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治疗外感发热的退热时效性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j1986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刮痧疗法是在中医经络和脏象理论指导下,用特制的刮拭板,以及润滑的刮痧油,在经络循行部位的皮肤刮拭,从而广泛治疗疾病的一种内病外治方法。刮痧治疗的起源及发展与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及进展密切相关。目前刮痧的治疗范围已很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外感病、骨科病、妇科病、耳鼻喉科病等疾病。近二十年来,对于刮痧的研究以开辟病种治疗、疗效观察为多,欠缺刮痧治疗的实验研究、疗效的比照、操作的规范化、疗效的标准化研究。而且由于近年SARS和其他传染病流行,外感热病的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刮痧治疗外感热病,寻找一条外治法退热的补充医疗或辅助治疗手段,对进一步研究刮痧机理、刮痧标准化研究、外治法与内科治疗的结合具有意义。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刮痧治疗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时效性观察,评价刮痧的退热作用及对人体的安全性和临床可推广性,探讨刮痧治疗机理,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刮痧的退热治疗。方法:按拟定的入选和排除标准纳入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发热门诊体温在38-40℃的外感热病患者。60例病例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18岁,平均43.88士2.22岁。治疗组病例31例,脱落1例。治疗组采用刮痧治疗,对照组温水擦浴,部位为大椎穴、膀胱经肺俞至三焦俞,记录治疗前5分钟及后30分钟、1、2、4小时的体温作为观察指标。即时性退热效果是比较治疗后30分钟两组的退热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持续退热效果比较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体温下降积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t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病例1例不计算入内),无剔除病例。治疗组30例经刮痧后30分钟,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对照组30例经药物治疗后30分钟,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两组比较,经Ridit分析,P=0.034,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即时退热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持续疗效稳定比较体温下降积分,两组治疗后30分钟、1小时体温下降虽有改善,但两组间治疗后体温下降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小时、4小时后,治疗组治疗前后体温下降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刮痧退热的即时效果较温水擦浴效果明显,持续退热效果稳定。结论:刮痧具有显著的即时退热效果,4小时内效果稳定持续。其操作简便,作用迅速、安全有效,作为中医非药物疗法以及退热疗法的补充具有很好推广使用价值。
其他文献
非球面光学零件具有校正像差、改善像质、扩大视场和增大作用距离的优点,同时还能够减轻系统重量、减小占用空间,因此在现代光学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光学系统性能要求
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弹在进行弹道导弹防御以及空间对抗环境中,大量采用了可见光红外等光学成像探测器。分析与研究空间目标在光学探测器上的成像特征,是实现空间目标探测、识别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诸邪侵入人体,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致肢体关节疼痛,不论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临床常见肢体、肌肉、关节等处
报纸
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国家加大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力度,而经济的全球化使国外资本的不断进入更使得房地产业的竞争
背景传统的M型(M-mode Echocardiography, MME) Teichholtz法、二维超声心动图(Two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2DE)的Simpson双平面法是评价心室收缩功能最常用的方法,但
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爱丁堡学派对库恩的新科学观和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进行了激进解读,同时与后现代哲学思想相互借重,坚决反对传统理性主义、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倡导
背景和目的:近年来右心室(RV)功能在心脏疾病及心脏手术中的重要性已被逐步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右心室功能直接影响着整个循环系统的功能,对右心室功能进行评价对各类心脏
本文首先通过调查、访谈有探究教学经验的一线化学教师,得到关于在化学教学中安排探究活动的频率及所用时间的经验性结论,分析了探究费时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与理论分析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为考试制度所束缚,导致英语课堂常常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消极被动。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并重新修订了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类自身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认定的一种技术。作为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虹膜识别技术具有唯一性、稳定性、非侵犯性和天然防伪性的生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