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表达Pitx3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影响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3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条件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表达Pitx3、酪氨酸羟化酶(TH)的影响及GDNF联合SVZ区NSCs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PD)大鼠的治疗作用。 体外部分: 方法: 1、NSCs培养:取E14.5d SD大鼠及新生SD大鼠SVZ组织制备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到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27的DMEM/F12(1:1)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待形成原代克隆球后,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细胞克隆和传代扩增,以获得大量来源相同的NSCs克隆球。 2、将培养传至第三代的NSCs与GDNF共培养。实验随机分为四组:胚鼠NSCs组(EA培养组)、胚鼠NSCs+GDNF组(EB培养组)、新生鼠NSCs组(NA培养组)和新生鼠NSCs+GDNF组(NB培养组)。用Ncstin、Pitx3、TH免疫组织化学法和Brdu、TH、Pitx3、Pitx3/TH免疫荧光法分别鉴定NSCs及其增殖与分化。 结果: 1、各组SVZ NSCs培养一周后都可以形成悬浮生长的NSCs球,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80%以上的细胞呈Nestin阳性,免疫荧光检测显示90%以上呈Brdu阳性。 2、EA培养组NSCs培养7d时,形成典型的神经球悬浮生长,10d后细胞活性下降,球体积不再增大,球中心透亮度明显下降;NA培养组NSCs神经球形成较EA培养组晚,在培养7.5d形成典型的NSCs神经球,12d后偶见神经球贴壁分化;EB培养组和NB培养组分别在5d和7d时形成神经球,两组神经球10d时球体积不断增大,12d后球体积不再增大,开始贴壁并向四周伸出突起。对四组神经球进行计数,分别为:EB培养组12.40±3.03,EA培养组9.20±2.97,两组比较P<0.05。NB培养组10.00±2.28,NA培养组6.50±1.64,两组比较P<0.05。EB培养组多于NB培养组(P<0.05),EA培养组多于NA培养组(P<0.05)。 3、14d时进行TH、Pitx3、Pitx3/TH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上述四个组的TH、Pitx3、Pitx3/TH阳性细胞数分别为:EA培养组2.83±0.75、3.83±1.17、2.33±1.03;EB培养组11.83±1.72,16.33±1.86,9.50±1.17;NA培养组2.83±1.47,3.174±1.33,1.83±1.17;NB培养组9.16±1.47、12.83±1.60、6.83±1.47。EB培养组与EA培养组,NB培养组与NA培养组及.EB培养组与NB培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体移植部分: 方法: 1、立体定位下,于左侧黑质致密部(SNe)和腹侧被盖区(VTA)注射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将成功PD大鼠模型随机分成6组:即模型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胚鼠NSCs移植组(EA移植组);胚鼠NSCs+GDNF移植组(EB移植组);新生鼠NSCs移植组(NA移植组);新生鼠NSCs+GDNF移植组(NB移植组)。 2、将上述培养传代至第3代的胚鼠NSCs、GDNF+胚鼠NSCs和新生鼠NSCs、GDNF+新生鼠NSCs分别移植到PD模型大鼠吻侧纹状体内,移植细胞浓度为1.0×10<5>个细胞/μl。 3、于移植后7 d、14 d、30 d、60 d检测PD大鼠旋转行为变化后,取脑做冰冻切片,行HE染色和TH、Pitx3、Pitx3/TH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 结果: 1、旋转行为检测显示: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在移植前后均无明显改变;细胞移植后7~14d,4组大鼠的旋转行为均无明显变化;第30d时,各移植组大鼠的旋转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分别为:EB移植组7.50±1.29(r/min,以下同),EA移植组12.75±0.96,两组比较P<0.05;NB移植组9.75±0.96,NA移植组12.50±1.29,两组比较P<0.05;EB移植组较NB移植组大鼠旋转行为改善明显P<0.05;各移植组在30d与60d时大鼠旋转行为检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 2、移植后一周HE染色显示,移植细胞呈簇状或串状沿针道分布,细胞数量较多。 3、TH、Pitx3和nt/Pitx3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生理盐水组和模型对照组于各时间点均未见有TH和Pitx3阳性细胞。各细胞移植组移植后第7d,移植区均见有少量TH、Pitx3和TH/Pitx3阳性细胞,TH、Pitx3和TH/Pitx3阳性细胞数分别为:EA移植组51.75±2.21、62.75±3.10、38.00±4.08;EB移植组61.50±2.65、81.50±4.66、46.50±4.20;NA移植组42.00±3.37、56.75±4.03、27.50±4.12;NB移植组51.25±2.63、68.50±3.70、38.25±2.50。阳性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无突起,集中分布在针道周围。第14d时,各移植组移植区TH、Pitx3和TH/Pitx3阳性细胞数量均有少量增加,EA移植组117.25±3.86、131.25±5.74、96.75±5.74;EB移植组142.25±4.99、162.254±5.06、133.50±4.43;NA移植组104.25±5.72、129.00±5.35、84.75±4.65:NB移植组116.50±4.51、149.75±2.99、97.75±3.95。阳性细胞形态基本同移植后第7d,分布在针道与纹状体实质的交界处。30d时各移植组移植区的TH、Pitx3和TH/Pitx3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多,达到高峰,EA移植组216。25±5.67、235.25±4.99、207.50±4.80;EB移植组232.50±7.33、253.00±4.69、229.50±3.11;NA移植组208.25±6.55、228.25±3.86、198.50±6.61:NB移植组221.75±3.86、239.25±6.34、213.75±6.02。阳性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可见少许突起,阳性细胞沿针道呈放射状向纹状体实质扩散。60d时各移植组移植区的TH、Pitx3和TH/Pitx3阳性细胞未见有明显增多趋势,分别为EA移植组209.25±5.06、229.25±6.13、201.75±6.95;EB移植组238.75±6。85、260。50±5.07、231.75±5.68;NA移植组203.75±4.57、220.50±5.51、190.75±7.41;NB移植组225.25±4.92、243.50±5.57、216.25±6.55。阳性细胞形态与移植后30d时未见明显差异,但可见更多阳性细胞沿针道向外迁移。EB移植组和NB移植组在移植后30d时,TH、Pitx3和TH/PitX3阳性细胞数与EA移植组和NA移植组移植后7d、14d、30d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NB移植组与EB移植组移植后各时间点(除60d外)TH、Pitx3和TH/Pitx3阳性细胞数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移植后30d和移植后60d比较,TH、Pitx3和TH/pitx3阳性细胞数未见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从E14.5胚鼠和新生大鼠SVZ分离得到的细胞具有不断增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是中枢神经系统NSCs;胚鼠NSCs比新生鼠NSCs的增殖与更新能力更强。 2、GDNF可以明显促进胚鼠和新生鼠SVZ的NSCs表达TH、Pitx3。 3、单纯胚鼠或新生鼠NSCs移植及与GDNF联合移植均能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但胚鼠NSCs与GDNF联合移植效果更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与甲状腺瘤的超声表现特征及临床诊疗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40例甲状腺癌患者和40例甲状腺瘤患者,均行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序贯辅助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间杨凌示范区医院收治的78例非肌层浸润性膀
主要描述了利用LM339 电压比较器制作蓄水池水位计的原理和经验。该设计根据水位高低, 进行信号处理, 控制多个电压比较器输入端的电位, 使其输出端有相应的变化, 从而驱动不
期刊
目的 探讨居家舒缓疗护干预对晚期肿瘤患者生命质量及家属应对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间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118例晚期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期刊
Keloids are a notorious fibroproliferative disorder that may cause cosmetic concs and life inconvenience.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surgery, injection, and laser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挽救缺血半暗带濒临死亡的神经元和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神经组织,尤其
香港线路板协会(HKPCA)和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再次强强联合打造一场2013年国际电子制造业的行业盛会。2013年展会将以全新的名称、更大的规模和更突出的主题“汇聚科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IARC(international agerlcy forresearch on cancer)估计,2000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