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经验与民艺传承——百色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_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手工技艺底蕴丰厚,种类庞杂,与民众社会生产、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民族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集聚。蓝靛瑶服饰技艺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艺术特色。百色凌云蓝靛瑶是一个尊重自然、崇拜祖先、追求和谐的民族,由“集体记忆”至“集体技艺”,其服饰技艺世代相传,清新质朴,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水平、审美情趣与品格修养。染布技艺、服饰缝制、剪裁技艺与装饰技艺工序复杂且细腻,也能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群体的消费要求。本文以百色凌云蓝靛瑶服饰技艺为研究对象,对技艺蕴含的身体感知经验、美感经验与身份表征进行细致描述,对其现代化传承、发展予以探讨。
  借用约翰·杜威“经验论”、余舜德的“身体感”相关概念,本文初步呈现出在相对封闭的民族社会中,蓝靛瑶传统服饰技艺有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优越的自然、地理资源构建了传统服饰技艺的独特性、体系性等特征。借用柳宗悦的民艺理论,描绘出传统服饰技艺贯穿于蓝靛瑶文化主体的生产生活,其有着天然的护佑,充溢着美感,服务于民众,且民众对传统蓝靛瑶服饰技艺充满浓厚的情愫和民族情结。服饰技艺是族群凝聚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文化秩序得以重构的重要媒介。在多元文化对话、交流背景中,蓝靛瑶的传统生计方式遭遇冲撞,服饰技艺发生了从单一向多元的形态转变。传承、转化是民众身体感知经验、主体-行为实践与文化相互调适的漫长过程,为快速适应现代变迁,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势必成为蓝靛瑶服饰技艺重构-再生无法避免的战略抉择。在转化过程中,传统服饰技艺如何实现自觉创新、发展,如何协调与文化的互适是本文探讨的关键。
  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是对本研究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的叙述、对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并对运用的学术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出阐述。
  正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蓝靛瑶服饰技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展现百色凌云、沙里果卜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二部分以约翰·杜威的“经验论”和余舜德的“身体感”相关概念为主,从身体感知经验中的“体物技能”出发,论述蓝靛瑶民众身体感知经验与地方生态、环境的互动。通过了解民众的感知与经验技能,明晰地方性蓝草培育技艺的生态认知、蓝靛染布技艺的生态实践以及蓝靛瑶服饰制作技艺。
  第三部分运用柳宗悦的民艺理论,围绕民间手工技艺的美学意蕴层面,在详细分析民艺形态美的基础上,揭示其所承载的符号表征。
  第四部分讨论蓝靛服饰技艺在时代变迁背景下的传承与保护路径。以民间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为视点,以期在发挥民众身体-主体经验、文化认同与自信的基础上,加强对民间手工技艺的整体性保护。
  第五部分是对身体经验之于民艺传承的关系、意义的梳理总结。蓝靛瑶服饰技艺以身体经验为基础,这种身体经验往往是民众与特定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之集成。本章着眼于民艺者的身体经验,从其内化于身的感知和外化于行的实践维度出发,关注技艺主体以“身体经验”为媒介所构筑的民艺传承空间。
  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身体经验在蓝靛瑶民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蓝靛瑶服饰技艺的形成与传承是以民众身体的生命实践为依托而展开。民众通过身体的主体经验,使身体的“知”与“行”协调互适进而展开实践活动,这种经验性的实践活动构成了民艺,既而身体经验成为民艺传承的主体与媒介。
其他文献
本文以《王梵志诗》中的代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时对比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王梵志诗》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与疑问代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共时对比方面,将《王梵志诗》代词与敦煌变文代词进行对比,发现两部文献代词的共性。进一步地,将《王梵志诗》中的代词与以《宋书》、《世说新语》所代表的中古汉语时期代词以及以《清平山堂话本》为代表的近代汉语时期代词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来呈现《王梵志诗》代词的特
学位
唐大历、贞元时期,律赋与进士科的联系紧密,其形式的要求原是为了取得评断的客观性,但在规矩越来越严密的情况下,其原本良善的立意逐渐被扭曲,甚至偏离了文学“言情”的根本,故元明两代直斥“唐无赋”。时至清代却又以为“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王芑孙更是将诗和赋共同视为唐代兴盛的文体,认为唐赋在赋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扭转了以往“唐无赋”的看法。白行简为中唐律赋五大家之一,《全唐文》所载录其赋十
学位
唯选构式“NP不XP谁XP”在口语中使用频率高,分布范围广,颇具独特性和能产性,能表达说话人强烈的主观认定,然而,学界对该构式的研究还存在些许空白,部分观点还有待商榷。因此,本文将“NP不XP谁XP”置于构式视域下,主要从语法、语义、语用及形成机制这几个角度进行重新考察。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陈述选题的意义,梳理构式语法理论、现代汉语反问句以及与唯选构式“NP不XP谁XP
学位
自人类诞生以来,灾难便形影不离,与其他文明相比,诞生于黄土地上的文明经历了更多的磨难。神话作为文学的源头,最早的记录了灾难的发生。灾难神话在我国形式众多,类型丰富,通常情况下我国对个体灾难形式研究较为多见如洪水灾难,而以灾难本身为母题的叙事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文章以上古时期的灾难神话为研究对象,运用母题分析法讨论其中所涉及的主要母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叙事特点,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及重要影响。文章主要
学位
“够”与某些名词结合后,呈现出了某些显著的特异性,如名词呈现为描述义而非指称义、“够+N”整体语义不透明等,因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论文以三个平面为理论指导,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够+N”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考察。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分别对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对
学位
珍妮特·温特森当代英国作家,《激情》是其创作的第二部小说,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温特森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亨利和维拉内拉不同的人生遭遇,展现了小人物在战争中的痛苦与迷茫,表达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性别、创伤、空间、后现代主义叙事等方面,本文从主体建构的角度出发,分析男女主人公在经历战争、爱情的伤痛后如何建立起独立的人格,笔者认为作者
学位
《官场现形记》是一部于1903年开始在报纸上发表,并最终成书于1905的晚清白话小说。该书使用近代白话文进行写作,其所反映的语言面貌与当时汉语通用语的口语情况相差不远,故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官场现形记》一书中出现的所有动态助词以及它们在书中出现的次数、频率进行全面统计,并具体分析它们在不同句法环境中所表示的意义,从中归纳出这些动态助词在意义和用法方面的特
学位
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1928-1982)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幻作家之一,享有“科幻小说中的莎士比亚”之誉。其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反映了在一个反乌托邦式的末日世界中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异化问题。小说指向对后人类语境下人类非单一主体存在的哲性思考。迪克在科幻文学中对技术的思考、未来的想象以及“后人类”迷思的关切,均体现了他的前瞻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绪论评介菲利普·迪克的生平及
当代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云游》是她荣膺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该小说作为具有实验色彩的大胆的文学尝试,凸显了作家碎片化、网状、跨界的创作思维和文学表达。本文以探讨托卡尔丘克的小说机杼为题旨,聚焦于《云游》文本分析,尝试深入系统地论析作者托卡尔丘克本人的文学观念对其小说叙事机制的影响,揭橥托卡尔丘克小说《云游》的美学蕴含、文学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导论概述托卡尔丘克的生平和创作,
话语标记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以来,到了21世纪才逐渐在国内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关于话语标记的研究多集中于个案研究。在日常的会话交际当中,话语标记“我跟你说”的使用频率较高,在会话过程中对交际双方的互动沟通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目前学界对其作为个案的研究还不够系统详细,本文将以话语标记“我跟你说”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为基础,以语料库搜集的语料及我们对电视剧台词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