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i2AlC原位解离制备TiC0.5-Al2O3/Cu复合材料及其组织性能研究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iamei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基复合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对铜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出了许多更高更新的要求。Cu-Ti C复合材料因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较高的强度硬度,较优的耐磨损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工、交通运输和航天航空等领域。然而Ti C颗粒与Cu基体之间的润湿性差,界面结合强度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广泛应用。三元层状陶瓷Ti2Al C相兼具金属和陶瓷的优异性能,在结构上Al原子与其它两种原子都属于弱键结合,在高温下这种弱键容易断裂,Al原子易于扩散出来。基于此,本文拟首先采用纯Cu粉和质量分数为1%的Ti2Al C粉通过高能球磨和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制备了Ti C0.5/Cu(Al)复合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Cu2O粉作为固相氧源制备了Ti C0.5-Al2O3/Cu复合材料,主要研究了烧结温度、球料比和球磨时间对Ti C0.5/Cu(Al)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次球磨和二次球磨对Ti C0.5-Al2O3/Cu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两种材料均经过70%变形量的冷轧处理。采用了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进行表征,通过维氏硬度计、导电仪和万能电子试验机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硬度、导电率和拉伸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将Cu-1 wt.%Ti2Al C混合粉末在不同温度下烧结,发现当烧结温度为900℃时,Ti2Al C彻底分解成Ti C0.5颗粒,Al原子脱离初始位置进入Cu基体形成Cu(Al)固溶体,成功制备出Ti C0.5/Cu(Al)复合材料;随着球料比和球磨时间的增大,基体上的Ti C0.5颗粒细化效果越好,但是烧结材料的致密度越差,当球磨转速为220 r/min,球料比为10:1,球磨时间为6 h时,烧结材料趋于完全致密,且拥有最佳的综合性能,导电率为77.9%IACS,硬度为111 HV,抗拉强度为349.4 MPa,延伸率为18.8%。(2)Cu2O与Ti2Al C的界面反应证明在900℃时,界面间的反应区宽度超过270μm,Ti2Al C中的Al脱离初始位置游离出来夺取Cu2O中的O生成Al2O3颗粒,Cu2O被还原成Cu;(3)采用Cu粉、Cu2O粉和Ti2Al C粉分别通过一次球磨和二次球磨制备混合粉末,再通过SPS烧结在900℃成功制备Cu-Al2O3/Ti C0.5复合材料,对比相同工艺制备的Cu(Al)-Ti C0.5复合材料,Cu-Al2O3/Ti C0.5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导电率;同时发现二次球磨制备的复合材料致密度更高,基体中的Ti C0.5和Al2O3复相颗粒尺寸更小,随着初次球磨时间的增大,材料的综合性能也随之提升,当初次球磨时间为9 h时,Cu-Al2O3/Ti C0.5复合材料的导电率为83.2%IACS,硬度为107.0 HV,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312.9MPa和41.5%;(4)将上述两种复合材料进行70%的冷轧处理,发现Ti C0.5/Cu(Al)复合材料的硬度从111 HV提升至137 HV,抗拉强度从349.4 MPa提升至439 MPa,延伸率从18.8%下降至12.9%;而Ti C0.5-Al2O3/Cu复合材料的硬度从107.0 HV提升至132.7 HV,抗拉强度从312.9 MPa提升至452.0 MPa,延伸率从41.5%下降至11.3%。
其他文献
锂资源的迅速枯竭激发了研究人员对其他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研究。其中,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提高锌离子电池的能量效率、倍率性能、功率密度和使用寿命等。钒氧化物作为层状结构材料,具有成本低、资源丰富、比容量大等优点,是开发下一代电化学储能最有前途的电极材料之一。其中构建纳米材料来增加电化学反应的活性位点、引入晶体缺陷均可以提高钒基正极的容量和倍率性能。本论文用溶剂热法制备中空花状五氧化二钒
学位
电磁屏蔽是将两个空间区域间的电磁场隔离,以降低其对通信系统、敏感电子设备和生物体的有害影响。根据电磁学理论,电磁屏蔽的主要机理是通过阻抗失配反射辐射,通过介质损耗或磁损耗衰减波能。因此,导电率较高的材料通常具有较好的屏蔽性能,金属、碳和导电聚合物作为电磁屏蔽体已被广泛研究。然而,除了设计高导电性和高渗透性的材料外,难以有有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屏蔽效能。因此,制备高性能的屏蔽材料仍很具挑战性。因此,解
学位
受石墨烯热潮的刺激,大量的二维纳米材料被逐渐发掘并应用于纳米电子器件和能量存储与转换领域。在二维结构中,由于电子在二维空间的运动受到限制,该二维特性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理化性质。硅(Si)作为碳的同族元素,诸多二维Si基材料也因具有许多有趣的电子特性而备受关注。尽管二维Si基材料的电子性能出色,但在光催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二维Si基材料为核心的新型复
学位
铜及其合金由于其出色的性能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令人遗憾的是,铜在富含Cl-的海洋环境应用中时会遭受严重的局部腐蚀。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的抗氧化腐蚀涂层,是保护铜及其合金降低腐蚀损害的普遍、实用和首选的方法。石墨烯由于其本身出色的屏蔽性能被用于防腐蚀抗氧化涂层,但实验表明石墨烯的防腐蚀能力并不如理论上的优异,氧的扩散行为会使石墨烯形成“边缘撕裂”加剧铜基底的腐蚀。因此,本文通过基于密
学位
有机电极材料理论比容量高、结构设计强、系统安全等优点,为清洁、高效、安全的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应用前景。酞菁化合物因具有大π电子共轭结构和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其作为锂离子有机电极材料,具有理论比容量高、导电性能好、结构易修饰且稳定性强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类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储能材料。为此,基于小分子有机电极材料易溶于电解液及导电性差等缺点,以及酞菁大环共轭结构自身存在的易团聚导致的活性
学位
<正>2017年上海市英语高考改革,考题中出现了一个新题型"六选四",其规则如下:该题有6个选项,4个空格,每个空格对应唯一一个正确选项,每个选项只能填入一个空格,有2个干扰项不对应空格.在解题时,我想到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六选四题型"的全错的答案有多少个呢?如
期刊
锂离子电池由于高容量、高能量密度等独特的优势已经成功的应用到各种便携设备和电动汽车上。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中,商业化的石墨负极因为较低的容量难以满足社会对储能设备的需求,而无机负极在锂离子脱嵌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严重的体积膨胀,导致容量快速衰减。与此同时,有机负极由于其分子结构可设计、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等优点吸引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并且放电后没有明显的体积膨胀现象。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官能团的设计
学位
锂硫(Li-S)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被认为是最有前途替代锂离子电池(LIBs)的二次电池。但硫导电性差、体积膨胀以及穿梭效应限制了商业化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将硫与碳材料复合,但硫分布不均导致利用率低,使用多硫化物(Li PSs)作活性物质,但化学合成Li PSs反应浓度不可控。对于穿梭效应,对基体改性,存在物质本征缺陷,价格昂贵,制备方法复杂,难以大规模合成等问题,使其无法走出实验室。本文
学位
硅(Si)负极因其近十倍于石墨负极的比容量(3579 mAh g-1),低的锂化电位,丰富的资源储备与无生物毒性等优势,被誉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引擎。然而,Si颗粒的本征电导率较低,并且与锂的合金化过程中伴有近280%的体积膨胀,会伴随着颗粒破碎、固体电解质薄膜(SEI)反复生长等问题,造成电池性能的严重衰减与安全隐患。本文提出一种采用低成本Si颗粒与锚定包覆的碳纳米管(CNTs)络合的结
学位
锌黄锡矿铜锌锡硫硒(CZTSSe)因具有高光吸收系数、可调的光学带隙、组成元素无毒且地壳含量丰富等优势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光伏材料。近年来,使用非肼溶液制备CZTSSe薄膜太阳电池取得了长足进展,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13%。目前,用于制备CZTSSe的主流溶液体系均需要引入硫源以获得稳定的前驱体溶液。然而,大部分含硫基团的有机溶液毒性较大,前驱体在干燥过程中也将不可避免地释放出含硫的有害气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