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文化”民俗符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山东巨野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ka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野县作为“中国麒麟之乡”,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麒麟也已经融入巨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血脉之中,成为当地物质民俗与精神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巨野人。同时作为民俗符号的“麒麟”,与巨野民众、社会、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从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其现代意义、文化特质及审美价值,对促进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启发性的意义。论文的写作主要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对巨野麒麟文化的生成环境、形式内涵、民俗活动展演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探究,以民俗符号学的视角探究巨野麒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及现代化传承路径。
  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综述,此外介绍了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最后对田野作业内容进行简要概述。
  第一章主要聚焦于对巨野“麒麟”符号的生成空间及发展演变。首先对巨野县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民俗环境概述,展现巨野县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人文民俗基韵,分析麒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其次,对“麒麟”符号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探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麒麟样貌形象逐渐神化的过程,并分析隐含在其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从民众的“历史记忆”、现实写照两视角对麒麟文化的发展动力进行分析。
  第二章从民俗符号论的视角对“麒麟”符号的指向形式及文化内涵进行界定。借用乌丙安先生对民俗符号能指的划分办法,从言语与非言语两种指向方式入手,审视“麒麟”符号的多样化形式,从民间传说、诗歌小记、民众创作、物象遗存等方面展开论述。其次,作为祥兽之一的麒麟,与共同生长在齐鲁大地上的黄河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之间蕴含着彼此交融又相互独立的多重的文化意蕴。
  第三章将“麒麟”符号放置于具体的民俗活动中论述。首先介绍了巨野县因麒麟而生的各类活动,从中指出麒麟对巨野民众的巨大影响。接着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麒麟台庙会祭祀活动进行详尽分析,通过对庙会祭祀活动的形成与发展、组织方式及人员构成、仪式过程的梳理,挖掘崇麟习俗对巨野民众的深远影响,并对崇麟习俗的性质及民俗文化功能进行判定。
  第四章以民俗符号学透视巨野麒麟文化的现代发展之路。分为发展背景与传承路径两大部分。巨野县对于麒麟文化的保护,已经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努力,但仍存在符号开发表象化、传承局限化、应用同质化等矛盾,这是巨野麒麟文化发展急需解决的严峻问题。以民俗符号学洞察麒麟文化的现代传承路径,在符号组织生产、发展运作、功能深化等方面多方协同进步,适应时代新环境,才能促进实现麒麟文化与地方之间的共赢。
  结语部分,对论文的写作内容进行概括与总结。巨野麒麟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思想意蕴深厚,可在发展中仍面临较大的困境,但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优势的巨野麒麟文化,会在多方帮助下,得到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当代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云游》是她荣膺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该小说作为具有实验色彩的大胆的文学尝试,凸显了作家碎片化、网状、跨界的创作思维和文学表达。本文以探讨托卡尔丘克的小说机杼为题旨,聚焦于《云游》文本分析,尝试深入系统地论析作者托卡尔丘克本人的文学观念对其小说叙事机制的影响,揭橥托卡尔丘克小说《云游》的美学蕴含、文学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导论概述托卡尔丘克的生平和创作,
话语标记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以来,到了21世纪才逐渐在国内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多集中于个案研究。在日常的会话交际当中,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使用频率较高,在会话过程中对交际双方的互动沟通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目前学界对其作为个案的研究还不够系统详细,本文将以话语标记“我跟你说”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为基础,以语料库搜集的语料及我们对电视剧台词对
学位
民间手工技艺底蕴丰厚,种类庞杂,与民众社会生产、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民族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集聚。蓝靛瑶服饰技艺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艺术特色。百色凌云蓝靛瑶是一个尊重自然、崇拜祖先、追求和谐的民族,由“集体记忆”至“集体技艺”,其服饰技艺世代相传,清新质朴,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水平、审美情趣与品格修养。染布技艺、服饰缝制、剪裁技艺与装饰技艺工序复杂且细腻,也能适应现代
学位
庐陵在宋代地域文化格局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受宋代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宋代咏庐陵诗的创作主体、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倾向性。因而探讨咏庐陵诗歌在宋代繁荣的原因,梳理咏庐陵诗歌的发展演变的轨迹,分析咏庐陵诗的内容题材和艺术特点,进而研究咏庐陵诗中所体现的庐陵文化特色,对于研究庐陵的地域文学,乃至研究庐陵的地域文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论文主要从以下
学位
“摇”类词是汉语中表达特定动作的常用词,“掉、摇、摆”是其中的典型,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具有过“摇动”的词义,为了厘清三者的词义发展过程及相互间的共性与个性关系,文章对“摇”类词“摇、掉、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描写与比较。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语料范围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考察了“掉、摇、摆”三词词义历时发展情况,厘清了每个词词义发展的时代层次,并
学位
陀思妥耶夫斯基黑暗与光明的辩证法本身是心灵和精神转换的辩证法,这一转换不是客观的,不是物理的转换,而是在人之存在的最深处发生的。人的问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关于人的本性与本质,陀思妥耶夫斯基彻底承认的不是人非暗即明的单一本性,而是人在其本性与本质上总是徘徊于黑暗和光明之间,游走于魔性与神性的两极。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如何作恶、走向毁灭和否定上帝,其目的都是为了解答人的谜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促使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刘三姐文化”。“刘三姐文化”是指在历史长河中产生的、与刘三姐相关的文学或艺术,主要包括“刘三姐传说”“刘三姐歌谣”“刘三姐影视”“刘三姐旅游”。“刘三姐文化”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符号意义。符号学由来已久且已经成为一门广博多元的学科理论,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刘三姐”文化符号的含义,可以探析在不同的时代其符号内涵是有差异的。
中国社会的“孝道”是道德伦常的基础,在家庭、社会乃至信仰层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家风建设”的倡导,家庭问题进一步被重视,民间故事中有关“孝道”的研究重新焕发活力。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且为多朝古都,蕴藏着厚重的祖根文化和孝廉文化,孕育了丰富完整的“孝道”伦理观念。因此,本文以河南民间“孝道”故事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从故事学和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来阐释河南民间“孝道”故事中
毕飞宇善于运用意象抒发个人思想感情和传递人物精神体验;通过对意象选取和设置,他的笔下映照出各色人物所饱受的内心的痛苦、煎熬以及精神上特有的孤独,众多形象丰满的小说人物由此得以凸现。更重要的是,这类写法还赋予了其小说意象以恒定或多元的象征意义,当中蕴藏着他本人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性、权力、个人价值等众多文学维度的深刻思考。因此,本文专以小说中的“意象”为线索,从毕飞宇不同创作时期的个人心态和写作背景出
从1987年发表了第一篇“香椿树街”小说开始,苏童的眼光从未离开过这条街道,他对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书写也主要集中在“香椿树街”小说系列中。苏童发现荒诞和孤独并非是成人世界的专属,少年亦会被淹没在黑色的海洋中,未完待续的成长背后是暴力与血腥、孤独与无助、破碎与放逐。苏童对少年成长的持续关注与敏锐体察值得深入研究,本论文聚焦于苏童小说中的少年成长,探讨苏童对少年成长的独特体验与开掘。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