时期,随着茶贸易的活跃达到了顶峰。而绘画有时会作为记录文人日常生活场景的作用。于此,关于“茶事”活动的场景,就成为了宋代绘画中常见的内容。宋代由于重文抑武的政治原因,文人逐渐受到重视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诞生于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伟大功绩。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使命。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传承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方面。本文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共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得以延续发展的根脉与灵魂。进入新时代,我们正经历着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现实境遇,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任务与使命艰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对当前阶段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借鉴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
文章采用文献收集与整理等方法,来分析南宋院体工笔花鸟画中装饰性语言的表现手法及特征,并对南宋院体花鸟画的实际风格和造型以及空间构图装饰分析的同时结合创作案例,探讨画面中出现相关的装饰性语言。通过对南宋院体工笔花鸟画中装饰性语言的特征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把资料作为课题的理论基础,根据翻阅记录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案例,经过分析对比后,在可行范围内,确定了方向,最终以《南宋院体工笔花鸟画中装饰性语言
辽三彩是属于辽瓷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北部,迄今为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将契丹游牧民族的粗放气质与中原地区精细的瓷器制法相结合,是中国瓷器史上特别且带有强烈地域风格的存在。辽三彩制品因其美观与实用兼得的特质,和并不复杂的烧造工艺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但由于辽三彩所起源的辽代因地域和文化因素影响,以致辽三彩在历史上没有任何文字相关的记录,因由近半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不断挖掘出土的辽代墓葬越来越多,辽三彩才作为
为探究体育主题公园的含义及价值,从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融合、全民健身、社会治理等多维视角出发,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主题公园跨界融合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建设体育主题公园有助于加快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扩大有效供给、促进跨界融合。通过建立集产业、制度、需求、科技等多方关联的模式,提出制度创新、突出特色、市场主导、融合理念、完善机制等建议来提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主题公园跨界融合。
本文为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书法题款、题跋与用印专题研究。一幅书法作品的问世,往往与其时代背景相关,亦受人格特征的影响。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伊秉绶及其作品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其隶书上取得的成就进行,而笔者在对他整体作品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发现其作品的题款、题跋和用印同样具有可读性,它从侧面更加鲜活、立体、客观地展现了一个清代文人的形象,具有导读的要义。进入到明清以后,题款、题跋、用印的艺术逐渐呈现出多样的
作为肖像画的一个分支,油画自画像的发展如今已经演变成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自画像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以及与时代紧密结合。记录形象,表达画家个人情感和个人生活是油画自画像作品起初的主要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代艺术作品中油画自画像有了新的价值体现,自身的个人形象是时代形象的象征,自己的形象被用作绘画主要内容,以特有的方式向大众传达信息和观念,用独特性的视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造就许多传统工笔人物画家、作品及绘画理论著作,例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如春蚕吐丝”的线描风格;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从唐代风格到宋代线描的变革,具备了线条流畅,韵律优美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称得上是宋代时期风俗画的伟大杰作;吴道子的作品北宋本《送子天王图》为白描作品有极为丰富的提按顿挫,李公麟的白描作品《五马图》人物的线条基本上是铁线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水墨人物画中从基础的线条表现到转换为一种块面的表现形式,通过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形式,表达出中国绘画中“骨法用笔”在书画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并且表现出“骨法用笔”在现在绘画中的作用。论述出中国绘画中“骨法用笔”的博大精深和不可或缺。“骨法用笔”,用一般的话来讲,指的是该如何运用好笔墨的技法并恰当的表现出事物的外在形状结构和质感。中国绘画的用笔中无不是以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