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孩》中的上海建构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trol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在地域和种族之间也变得更加频繁。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其中,华裔作家群体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开辟了专属于他们的故国想象。邝丽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阵营中的一份子,自踏入文坛以来,便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这块土地。《上海女孩》是一个横跨了中美两国的文本,作者利用记忆的回溯在文中建构出了关于中国的集体想象,这里的中国是中美两种文化意识合力的结果,有其真实的一面,自然也有其虚构的成分。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是对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进行一个整体性的说明。第一章“作为现代都市的上海建构”,作者重构了上海的都市景观,将城市现代化的一面展示在大众眼前,从而暴露出这个城市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社会性质。第二章“作为现代女性的上海建构”,聚焦文本中的女性人物,从珍珠与梅的月份牌女郎身份入手,探寻月份牌女郎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审美视觉的转换方面的影响。此外,通过分析文中新老两辈的情爱理念,展现出情爱观在30年代的上海的完整变迁历程,进而揭示出人们在特殊年代情爱观上的思想转型。第三章“作为民族想象的上海建构”,作者在现实与想象的差异中,建构出了一个融合中西文化特质的具有多重文化气质的中华民族形象,在自我面目的呈现上既弱小又衰败,甚至还延续着传统文化中的陈规陋习,但那种根植于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坚韧奉献却始终在文本中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量。因此,这里塑造出的中华民族呈现出了矛盾的复合姿态,可以说既是中国的也是西方的,换言之,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西方的。
  最后是结语部分。通过对文本进行三个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是想要建构一个纯粹的中国形象,她抛弃了绝对的完美和绝对的丑化,在虚实相间中展示出了中国的各种面相,同时也折射出了美国的身后面影。随着时代的变化,美国对中国的认识更趋于深化和多元,文学创作也越来越受到多方合力的作用,文本不再为单一的意识形态所主导。因此,读者在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时也应保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其他文献
民间手工技艺底蕴丰厚,种类庞杂,与民众社会生产、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民族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集聚。蓝靛瑶服饰技艺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艺术特色。百色凌云蓝靛瑶是一个尊重自然、崇拜祖先、追求和谐的民族,由“集体记忆”至“集体技艺”,其服饰技艺世代相传,清新质朴,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水平、审美情趣与品格修养。染布技艺、服饰缝制、剪裁技艺与装饰技艺工序复杂且细腻,也能适应现代
学位
庐陵在宋代地域文化格局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受宋代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宋代咏庐陵诗的创作主体、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倾向性。因而探讨咏庐陵诗歌在宋代繁荣的原因,梳理咏庐陵诗歌的发展演变的轨迹,分析咏庐陵诗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点,进而研究咏庐陵诗中所体现的庐陵文化特色,对于研究庐陵的地域文学,乃至研究庐陵的地域文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论文主要从以下
学位
“摇”类词是汉语中表达特定动作的常用词,“掉、摇、摆”是其中的典型,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具有过“摇动”的词义,为了厘清三者的词义发展过程及相互间的共性与个性关系,文章对“摇”类词“摇、掉、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描写与比较。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语料范围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考察了“掉、摇、摆”三词词义历时发展情况,厘清了每个词词义发展的时代层次,并
学位
陀思妥耶夫斯基黑暗与光明的辩证法本身是心灵和精神转换的辩证法,这一转换不是客观的,不是物理的转换,而是在人之存在的最深处发生的。人的问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关于人的本性与本质,陀思妥耶夫斯基彻底承认的不是人非暗即明的单一本性,而是人在其本性与本质上总是徘徊于黑暗和光明之间,游走于魔性与神性的两极。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如何作恶、走向毁灭和否定上帝,其目的都是为了解答人的谜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促使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刘三姐文化”。“刘三姐文化”是指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与刘三姐相关的文学或艺术,主要包括“刘三姐传说”“刘三姐歌谣”“刘三姐影视”“刘三姐旅游”。“刘三姐文化”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符号意义。符号学由来已久且已经成为一门广博多元的学科理论,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刘三姐”文化符号的含义,可以探析在不同的时代其符号内涵是有差异的。
中国社会的“孝道”是道德伦常的基础,在家庭、社会乃至信仰层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家风建设”的倡导,家庭问题进一步被重视,民间故事中有关“孝道”的研究重新焕发活力。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且为多朝古都,蕴藏着厚重的祖根文化和孝廉文化,孕育了丰富完整的“孝道”伦理观念。因此,本文以河南民间“孝道”故事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从故事学和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来阐释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
毕飞宇善于运用意象抒发个人思想感情和传递人物精神体验;通过对意象选取和设置,他的笔下映照出各色人物所饱受的内心的痛苦、煎熬以及精神上特有的孤独,众多形象丰满的小说人物由此得以凸现。更重要的是,这类写法还赋予了其小说意象以恒定或多元的象征意义,当中蕴藏着他本人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性、权力、个人价值等众多文学维度的深刻思考。因此,本文专以小说中的“意象”为线索,从毕飞宇不同创作时期的个人心态和写作背景出
从1987年发表了第一篇“香椿树街”小说开始,苏童的眼光从未离开过这条街道,他对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书写也主要集中在“香椿树街”小说系列中。苏童发现荒诞和孤独并非是成人世界的专属,少年亦会被淹没在黑色的海洋中,未完待续的成长背后是暴力与血腥、孤独与无助、破碎与放逐。苏童对少年成长的持续关注与敏锐体察值得深入研究,本论文聚焦于苏童小说中的少年成长,探讨苏童对少年成长的独特体验与开掘。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巨野县作为“中国麒麟之乡”,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麒麟也已经融入巨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血脉之中,成为当地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巨野人。同时作为民俗符号的“麒麟”,与巨野民众、社会、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从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其现代意义、文化特质及审美价值,对促进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启发性的意义。论文的写作主要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对巨野麒麟文化的生成环境、形式内涵
学位
在后现代复杂的艺术生产语境下,艺术界定的问题被重新提出。霍华德·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从社会学的视野重新观照艺术,给当代的艺术活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主要对霍华德·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解读发掘其理论价值和意义。论文以霍华德·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为研究对象。论文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理论构成和理论价值三个方面对霍华德·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进行学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