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的滨水村落风貌整治研究——以浙江德清县二都村为例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yua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价值独特,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传承载体,它不仅承载着国家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有形态各异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是中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极具品牌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城乡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发展理念的推进,乡村经济也得到显著提升,各地村落面貌日新月异。于此同时,村落的发展也将许许多多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推向了危险的边缘,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永久消失的命运。长久以来,村镇规划保护建设便是各级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在新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国务院对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文件,对村镇建设做出了全新的指示,提出“(村镇建设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等要求。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的滨水村落为例,对地区濒水村落的整体格局与风貌整治做出系统分析与研究。梳理整体滨水村落格局,从传承演变过程中的规划布局到当今滨水村落的现状研究,分析出长三角地区滨水村落的总体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对长三角地区滨水村落的风貌整治研究做出一定的探索,并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以期可以更好的改善长三角地区农村风貌,完善地区村落建设。  通过两个月的文献调研,对长三角地区的滨水村落格局、村落的风貌整治有一定的认知之后,笔者跟随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组,赴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畔的二都村,进行综合调研,记录并分析二都村现状,后期论文撰写过程中,笔者又曾经多次赴二都村调研,获取村落整治最新动态,在理论体系的框架下多方面探寻村落的发展方向,最终形成一套滨水村落风貌整治的成果。
其他文献
建构引入国内已有很多年了,研究的学者和方法非常的多。但是方法论的缺失,使得建构研究指导实践设计的意义变得模糊,无法与建筑设计紧密的结合,滞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无法上升到设计
福建自古就是多山川丘陵的区域,地理情况的复杂性孕育出丰富的古民居资源,尤其是“福建土楼”更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适宜的人居生态环境也被人津津乐道。而随着时间推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三农”问题提出的一个长远的、具有建设性的战略政策,合理的规划新农村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目前农村出现的问题,缓解农村的社会经济矛盾,提供
建筑设计的概念是建筑设计的定位和目标,也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它可以是抽象的语言描述,可以是具象的物体,甚至可以是建筑设计之始建筑师心中“巨大的吸引力而又无法明确”的激
大学校园是一种独特的城市社区,是知识及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大学建筑与环境是大学校园之中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往往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在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呈逐渐上升的状态。在作为城市对外联系的纽带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设计城市轨道
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党和国家推行高校扩招政策,努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使未来的接班人掌握先进的技能和知识,是有战略意义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日益加剧,随着哥本哈根等国际会议的召开,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此外,我国旅游业盲目开发建设,经营方式粗放等现象十分普遍,最终导
本文以结构逻辑形态理论和建筑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对当今建筑前沿所出现的“复杂性建筑”现象进行有选择的分析和归结,以结构逻辑的方法和视角重新审视信息时代极大丰富和复杂化
边缘空间是城市空间中结构最复杂的空间,也是表现形式最多样化的空间,为人们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其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于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之间。它是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