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联芳类小分子化合物库的构建及抗肿瘤活性评价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ecc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芳基骨架结构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及药物中,构建联芳类特色小分子化合物库可以为创新药物发现提供高质量先导化合物。课题组围绕联芳基骨架结构开展了系统的方法学研究,结合后期功能化修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多样性小分子化合物库。通过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结构修饰、构效关系研究和体内外活性机制评价,我们发现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活性高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也称为ABCB1)抑制剂,为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原创先导化合物。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我们以廉价易得的氯代嘧啶和富电子芳烃为原料,布朗斯特酸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bis(trifluoromethane sulfonimide),Tf2NH)为催化剂,在六氟异丙醇(hexafluoroisopropanol,HIFP)溶剂中,高效地实现了非金属催化的C-H芳基化反应。该合成策略的反应条件温和,无需过渡金属催化,对多种官能团如卤素、烷基、甲氧基、羟基和氰基等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能够以中等至优秀的产率(高达99%)得到系列结构新颖的联芳类小分子化合物。(2)我们以苯腈和芳基硼酸为原料,Pd(OAc)2为催化剂,实现了水相多组分串联环化反应。该合成策略通过一步反应,高效构建了一个C-C键,一个C-N键和一个喹唑啉环系。该合成方法的反应条件温和,以绿色溶剂水作为反应溶剂,并且不需要惰性气体保护,对多种官能团如卤素、烷基、羟基和硝基等均展现出了良好的耐受性,能够以较高的收率(高达98%)得到系列4-芳基喹唑啉衍生物。基于此方法,我们实现了高活性PI3Kδ抑制剂的合成,证实了该方法的实用性,为其他4-芳基喹唑啉药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替代合成策略。(3)我们以二芳基乙炔和芳香醛为原料,Cu(OTf)2为催化剂,在碘的协同催化作用下,实现了二芳基乙炔的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该合成策略通过一步反应,高效构建了三个C-X键(X=C,N,O)和两个环系。该合成方法的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无需惰性气体保护,并且对多种官能团如卤素、烷基、羟基、醛基等展现出了良好的耐受性,能够以较高的收率(高达86%)合成系列2-芳基稠环喹啉联芳基化合物(7类全新骨架结构,共66个化合物)。(4)我们通过筛选内部联芳基化合物库和广泛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具有EGFR抑制活性的先导化合物YS-67(IC50=1.3 n M)。化合物YS-67可以选择性地抑制EGFR[WT](IC50=5.4 n M)、EGFR[d746-750](IC50=10.3 n M)和EGFR[L858R](IC50=1.3 n M),并且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抗增殖作用。另外,化合物YS-67呈剂量依赖性且可逆地抑制肿瘤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诱导的EGFR及下游信号因子AKT的磷酸化进程。化合物YS-67会阻滞细胞在G0/G1期,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体内实验表明,化合物YS-67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431异种移植瘤的生长,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5)我们通过筛选内部联芳基化合物库和广泛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具有ABCB1抑制活性的先导化合物YS-370(IC50=2 n M,RF=1130),比维拉帕米(IC50=0.29μM)强约145倍。分子对接分析发现,化合物YS-370具有独特的联芳环系统,可以通过多种相互作用稳定地定位在疏水口袋中。研究表明,化合物YS-370并不能改变SW620/AD300细胞中ABCB1的表达量和表达位置,而是通过抑制ABCB1的外排功能来增加紫杉醇在细胞内的蓄积量,达到抗肿瘤的作用。ATPase活性实验和CYP3A4活性实验证明化合物YS-370是一个安全有效的ABCB1底物竞争性抑制剂。体内实验表明,化合物YS-370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W620/AD300异种移植瘤的生长,展现出了良好的耐受性。综上所述,本论文开发了一种布朗斯特酸催化的C-H芳基化反应,一种水相钯催化的串联环化反应和铜催化的分子内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共合成了220个结构新颖的联芳基小分子化合物。通过筛选内部联芳基化合物库和构效关系研究,成功发现了具有EGFR抑制活性的先导化合物YS-67(IC50=1.3 n M)和具有ABCB1逆转耐药活性的先导化合物YS-370(IC50=2 n M,RF=1130),并完成了相关化合物的体内外生物作用机制研究。这一工作不仅为联芳基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同样丰富了药物分子化合物库的结构多样性,同时先导化合物YS-67和YS-370的发现为开发安全有效、选择性强的EGFR抑制剂和ABCB1耐药逆转剂提供了结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正>肿瘤晚期患者大都面临躯体症状恶化、心理痛苦增加等问题,使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中遭受巨大痛苦。姑息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是晚期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因此,合理有效的症状缓解与控制和心理干预对肿瘤晚期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护理以整体观、辨证理论及经络学说为基础,可有效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不适症状,帮助患者预防或缓解肿瘤治疗的各种不良反应,同时减轻精神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
期刊
研究背景生理性血管生成在眼睛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对于形成正常视力是不可或缺的。相反,病理性的血管新生常好发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等疾病,并且由于新生血管的高通透性,常导致视网膜出血、水肿、牵拉性脱离甚至视力完全丧失。在IL-4等某些炎症因子刺激下,成熟的巨噬细胞分化为M2型巨噬细胞。它可以通过促进VEGF的分泌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或促进细胞外基质中MMP-
学位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但具体发病机制未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根据高危因素选择辅助治疗,预后较好。但现有治疗手段并未有效降低IB期以上和复发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深入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对子宫内膜癌的防治尤为重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
学位
1 研究背景和目的食管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60%以上的新发病例发生在中国,5年生存率仅20%左右。尽管在理解食管鳞癌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新生物标志物识别、早期诊断和预后改善仍然具有挑战性。高通量代谢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食管鳞癌代谢特征谱绘制、早期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筛选、生物学机制破译提供了有力工具。此外,代谢组和转录组整合分析有助于实现对食管鳞癌分子特征和发病机制的全面鉴定。目前,
学位
水资源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是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吸附法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吸附剂的选择十分重要。常用的商业吸附剂如活性炭和氧化铝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但由于价格高且再生困难,导致经济效率低,因此开发新型吸附剂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热点。农林业废弃物来源广泛、价格价廉,可以直接被用作吸附剂,但吸附能力有限,通过改性提高其对特定污染物的
学位
水环境中存在的有毒污染物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吸附法可以去除水体中包括内分泌干扰物、除草剂、重金属、染料和致病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如双酚A(BPA)、2,4-二氯苯氧乙酸(2,4-D)、六价铬(Cr(Ⅵ))、亚甲基蓝(MB)、中性红(NR)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商业用的吸附剂,如活性炭、氧化铝吸附效果好,但价格高且再生性能差。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加工过
学位
背景和目的食管癌包括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SA)和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两种组织学类型,其中 ESCC 为主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且占食管癌总发病率的80%。目前,对于ESCC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然而,由于缺乏比较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且术后易复发,导致ESCC患者术
学位
1研究背景与目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食管癌是全球第八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六大癌症相关致死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的约50万例食管癌患者中,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根据组织病理学类型,将上皮源性的食管原发恶性肿瘤分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食管腺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腺鳞癌、未分化癌、神经内分泌癌和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等不同种类,其中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简称食管鳞癌,ESCC)和食管
学位
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7万以上食管癌确诊病例,50万以上人口因食管癌失去生命。根据组织病理特征食管癌可以分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两大亚型,其中食管鳞癌占比约90%,受限于诊断技术和早筛指标匮乏,确诊的食管鳞癌多处于中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极低(<20%)。尽管目前基于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肿瘤治疗方案大大改善了多种肿瘤患者的预后质量和总生存期,但是食管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性极大的疾病,常造成患者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甚至死亡,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是导致病情进展的主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小胶质细胞释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促炎细胞因子等发挥了关键作用。MMPs可以直接破坏血脑屏障(Bl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