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淇澳-担杆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型底栖甲壳动物为研究对象,对红树林乔木、狐尾藻水草和挺水植物芦苇3种植被环境下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分布、群落结构和丰度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部分小个体类群的分类学问题。
1.保护区内甲壳动物资源丰富。在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12次采样中,共在保护区3个采样点记录了26种大型底栖甲壳动物,隶属4目(端足目、原足目、等足目和十足目)11科17属。
2.十目种类数最多,出现了15种,端足目9种,而原足目和等足目均只有1种。原足目的麦克碟尾虫(Discapseudes mackiei)数量优势明显,占总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80%以上。
3.3种植被下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种类和丰度差异显著。红树林乔木植被下,共采样到大型底栖甲壳动物16种,主要为十足目的种类,但丰度最大的为原足目类群;狐尾藻水草下共采样到大型底栖甲壳动物18种,主要为端足目的种类;而挺水植物芦苇下只采样到4种大型底栖甲壳动物,主要为十足目。红树林乔木样点的平均丰度最大,最大丰度值为1464 ind./m2。研究结果显示了红树林植被下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丰度最高,而水草植被下生活的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类群不同于红树林植被,特别是更多的端足目生活在这一区域。挺水植物芦苇样点的种类数和丰度值均最小。植被的多样性大大的增加了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种类数。
4.囊虾总目为优势类群。囊虾总目的香农-威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各样点变化趋势不明显,没有明显的规律。香农-威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水草样点平均值均最大,而在挺水植物样点平均值均最小。
5.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显著。丰度的高峰值多出现在春季(3-5月),而夏季(6-8月)和秋季(9-11月)采集到的样品比较少。
6.温度对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丰度影响显著(P<0.01,F-测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生活。在红树林乔木和水草样点,最适合温度在22-23℃间,与该区域的年平均气温(22.4℃)吻合。
7.论文总结了近年来原足目的研究进展,并对中文关于原足目的介绍作了补充,制定了高阶分类检索表。国内首次对原足目种类进行描述,弥补了麦克碟尾虫原描述的错误和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