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粘附分子L1衍生片段L1-70参与阿尔兹海默症Aβ的清除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xt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以不可逆的脑组织退行性变性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临床上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病因。在临床上,AD病人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逐渐患有语言障碍和精神错乱,进而可以发展到对事物和空间辨别能力的丧失,以及情绪失控和拒绝家人帮助等情况。在大体病理学上,AD病人通常有整个大脑的明显萎缩,表现为体积变小、重量减轻及皮层变薄等特征。在显微病理学上,可以观察到在神经元之间的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s,Aβ)、在神经元内的Tau蛋白(一种微管相关蛋白)过度磷酸化而引起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以及弥漫性的炎性坏死病灶和神经元大量死亡等特征性改变。自上世纪80年代,从Aβ斑块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病理学特征角度而形成了“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amyloid cascade hypothesis)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假说”(Tau hyperphosphorylation hypothesis)。然而,直到今天,基于这两个主流假说而兴起的关于AD治疗的药物都未取得成功。这一情况提示,基于这两种病理学特征对于AD发病机制的理解可能还是很局限的。而且,也暗示了AD发生发展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对于AD的研究和治疗越来越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从而引发了许多从不同角度对于AD的研究。细胞粘附分子L1(cell adhesion molecule L1,L1)是一种主要表达于神经细胞的质膜上的跨膜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它可以参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识别和连接。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发现,以腺病毒介导的全长L1分子在AD模型小鼠的海马组织中(L1的表达本来是降低的)的高表达,可以有效地促进Aβ斑块的清除。进而也发现,在野生型小鼠的海马组织中全长的L1可以被剪产生一个分子量70 k Da的片段(称L1-70),并发现它经过一定的分子修饰后可以进入细胞核内。然而,关于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L1的高表达可以促进Aβ斑块清除的细节,以及其与L1的切割片段L1-70的关系,则尚不清楚。研究目的基于我们实验室从不同角度对于L1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积累,我们意识到了“L1促进Aβ清除的机制并非是全长L1分子的直接作用,而是其切割片段L1-70发挥作用的结果”的可能性。于是,我们提出了“在神经细胞内,全长的L1可以被特异性地剪切而产生L1-70,该切割片段L1-70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调控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脑组织内具有吞噬功能的胶质细胞的活动,由此而促进Aβ的清除”的科学假设。研究方法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课题采用“追踪L1的切割片段L1-70在神经细胞功能活动中的行为方式”的基本策略来探讨L1-70与Aβ清除之间的相关性。所采用的研究方案是:首先,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分析野生型小鼠和AD模型小鼠的神经细胞中L1和L1-70的表达,以及Aβ斑块沉积的情况,以希望了解它们的表达特性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然后,采用Parabiosis联体小鼠的研究系统,在老年AD模型小鼠与年轻野生型小鼠联体后的不同时间点(联体3天和14天),取老年AD小鼠的海马组织,在蛋白质水平和组织水平分析L1和L1-70的表达,以及Aβ斑块沉积的程度是否发生改变,以了解神经细胞中L1和L1-70的表达是否受到体液微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与Aβ斑块沉积的相关性。进而,以针对L1胞内段的抗体,分别采用Co IP技术,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ELISA技术分析L1-70在神经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以了解L1-70是否与其它特定分子相结合而形成复合物的情况。然后,采用Duolink技术,原位验证其复合物是直接结合存在的,以及其在神经元细胞内的空间分布。随后,再以针对L1胞内段的抗体,采用Chip-sequencing的方法,分析L1-70在神经细胞内可以直接地与哪些基因的调控顺序相结合,并分析所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希望能够发现L1-70在神经细胞中可以调控“具有Aβ吞噬功能的细胞的活动”的相关基因。进而,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的方法,原位地分析所发现的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物对于特定的“具有Aβ吞噬功能的细胞”的调控作用。最后,也将采用常规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方法,对血清中参与神经细胞中L1-70表达调控的相关因子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找到从年轻小鼠中转移到老年AD小鼠体内引起反应变化的相关循环因子。基于这些研究,以希望能够明确小鼠海马组织中“L1-70与Aβ斑块清除”之间的关系,并阐明其参与Aβ斑块清除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本课题的研究发现,在老年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全长的L1分子呈低表达状态,L1-70也相应地呈低表达状态,同时伴有明显的Aβ斑块沉积的现象。这些结果,提示了L1以及其切割片段L1-70与Aβ斑块沉积是有相关性的。根据我们实验室之前关于“在小鼠大脑组织中有L1-70的存在,并且可以进入细胞核内”的发现,本课题将研究的目标聚焦到了在AD模型小鼠大脑组织中“L1-70的表达水平降低”的这一现象。于是,采用了联体共生小鼠的研究体系,将老年AD模型小鼠(18月龄)与年轻C57BL/6野生型小鼠(2月龄)进行联体,并让它们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其联体中的老年AD小鼠的海马组织中的“内源性L1-70的表达水平”出现了明显升高的改变,并在这种小鼠的海马中观察到了“Aβ斑块沉积减少”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L1-70在老年AD小鼠海马组织中的生物学行为。首先,根据我们实验室前期关于“全长L1分子可能结合的相关蛋白”的质谱分析信息,以出生后5~7天的野生型小鼠的脑组织总蛋白为材料,采用Co IP和ELISA的方法,对候选蛋白中的“结合可能性较高”的拓扑异构酶1(Topoisomerase1,Top1)进行了重点分析,并证明了L1-70确实具有与Top1相互结合的特性。随后,采用Duolink方法,从分子水平证明了L1-70确实可以与Top1相互结合而形成复合物(即“L1-70/Top1”),并存在于神经细胞的细胞核内。进而,采用Chip-sequencing方法,发现了一些可能受L1-70/Top1复合物调控的候选基因。基于已有关于“胶质细胞可以直接参与大脑组织中Aβ斑块沉积清除”的知识,以及相关炎症因子等方面的考虑,我们从所发现的这些候选基因中,集中地分析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表达与小胶质细胞功能活动的关系。研究发现,当18月龄AD模型小鼠与年轻野生型小鼠联体3天后,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的L1-70的表达水平表现为明显升高,并发现在其Aβ斑块的周围有大量的小胶质细胞成簇聚集的现象。而且发现,其AD模型小鼠的大脑组织中的MIF的表达水平相对于非联体的AD模型小鼠大脑组织中的MIF水平是明显升高的。当继续联体14天后,便发现在AD模型小鼠的海马组织中的Aβ沉积相对于联体3天时Aβ沉积的程度出现了减少的现象。基于已有的关于“MIF可以活化小胶质细胞并促进Aβ清除”的知识,这些结果不仅在活体内进一步证实了L1的切割片段L1-70的高表达可以促进Aβ斑块的清除,而且从逻辑上也提示了L1-70可能是通过“调控MIF的高表达,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机制来实现大脑组织中Aβ清除的。在此基础上,本课题也对血清中可能调控L1表达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根据Geismann实验室关于“肿瘤组织中L1的表达受TGFβ-1调控”的研究提示,我们试探性地分析了在老年AD模型小鼠与年轻野生型小鼠的联体中,其老年AD模型小鼠大脑组织中“L1-70表达水平升高”的现象是否是由于“高水平存在于其年轻野生型小鼠血液中的TGFβ-1作为循环因子通过毛细血管转移到老年AD模型小鼠体内,以致其老年AD模型小鼠血液中TGFβ-1的水平明显提高,由此而通过某种特定的机制以调控神经细胞内L1-70表达”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采用ELISA方法,证明了在其联体小鼠中的老年AD模型小鼠的血清中的TGFβ-1水平相对于非联体的老年AD模型小鼠的血清中的TGFβ-1水平是显著升高的。进而,我们在体外培养的N2a细胞中,采用si RNA技术,将TGFβ-1的表达Knock-down后,发现L1-70和MIF的表达水平都随之降低。这些结果,提示了血清中的TGFβ-1参与了神经细胞中L1-70表达的调控的可能性。研究结论基于这些结果,并结合目前已有的关于L1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本课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关于L1-70参与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Aβ斑块清除机制的模型,即:“位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L1,经丝氨酸依赖的蛋白酶的特性切割而产生L1-70,并通过内吞的方式而进入胞内——L1-70与Top1结合而形成复合物L1-70/Top1,并通过核孔而进入核内,调控MIF基因的表达——MIF蛋白通过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方式,进而促进Aβ斑块的清除”。同时,基于“老年AD模型小鼠的脑组织中L1-70的表达是低的、其血液中TGFβ-1的水平也是低的,以及将其血液中的TGFβ-1水平调高后便可提高脑组织中L1-70表达”的结果,本课题提出了“TGFβ-1有可能作为从衰老角度探讨AD发病机制的一个切入点”的科学设想。研究意义本课题在科学上的创新点主要有:1)首次揭示了L1-70在AD模型小鼠的海马组织中呈低表达状态的现象,以及其与Aβ斑块沉积现象的伴随关系;2)首次阐明了在AD模型小鼠的海马组织中L1-70促进Aβ斑块清除的调控机制;3)首次发现了体液微环境中的TGFβ-1可以调控神经细胞中L1-70的表达,进而促进Aβ斑块的清除。本课题所取得的这些进展,为AD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临床上AD的防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太赫兹波频率在电磁波谱中介于微波和红外频段之间,具有光子能量低、穿透性强、传输容量大等特点,在信息通讯、生物医学、量子计算、国防安全和深空探测等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太赫兹探测技术作为太赫兹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能有效地把太赫兹光信号转化为可读的电信号。目前传统肖特基太赫兹探测器难于阵列化集成,商业普及的热释电、高莱管等热太赫兹探测器的响应时间慢、内部热噪声大,航天应用的超导探测器需要超低温制冷
学位
拓扑学主要研究空间在同胚映射下的拓扑不变性质,其中分离性是拓扑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可以用来描述拓扑空间中不交的集合或者不同的点之间的关系.过去,分离性比较差的T0空间缺乏自然的应用,人们认为研究的意义不大,直到domain理论的出现,它把拓扑学和计算机科学联系了起来,分离性比较差的T0空间的研究才真正地引起人们的重视.Scott引入的偏序集上的一种拓扑:Scott拓扑,就是一类自然的T0空间.与之
学位
海藻表面为微生物群落提供了栖息地,而附生微生物群在健康藻类上的持续定殖表明它们与宿主之间存在积极的相互作用。绿藻的生长和发育依赖于特定的细菌,而细菌提供活性物质来调节藻类的生长。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沿海地区,它通常被用作研究生物环境适应性的模型。无附生菌裂片石莼体系的建立和人工合成菌株的方法可以把环境因素对裂片石莼的影响减少到最低,且便于操控和重复,进而研究附生
学位
【研究目的】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流行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病率直线上升,部分地区痛风发病已接近欧美人群,这可能与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红肉、海鲜、酒精和果糖的摄入量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风险呈正相关。众所周知,大量嘌呤摄入是痛风急性发作最常见诱因。外源嘌呤化合物主要经肝脏代谢氧化分解为终产物尿酸。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oreducta
学位
背景及目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综合征,可由各种不同病理生理机制的心血管疾病引起。信号蛋白作为分子表型的媒介,在CHF的发生、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HF初期分子表型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但单一分子表型预测CHF预后的准确性欠佳,而应用多种分子表型可进一步提高对CHF预后的预测能力。目前基于射血分数的心衰分类方式在预测心
学位
传统CMOS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等比例缩小,目前已进入7 nm节点,再持续缩小将接近其物理极限,一系列新问题如短沟道效应、高功耗散热、寄生电容效应、漏电流效应及量子效应等不可避免,新型器件的研发迫在眉睫。场耦合纳米计算(Field-coupled nano computing,FCN)范式提供了一种革新的信息交换和处理方法,在多种基于FCN范式实现的新型纳米器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量子元胞自动机(Qua
学位
鲸目动物处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顶端,长期栖息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目前鲸目动物的健康与繁衍受到了严重胁迫。与此同时,由于物种特性以及法律和道德的限制,开展具有潜在伤害的体内实验已被禁止,因此,构建基于鲸目动物的体外研究模型迫在眉睫。首先,通过体外研究模型的建立,开展针对该物种的风险评估研究,探索胁迫因素的环境阈值,可以为鲸目动物的健康评估与管理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其次,通过
学位
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利用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耦合作用可实现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作为一种新型能量产生单元,逐渐被认为具有应用于自供能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潜质。其中,摩擦层的结构特性是制约TENG电输出性能的重要因素,设计制备能够提供高接触面积和表面电荷密度的材料将帮助拓展器件的适应性开发。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柔性,其纳米纤维所构筑的集合体自带微纳结构且易与以热塑性高聚物为
学位
高分子材料的理化性能不仅依赖于其化学成分,也取决于分子链在多级空间尺度上的排列形式。对于结晶性高分子,科学家们已经在热力学、结晶动力学、晶体结构学等方面发展出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理论。随着高分子学科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分子材料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很多新概念、新组分和新结构不断涌现。作为一类新型的杂化高分子,链式巨型分子泛指将各种刚性的分子纳米粒子作为构建基元,按照特定的分子结构进行化学合成,得到
学位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用于肿瘤治疗已有百年历史。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与基因编辑技术的迅猛发展,OV已成为当前及今后数十年里肿瘤治疗的新热点。虽然在2015年,重组单纯疱疹病毒T-VEC已获批上市用于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但OV在实体瘤,尤其是在发病率高、患者生存期短的中晚期肿瘤如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