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被引量 : 35次 | 上传用户:caipeng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这种现象引发了大量有关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心理学研究。然而,由于研究对象的高度复杂以及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一直以来,大量研究者得出的都是相互对立的结论,甚至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得到的研究结论也自相矛盾。 与此同时,自我认同理论与相关研究指出,自我认同感(the sense ofself-identity)构成了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自我认同的功能决定其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自我认同状态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此外,现有研究还发现,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还会因为目的与方式、使用时间和卷入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根据上述理论和研究结果,本次研究推论,互联网使用之所以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原因可能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会受到青少年自我认同状态的调节。其二,互联网使用的不同时间长度、不同目的与方式以及不同的卷入程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分别来自初中、普高和职高的359名青少年互联网用户为被试,初步探讨了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结论如下: 1.网龄和上网时间对互联网卷入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互联网卷入对青少年自我认同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3.互联网卷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总体幸福感层面具有显著的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 但其主要是通过降低青少年自我认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 4.自我认同对互联网卷入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从而削弱互联网卷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向预测作用。 5.娱乐目的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最为强大、最为广泛的负面影响,社会目的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某些层面具有负面影响,工具目的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其他文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决定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成为企业用以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商业运行效率的新技术,它们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我
进入到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经济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格局。跨国公司代表着现代
解读活动伴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解读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又自然影响着人们的阅读行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国语文课程中的文学阅读教学从取向到
本论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杂曲歌辞研究,下编为杂歌谣辞研究。 绪论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的研究状况,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明代诗人顾璘作《国宝新编》一书,为已故友人作传。其中在李梦阳、何景明二人关于复古思想的论争中,顾璘更倾向于李氏,这不仅体现在顾璘对二人复古理论的评论上,也体现在对二
物理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根据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已经对多种物理现象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 物理前概念教学的
中小学教师专业生活是指中小学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历。此种界定体现了本文一个基本的观点,即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共同专业,专业生活属于每一个从事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
资产证券化是将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持有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与收益进行重组,以原始资产为担保,创设可以在金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LUCC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由于土地覆盖变化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