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彦约及其文学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ef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关于南宋士人曹彦约及其文学的个案研究。曹彦约是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理学家,且有《昌谷集》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故其人、其文学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彦约,字简甫,号昌谷。绍兴二十七年(1157)出生于南康府都昌县。乾道五年(1168)从彭蠡学,初窥理学堂奥。淳熙八年(1181)登进士第,历仕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其间又有六次奉祠里居的经历。本论文拟以曹彦约生平经历为线索,抓住其人生中的四个重要节点——出生、求学、入仕、里居,探索其在不同时期的人生历程、诗文创作及其艺术特色。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四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曹彦约的著述情况进行简要概述;第二部分对曹彦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说明当前学界关于曹彦约研究的已有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相对薄弱之处,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
  第一章“家族情感与文学活动”。第一节从曹氏家族成员及其姻亲两方面,对曹彦约的家世背景做一个概括梳理。第二节选取与家族因素最为相关的两种文体——墓志铭、唱和诗,讨论其诗文创作中的家族情感。
  第二章“学术渊源与文学创作”。一方面,考察、梳理曹彦约与理学人士的交游;另一方面,讨论由这种交游所带来的大量唱和诗的创作。
  第三章“公文劄子与其仕途人生”。入仕后,曹彦约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公文写作上,又以劄子的写作最具代表性。第一节讨论曹彦约为政地方时,其劄子写作以阐述其军事思想为主要倾向。第二节分析曹彦约任职朝廷后,这一时期所作劄子侧重阐发其政治主张,文章逻辑严密。
  第四章湖庄诗:私人领域的情感书写。相较于辗转地方与任职朝廷的为官生活,六次奉祠使其得以回归故里,与亲族聚会。两大生活空间的转换,使得曹彦约的诗文在题材和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不同的侧重与变化。这一时期,曹彦约围绕其私人庄园——“湖庄”所作的大量诗歌最具特色。第一节讨论湖庄建造与其人生意态,第二节考察湖庄的多重功能及艺术书写。
  附录部分是曹彦约年谱简编。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民主制度的发展,目前国内的权益诉求渠道主要包括三大类——司法机制、人大和政协机制、信访机制,其中信访机制是群众在实践中更加倾向的一种。信访制度的设置初衷也是为人民群众的权益提供诉求渠道,着重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提供途径。因此,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探索社会信访问题的发展路径,以此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社会的稳定提供重要指导和参考。  国家对信访制度的建设也非常重视,一直致力于拓宽沟通渠
学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群众最富有经验和智慧,群众拥有最实际和丰富的知识,只有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领导群众向前进。本文紧紧围绕群众观这一核心范畴,阐述了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创
学位
“新媒体”的崛起,使得网络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即网文生态现状发生了变化,身为其中一环的批评的本体、主体、对象因此发生了转变。因此,传统的网络文学批评框架体系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具体到网文上,就是要“在场”介入观察,提炼“微时代”背景下最新的网络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状况,观照其对网文文本形态的影响,以及因为同步变迁的网文批评的特征变化,并通过观照这些新媒介中暗含的经验思路与实践渠道,对当下网络文学
本论文以周济评清真词“钩勒”说为研究对象,围绕周济的词论、清真词的艺术特征以及后世各家对“钩勒”意义的阐释展开论述。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周济的词学思想进行整体考察,包括周济以“出”“入”说来改造张惠言的“寄托”说,通过提出“词亦有史”的观点来推尊词体,以及选取了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四家词,为填词者指出由浅入深的学词门径。在此基础上,第二节展开有关周济清真词“钩勒”说意涵的具体讨论,
学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人类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和反应已经成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大事。面对危机四伏的生存状态,人类开始积极审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这种生态式的绿色思索考验着人类的生态智慧,也引发出波澜壮阔的生态思潮。具体到戏剧理论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期,生态戏剧(Ecotheater)作为一种戏剧思潮和戏剧类型,在生态批评的发源地和研究中心美国悄然
学位
加勒比海地区小说研究肇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初,中国文学研究对这一地区的关注由来已久,有丰富的前人经验可以借鉴,本文承这一研究脉络,将目光聚焦于加勒比海地区新生代作家阿莱西亚·麦肯齐的小说创作,运用一定的后殖民理论,发掘阿莱西亚·麦肯齐小说创作的地区特性与时代特性,展现其虽然年轻但丰富的人生经历与体验,进而审视其创作潜力,阿莱西亚·麦肯齐将会是向世界文学大厦不断垒砌石砖的当代力量。  本文共分三部
学位
阿瑟·米勒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他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并获奖无数,尤其是中期戏剧《都是我的儿子》、《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为他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阿瑟·米勒身为犹太后裔,犹太传统文化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他的戏剧创作中,形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犹太性。相比早期戏剧对犹太人生活的直接描写与后期戏剧对反犹大屠杀的创伤书写,其中期戏剧中并未点明人物形象的犹太人身份,也没有出现
学位
田耳作为当代的青年作家,他的身上有着诸如“70后”、湘西作家、底层写作等众多主流标签。纵观田耳创作的《风蚀地带》、《一个人张灯结彩》、《天体悬浮》等作品,他始终对焦小城镇中的人和事,但是他又在“底层”的故事中另辟蹊径,书写底层生活中的“奇人奇事”,例如“警察、凶案、罪犯、悬疑”都是田耳小说的热词,这些要素又使他从标签中脱离出来。对田耳的小说进行研究,笔者发现田耳有意创作出一个属于底层平民的“佴城世
学位
自《红楼梦》诞生以来,研究者分别从文献、文化及文本三个角度入手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种互不关涉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红楼梦》的整体把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红学家梅新林在一次红学会议上提出新时期的《红楼梦》研究中文献、文化与文本之间应相互“融会贯通”。所谓“三文”,分别指的就是文献、文化与文本。“三文融通”就是指的《红楼梦》的相关文献、文化与文本三者之间
文学期刊既是独立的流通产品,又是具体文学作品的承载者,与文学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观察整个文学史发展变化的切入点,更是文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十月》是纯文学期刊的重镇,是“文革”后第一个创办的大型文学刊物。自创办以来,《十月》秉持着“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编辑理念,刊发了众多极具价值的优秀作品,传达出拥抱生活的现实主义品格,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与发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