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主体性-分析《道德经》的三种英译本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F0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指导人类行为的重要经典之一,《道德经》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书籍。其影响早已超出中国范围,扩展到了西方国家,并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阐释和翻译。之前对于《道德经》译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直译与意译之争,或只是指出哪个译本何处翻译得正确,何处又出现了错误,极少考虑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选取《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即亚瑟.韦利、许渊冲、辜正坤的译本,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比较不同译本对《道德经》的不同诠释,并进一步探讨不同诠释背后的原因。  本文作者在研究中以阐释学、接受美学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的理论依据,论述了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到处都能得到体现。并详细地从译者个人对原文和脚本的选择,翻译的目的,语言解释和理解能力,翻译的策略,及文化层面等角度,论述了三个《道德经》译本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本文作者并未对各个译本的得失进行评估,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其差异性的原因,并挖掘在此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在整个翻译过程当中,译者主体性是独立存在的。应该意识到它的存在而不是一味将其忽视。当更好的认识并考虑这个问题,才可能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翻译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科技交流日益加强。在科技交流中,翻译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科技英语翻译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我国科技英语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
对文学作品风格和风格可译性的探讨始终是翻译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对文学作品风格定义、可译性、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等问题作了探讨,并由此对《双城记》的两个中译本(张玲,张
学位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不断深入,大批国外电影作品通过多种媒介被引入中国,成为了解国外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电影字幕成为外文电影与观众之间的纽带,高质量的字幕
听力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听力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虽然听者能清楚地听到所说的每个单词但却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
乔治·萧伯纳颠覆了前人的文学作品以及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以便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研究的这三部戏剧《匹格梅林》、《
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及哈利·波特现象不仅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获得巨大成功,也引起了学者和文学批评家的密切关注。本文在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哈利·波特》系
意识形态将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动连接在一起。现如今,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地位和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在翻译领域,意识形态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对原文的选择
学位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不同的学科背景中发展起来。诚然,所有的这些发展充实了翻译研究,并且使我们对翻译的本质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