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书“包公案”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ve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河南坠子书“包公案”为研究对象,分析包公案故事在河南坠子书中的流变、特征以及与戏曲、文学中传统包公故事的不同表现和相互关系。包公故事常被戏剧戏曲改编演唱,本文立足于河南地方戏的基础上,从说唱文学、戏剧戏曲、说书曲艺的角度重新审视包公文学的发展、演变、接受、创新。河南坠子书与河南坠子都是中国曲艺的一种艺术形式即河南坠子,基于曲艺史料和坠子的演出实践,文中对说书、曲艺、坠子大书、坠子唱段、河南坠子书“包公案”与包公戏等的关系、概念进行界定区分。说唱文学、戏曲、曲艺等同根同源,在河南坠子书“包公案”产生之前,包公戏及包公文学都已历经千年。宋时说唱与民间传说推动了包公故事的传播,到了元代,元杂剧完善包公故事并形成特定的包公形象,明清之际公案小说的兴盛形成了汇集本《包公案》,其中最为重要的小说有《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直至清后期,清人石玉昆的说唱《包公案》再次引起包公故事的繁盛,在河南东部与山东、安徽艺人往来交流频繁的条件下,河南坠子书“包公案”应运而生,形成了以“三大主题”为主的故事汇集的形态,河南坠子书“包公案”的形成不仅是社会思潮发展和变革的产物,也是地方文化交流的结晶。从包拯正史,到包公说唱故事、包公戏等,再到河南坠子书“包公案”,多种样式的表达传递着相同的包公文化,河南坠子书“包公案”以其独到的艺术特色,在人物形象、结构、叙事、语言、音乐唱腔等方面赋予包公文化新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坠子书“包公案”不仅融合了包公戏当官为民、清正廉洁的主题思想,还有社会中情、法、礼、理之间的关系处理,突出表现“新人物”“小角色”,塑造一批与包公有着同样价值追求的群体形象。结合“韵文为段、散文为书”的外部结构和“以纲搭梁、挽(?)结扣”的内部结构,采用一人多角、跳进跳出、夹叙夹评、释书插书的叙事方式,将河南方言以散韵结合的形式把包公故事展示得诙谐有趣、淋漓尽致。河南坠子书“包公案”主要是板腔体结构,传统唱段中多以上下句为基本单元进行反复演唱,板式、板眼的变化增加了唱段的艺术表现,伴奏乐器主要是坠弦,辅助乐器有三弦、琵琶、古筝、扬琴、二胡等,不同区域、不同曲种改唱坠子的艺人使用道具也不一,主要是简板,也有书鼓、铰子等。作为长篇书目,坠子书“包公案”的音乐唱腔没有固定的音谱程式,呈现出相对的自由性、随机性,艺人演唱时根据自身嗓喉的情况、观众的喜欢程度适当调整说、唱部分的比重,自由、灵活的说唱形式是其一直深受广大曲艺爱好者痴迷的独特之处。在河南坠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前,河南坠子书中大量传统书目都难以搜寻,艺人纷纷改行,仅有的艺人或没有场合说唱“包公案”,或以坠子唱段为发展,河南坠子书“包公案”的传承和现状并不乐观。根据部分已版的坠子书“包公案”的相关书目《黑虎闹东京》《私访包公》等资料,结合艺人的演出实践,以滑县的朱立忠、宝丰马街书会书状元王剑侠、开封吴治社、河北王建国等为豫北、豫西、豫东、河北等地的代表人物进行分析,收集整理了河南坠子书“包公案”的传承现状、代表书目等情况。在了解艺人的传承方式与传播现状后,发现河南坠子书“包公案”的创新还需从文本着手,提高其文学性,增加新编书目的现实旨趣,规范艺人培养,平衡观众群体,如此规范化、系统化的提升,方可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在各种艺术形式碰撞摩擦的过程中,坠子书“包公案”也在发生自己的变体,如河南坠子艺人放下手中的简板,乐队伴奏撤出舞台,坠子书“包公案”以剧或戏的形态出现,因此河南坠子书“包公案”的研究不止于有限的田野资料收集和浅显的书面研究。作为河南的四大曲种之一(另外三个是三弦书、大调曲子、河洛大鼓),坠子书“包公案”应该借鉴成熟的戏曲理论为河南坠子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守正创新的理念下改编出适应更多人欣赏的新时代“包公”故事。
其他文献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因此,考虑地质灾害风险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基于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选取坡度、坡向、地质灾害发育密度等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模型以斜坡单元进行危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叠加承灾体易损性进行定量风险评价,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利用ArcGIS将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现状功能区叠加,将高西沟重构为4个国土空间分区:地质灾害中风险–生活
期刊
《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由谭盾创作的以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展现民族特点并蕴含浓厚“湘楚文化”气息的一部作品。在本文中,笔者从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演奏两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分析、音乐语言民族化、标题音乐的使用等创作特点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对模仿不同民族乐器时的触键技巧、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把握以及节奏、踏板、复调音乐等方面进行演奏分析,旨在使演奏者能更深入的了解作品,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
学位
《天山诗画》是一首描写天山美景和风土人情的扬琴独奏曲,该曲音乐风格独特、节奏多变、速度对比强,给人带来强烈的听觉震撼。本文从《天山诗画》的创作背景及音乐要素入手,分析了《天山诗画》的乐曲风格,并以全曲五个部分为立足点,论述了该曲主要的演奏技法。最后,总结《天山诗画》的教学实践,思考扬琴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经验,从而提升扬琴教学的质量,不断推广扬琴音乐文化。
学位
本论文立足个人音乐会,从徐沛东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与演唱两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其声乐作品的创作类别以及创作特征进行梳理与概括,进而论述其作品创作的四个鲜明特色,即:根植土地的民族性、雅俗共赏的传唱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思想精深的启发性。其次,以个人音乐会所演唱的曲目为例,将作品按照风格分类,即:咏家国情、展中华魂的《曙色》、《春来沙家浜》,承民族韵、传时代声的《黄河渔娘》,抒个人感、唱人间情的《声
学位
黎英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作品涉猎领域广范,声乐作品有套曲《唐诗三首》等,器乐作品有《阳关三叠》《夕阳箫鼓》等。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他研究了民族五声调式,将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和现代的作曲技法相互融合创新,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选取个人中期音乐会上演唱黎英海的六首声乐作品,首先梳理黎英海声乐作品的创作类别,其次结合个人演唱实践,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分别
学位
说唱类声乐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为了将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叙述清楚,说唱音乐以叙事性曲调为主。因此,口头语言、说唱和叙事性是它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说唱类声乐作品中,通常采用一人分式多角的演唱方式,既有第三人称的叙事体,也有第一人称的代言体。本文将阐述说唱类声乐作品的特征,并以音乐会两首作品为例,通过它们的演唱风格、人物形象分析以及实践感悟来论述。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借髢髢
学位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二胡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与创新,随着二胡艺术的规范化、系统化与规范化使得作曲家与演奏者们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之上,对二胡音乐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拓展,出现了大批二胡独奏曲目与高难度的小提琴移植曲目,如以刘天华先生为代表的《病中吟》、《闲居吟》等早期二胡独奏曲目与《引子与回旋》、《无穷动》等具有高难度技巧的小提琴曲目,反映出了这一时代二胡演奏者们对于二胡曲目
学位
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的瑰宝,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使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艺术歌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的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朵灌溉着众多前辈音乐家付出无数艰辛探索与才智心血而开出的民族音乐之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丰富的文学内涵。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与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创作内容深刻
学位
“戏剧情境”这一理论最初来自戏剧作品,是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在戏剧中用来表现作品主题的情节发展和大致情况。戏剧情境同样存在于声乐表演艺术的过程中,声乐演唱同样是一个传递情感、讲述故事的过程,将戏剧情境融入声乐演唱,可以更好的帮助演唱者去表现作品。本文主要依托于美国音乐教育家、导演——威廉.威斯布鲁克斯的经典著述《戏剧情境—如何身临其境的表演与歌唱》,探究戏剧情境的具体内涵;并以莫扎特的音乐会咏
学位
音乐剧是近现代广为流传的一种音乐舞台形式,其舞美、音乐、表演等方面都透露出夸张的表现特点,尤其在人声唱段中采用器乐化思维创作的旋律表现出夸张的戏剧性,为音乐剧的整体效果增添张力。器乐化思维是将器乐曲的创作思维应用于人声作品创作中,使人声作品显现出器乐性特点,与传统的声乐作品表达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传统声乐作品通常以歌唱性为主,而器乐化的作品则可以突破限制。在音乐剧中,器乐化思维的应用可以使各个唱段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