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中流动性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公司流动性管理逐渐成为当前公司金融研究的热点。但是,针对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的大部分研究只关注了现金持有,却忽视了银行这个经济中最重要的流动性提供者。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银行流动性创造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银行之所以存在的关键原因在于银行承担了为经济创造流动性的角色。银行将不具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流动性负债,将风险资产转换为无风险存款,为消费者和企业创造流动性。现实经济中,商业银行在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银行授信(也称作贷款承诺)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重要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以至于在判断公司流动性水平时,其获得的银行授信额度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另外,自201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降低了流动性资产的持有成本,开始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流动性资产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商业银行在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关研究的匮乏,对商业银行在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作用的研究,无论对于更全面地理解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特征,还是对深入理解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微观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虑到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将基于现有公司流动性管理理论,结合我国转型经济特殊制度环境,利用上市公司获得银行授信以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数据,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探究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文章将回答以下三个具体问题以认识商业银行在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作用:(1)公司如何在银行授信和现金持有这两种流动性管理工具之间进行选择?银行授信代表公司外部的银行流动性,现金持有代表公司内部的流动性,它们是公司流动性管理的两大主要工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够初步理解银行流动性和公司内部流动性对公司的不同意义。(2)我国银行授信能否为公司提供有效的流动性保险以及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险有何特点?本文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分别以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3年银行间市场“钱荒”危机作为外生冲击,对比研究了不同所有制银行授信对公司流动性保险的差异、不同所有制公司对银行流动性保险的需求差异以及银行流动性危机对银行流动性保险的负面影响。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在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银行授信在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实际作用。(3)我国公司如何在银行理财产品与现金持有之间选择,以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对公司有何影响?除了银行授信,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商业银行为公司提供流动性的工具,属于银行流动性的范畴。近年来上市公司积极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公司流动性管理的新现象,银行理财产品丰富了公司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因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商业银行在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积极角色。
上述三个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如何看待银行流动性(本文特指银行授信和银行理财产品)和公司内部流动性(即公司持有的现金),以及银行流动性对公司流动性管理和实际经营的影响。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银行授信已经成为中国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相比于美国公司,中国上市公司更加重视银行授信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受到融资约束的公司更倾向使用银行授信管理流动性。融资约束高(民营上市公司或中小板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好的公司其流动性管理更为积极。
2.总体上我国银行授信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保险,降低公司在危机期间的预防性现金储蓄。具体来看,非国有银行授信和单一银行授信(银企关系强)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有力的流动性保险。民营上市公司对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险需求更强,国有上市公司由于融资约束较低,因而并不看重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险。最后,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险有助于稳定上市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盈利水平。
3. 当银行自身流动性受到严重负面冲击时,将失去为公司提供流动性保险的能力。相较于拥有低风险(银行流动性风险低)银行授信的公司,拥有高风险(银行流动性风险高)银行授信的公司在“钱荒”危机后,银行借款大幅下降,银行流动性比率(公司获得的银行授信占其整体流动性的比例)显著下降,但是,现金持有没有显著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公司实际经营受到负面影响,研发强度与投资支出大幅降低。
4.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更多的是出于流动性管理的需要。融资约束和公司治理是影响公司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融资约束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显著正相关,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越高,越倾向使用银行理财产品而不是现金管理自身流动性。为避免受到银行和投资者更多的监督,公司治理越差,代理冲突越严重的公司更愿意持有现金,而不买或者少买银行理财产品。最后,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助于缓解自身融资约束。
全文分为导论和正文两部分,一共八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包括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主要创新以及关键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对有关文献进行回顾,包括一般公司流动性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银行在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章介绍与公司流动性管理相关的经济制度背景,包括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现状、银行信贷歧视、中美银行授信比较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第四章实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流动性管理中,如何在银行授信和现金持有之间做出选择。
第五章以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外生冲击,实证分析我国银行授信是否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流动性保险,以及银行授信流动性保险作用的特征,包括不同所有制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险差异和不同所有制公司对流动性保险需求的差异。
第六章以2013年银行间市场“钱荒”危机为外生冲击,实证分析了当银行自身遭遇流动性危机时,银行授信是否仍然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保险,如果不能,对公司有何影响。
第七章对银行理财产品这种新型的流动性管理工具进行了分析,包括公司如何在银行理财产品和现金持有之间选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对公司有何影响。
第八章是全文总结,包括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研究了商业银行在中国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研究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本文拓展了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的研究范围。目前绝大部分中国公司流动性管理的研究只关注公司的现金持有,而忽视了商业银行这个重要的流动性提供者。本文将研究视角拓展到现金之外的商业银行。通过详尽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实践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同时运用银行流动性(银行授信和银行理财产品)和内部流动性(现金持有)进行自身流动性管理,并且,融资约束更高和公司治理更好的公司会选择更多的银行流动性,相应的持有更少现金。
第二,本文直接验证了我国银行授信对公司的流动性保险作用,并且深入分析了银行授信所提供的流动性保险的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银行授信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保险。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非国有银行授信和单一银行授信为民营上市公司提供了更有效的流动性保险。由于国有银行将更多资源投向受到政府支持的国有上市公司,因而对民营上市公司的流动性保险作用较弱;单一银行授信下,银行和企业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缓解了搭便车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更有可能在危机时为企业提供流动性保险。
第三,本文在银行自身流动性危机与公司流动性管理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实证研究发现,流动性风险较高的银行,其授信的流动性保险作用更弱。在2013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危机中,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遭遇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为公司提供流动性保险的能力不足,而国有银行的流动性更充足,因而此时国有银行授信对公司的流动性保险作用更加有效。
第四,本文就银行理财产品对公司流动性管理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基于本文构建的独特数据,研究发现,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融资约束越高以及公司治理越好的上市公司购买了更多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有助于缓解公司融资约束,丰富了公司流动性管理的选择。
考虑到上述理论和现实背景,本文将基于现有公司流动性管理理论,结合我国转型经济特殊制度环境,利用上市公司获得银行授信以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数据,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探究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文章将回答以下三个具体问题以认识商业银行在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作用:(1)公司如何在银行授信和现金持有这两种流动性管理工具之间进行选择?银行授信代表公司外部的银行流动性,现金持有代表公司内部的流动性,它们是公司流动性管理的两大主要工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够初步理解银行流动性和公司内部流动性对公司的不同意义。(2)我国银行授信能否为公司提供有效的流动性保险以及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险有何特点?本文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分别以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3年银行间市场“钱荒”危机作为外生冲击,对比研究了不同所有制银行授信对公司流动性保险的差异、不同所有制公司对银行流动性保险的需求差异以及银行流动性危机对银行流动性保险的负面影响。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在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银行授信在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实际作用。(3)我国公司如何在银行理财产品与现金持有之间选择,以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对公司有何影响?除了银行授信,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商业银行为公司提供流动性的工具,属于银行流动性的范畴。近年来上市公司积极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公司流动性管理的新现象,银行理财产品丰富了公司流动性管理的手段,因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商业银行在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积极角色。
上述三个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如何看待银行流动性(本文特指银行授信和银行理财产品)和公司内部流动性(即公司持有的现金),以及银行流动性对公司流动性管理和实际经营的影响。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银行授信已经成为中国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相比于美国公司,中国上市公司更加重视银行授信的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受到融资约束的公司更倾向使用银行授信管理流动性。融资约束高(民营上市公司或中小板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好的公司其流动性管理更为积极。
2.总体上我国银行授信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保险,降低公司在危机期间的预防性现金储蓄。具体来看,非国有银行授信和单一银行授信(银企关系强)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有力的流动性保险。民营上市公司对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险需求更强,国有上市公司由于融资约束较低,因而并不看重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险。最后,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险有助于稳定上市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盈利水平。
3. 当银行自身流动性受到严重负面冲击时,将失去为公司提供流动性保险的能力。相较于拥有低风险(银行流动性风险低)银行授信的公司,拥有高风险(银行流动性风险高)银行授信的公司在“钱荒”危机后,银行借款大幅下降,银行流动性比率(公司获得的银行授信占其整体流动性的比例)显著下降,但是,现金持有没有显著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公司实际经营受到负面影响,研发强度与投资支出大幅降低。
4.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更多的是出于流动性管理的需要。融资约束和公司治理是影响公司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融资约束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显著正相关,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越高,越倾向使用银行理财产品而不是现金管理自身流动性。为避免受到银行和投资者更多的监督,公司治理越差,代理冲突越严重的公司更愿意持有现金,而不买或者少买银行理财产品。最后,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助于缓解自身融资约束。
全文分为导论和正文两部分,一共八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包括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主要创新以及关键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对有关文献进行回顾,包括一般公司流动性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银行在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章介绍与公司流动性管理相关的经济制度背景,包括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现状、银行信贷歧视、中美银行授信比较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
第四章实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流动性管理中,如何在银行授信和现金持有之间做出选择。
第五章以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外生冲击,实证分析我国银行授信是否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流动性保险,以及银行授信流动性保险作用的特征,包括不同所有制银行授信的流动性保险差异和不同所有制公司对流动性保险需求的差异。
第六章以2013年银行间市场“钱荒”危机为外生冲击,实证分析了当银行自身遭遇流动性危机时,银行授信是否仍然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保险,如果不能,对公司有何影响。
第七章对银行理财产品这种新型的流动性管理工具进行了分析,包括公司如何在银行理财产品和现金持有之间选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对公司有何影响。
第八章是全文总结,包括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研究了商业银行在中国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研究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本文拓展了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的研究范围。目前绝大部分中国公司流动性管理的研究只关注公司的现金持有,而忽视了商业银行这个重要的流动性提供者。本文将研究视角拓展到现金之外的商业银行。通过详尽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公司流动性管理实践有了新的认识。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同时运用银行流动性(银行授信和银行理财产品)和内部流动性(现金持有)进行自身流动性管理,并且,融资约束更高和公司治理更好的公司会选择更多的银行流动性,相应的持有更少现金。
第二,本文直接验证了我国银行授信对公司的流动性保险作用,并且深入分析了银行授信所提供的流动性保险的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银行授信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保险。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非国有银行授信和单一银行授信为民营上市公司提供了更有效的流动性保险。由于国有银行将更多资源投向受到政府支持的国有上市公司,因而对民营上市公司的流动性保险作用较弱;单一银行授信下,银行和企业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缓解了搭便车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更有可能在危机时为企业提供流动性保险。
第三,本文在银行自身流动性危机与公司流动性管理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实证研究发现,流动性风险较高的银行,其授信的流动性保险作用更弱。在2013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危机中,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遭遇严重的流动性危机,为公司提供流动性保险的能力不足,而国有银行的流动性更充足,因而此时国有银行授信对公司的流动性保险作用更加有效。
第四,本文就银行理财产品对公司流动性管理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基于本文构建的独特数据,研究发现,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融资约束越高以及公司治理越好的上市公司购买了更多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有助于缓解公司融资约束,丰富了公司流动性管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