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假肢接受腔-内衬套-残肢界面接触力学与摩擦行为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fis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腿假肢对截肢患者而言是其恢复行走功能、补全形体和增强回归社会信心的重要工具。良好的假肢不仅应补偿截肢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应满足与患者残肢之间良好的适配性,而小腿假肢的适配性主要由接受腔-内衬套-残肢之间的交互行为决定。只有接受腔与残肢间的压力分布以及接受腔与内衬套之间的摩擦系数合理,才能保证患者佩戴过程的舒适和安全。然而,国内外在接受腔与残肢接触界面的压力分布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模拟仿真,临床研究较少;而接受腔与内衬套的摩擦特性方面的研究极少。因此,研究小腿假肢接受腔与残肢界面的临床压力分布以及接受腔与内衬套界面的摩擦行为可为假肢接受腔的修型优化、假肢接受腔/内衬套材料的表面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本论文中,首先使用多通道压力采集系统对一名小腿截肢志愿者在静态坐姿、静态站姿、平地直行、坡道上行、坡道下行、楼梯上行和楼梯下行等不同典型运动模式下接受腔与残肢间的压力值进行了实时采集,分析了该志愿者在不同运动模式下的压力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基于皮肤承载阈值的接受腔修型思路。其次,利用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红外热像仪研究了四种接受腔材料(三种3D打印接受腔材料和一种传统手工制作的丙烯酸树脂材料)与三种常用内衬套(两种泡沫内衬套和一种硅胶内衬套)材料的往复摩擦行为,并结合摩擦能量损耗及内衬套材料压缩内耗能方法分析了接受腔-内衬套界面摩擦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不同运动模式下志愿者残肢各承载点的应力分布不同。志愿者的胫骨脊区域应力过大是其佩戴假肢时胫骨脊区域皮肤疼痛的主要原因。由于该志愿者的接受腔形状存在问题,其胫骨两侧应力分布不均,并且胫骨外侧、内侧区域的应力分布均呈现出残肢末端的应力值较大的现象,造成应力分布不合理。胫骨背面的测力点位呈现出从腘窝处往残肢末端最大应力值逐渐减小的趋势。针对该接受腔应力分布不合理的承载点,提出基于残肢皮肤的承载阈值,在接受腔相应承载区域通过向外膨胀或向内压缩的方法进行接受腔修型优化的思路。2.假肢接受腔和内衬套材料界面间的摩擦系数以及一个循环往复摩擦周期内的能量损耗取决于接受腔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与传统手工制作的丙烯酸树脂接受腔材料相比,三种采用SLS工艺3D打印的接受腔具有较高的表面粗糙度,致使接受腔-内衬套界面的摩擦系数和能量损耗较大。此外,由于传统手工制作的丙烯酸树脂接受腔材料的表面相对较光滑,减轻了在高载荷工况下泡沫内衬套表面的磨损。3.假肢内衬套材料的压缩变形刚度和压缩内耗能在假肢接受腔-内衬套材料界面的摩擦特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泡沫内衬套材料相比,硅胶内衬套材料具有压缩变形刚度低、内耗能高的特点,降低了与接受腔界面往复摩擦时的摩擦系数、能量损耗和摩擦温升值。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信息的数据量呈现指数级上升,多种传感器、多种数据类型的出现给遥感数据处理和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不同传感器成像机理的差异性,使得多模态遥感影像能够反映地物目标的不同特性和信息,因此对多模态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处理,充分利用各类型遥感数据的互补优势,将有助于影像解译,更好地获取地物信息。在多模态遥感影像融合处理中,影像匹配是一个关键步骤。现有针对多模态遥感影像匹
世界铁路存在着多种不同轨距制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铁路联运造成了巨大阻碍。自动变轨距技术的出现解决了由于轨距制式不同所带来的铁路联运障碍。国外对自动变轨距技术研究起步较早,在变轨距领域已经完成专利布局和技术垄断,为我国变轨距技术的研究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通过研究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轨距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自动变轨距技术的关键在于变轨距转向架和地面变轨装置的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传感网、物联网以及社交网络等信息通信技术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使得获取用来描述记录人机物三元世界事物的时空数据越来越容易,所获得的时空数据的规模日益增大,时空数据的语义信息也日益丰富,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时空数据的分析与表达。传统的空间信息系统处理的主要数据还是物理空间上的点线面体矢量数据以及与矢量数据相关的一些属性数据,而新一代的空间信息系统需要处理的时空数据不仅包含了
随着铁路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列车运行实绩数据得以有效记录并保存,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并构造模型已成为研究晚点问题的必然趋势。此外,结合运行实绩数据对列车晚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将其结果进行直观显示,对于辅助调度决策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荷兰铁路列车运行实绩,对阿姆斯特丹中央站-乌得勒支中央火车站(Asd-Ut)线路的晚点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构建晚点可视化系统对晚点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显示,主要的
随着国内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大规模修建及兴起,作为衔接城市周边交通的重要节点,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已由简单的客运站房发展为由多种城市交通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系统。作为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铁路运输与常规公交之间衔接的协调性对枢纽换乘效率及运输服务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效的公交换乘衔接系统及合理的公交发车时间安排既可以提高枢纽换乘效率也可以满足旅客更高的出行运输需求。因此本文以铁路与常规公
当今世界,地铁发展迅速,各发达国家中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大都采取修建地铁的方式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紧张状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剧增,交通拥堵的情况出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修建地铁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论文首先以牵引计算理论为基础,设计了单列车运行过程仿真模型;基于移动闭塞列控系统,设计了列车群追踪运行仿真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列车之间间隔的自适
近年来,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持续加快,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随之上涨,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引发了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而不合理的客运交通结构导致城市交通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降低,这与我国城市现阶段的交通问题密切相关。本文从交通管理者和出行者两个角度出发,对基于广义出行费用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优化进行研究,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阐释了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概念以及构成,
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使得交叉口拥堵问题变得愈来愈严重。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首先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分担率,然后要加强城市交通的管理与控制,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和路网的通行能力。而随着公交车辆的不断增加,交叉口同时出现多个进口道的公交车申请优先的现象越发普遍。为了解决交叉口同时出现多个进口道存在优先申请的情况,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以往对于公交优先多申请的研究,选择从先判别优先方向,后通过加入考虑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飞跃式地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之间的串联将会更加紧密,多线换乘站将成为衔接轨道交通的重要载体。而三线换乘站作为多线换乘站的典型代表,对三线换乘站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学者对三线换乘站的研究尚少,亟需对三线换乘客流集散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由于多线换乘站会引发换乘站点客流量激增,易造成站厅内出现拥挤;同时多线换乘站空间结构复杂,乘客选择换乘形式以及分流比例也截然不同,换乘节点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飞速发展,其中地铁作为城市人群出行的主要方式,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为城市有序发展蓄力,同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地铁到站信息是通过信息终端与乘客进行交互,有提醒乘客到站指引乘客换乘的作用,其交互方式的准确性和简洁性直接影响乘客体验,而现有地铁到站信息提醒仍存在不充分、不明确等问题。本文从乘客出发研究乘客乘坐地铁过程的用户体验,针对乘客获取到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