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粪石沉淀法同步回收尿液和城市污水中磷及其肥效评价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dd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是动植物所必须的生命元素,也是一种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磷肥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关键养料。全球80-90%的磷肥来自磷矿石的开采。因此,磷矿石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我国的磷矿石储量约占全球储量的37%,其中中低品位磷矿石约占总储量的50%。据统计,我国高品位磷矿储量仅能满足60年左右的发展需求。另外,高磷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和磷肥的淋失能够促进水体中藻类的疯狂繁殖,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因此,高效回收污水中的磷,不仅能缓解磷资源危机,解决粮食生产,而且有利于减轻水体污染,还原良好的水体生态系统。目前,含磷量较高的污水主要有尿液和城市污水。虽然尿液体积仅占生活污水的不到1%,但是尿液中磷含量可达到生活污水中磷总量的50%以上。城市污水中磷含量约为所有废水中磷含量的34%。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接近全部的尿液直接排入到了污水处理厂,这就加重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负荷和经济投入。为了缓解磷资源紧张和减轻水体污染,本研究探讨了鸟粪石法回收尿液和城市污水中磷的可行性,并通过盆栽实验评价了鸟粪石的农学效应。
  首先,本文研究了能够影响两种污水中磷回收的三个因素:尿液和城市污水体积比、水力停留时间和搅拌速率;其次,对比不同处理(葡萄糖、微波和尿液)对厌氧污泥中磷释放的促进作用,并用鸟粪石沉淀法回收上清液中磷;最后,采用盆栽实验探究了鸟粪石在我国北方典型石灰性土壤中对蔬菜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测定蔬菜生物量、蔬菜养分及土壤肥力等指标来综合评价鸟粪石的农学效应。结果如下:
  (1)在一步沉淀实验中,当尿液与城市污水体积比为0.2、搅拌速率为180r/min、水力停留时间为30min时,混合污水中PO4-P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2.52%。在两步沉淀法中,第一步设定尿液与城市污水的体积比为0.05,此过程主要去除金属离子以及颗粒性杂质;第二步设定尿液与城市污水的体积比为0.2,此过程主要回收废水中的PO4-P。经化学分析和XRD鉴定,第二步沉淀过程回收的沉淀物的主要成分为鸟粪石,同时含有微量的金属盐杂质。此沉淀物中镉、铬、铅和汞的含量均低于中国磷肥的监管阈值(GB/T23349-2009)。此研究实现了在不添加任何镁源的情况下从尿液和城市污水中回收高质量的鸟粪石。因此,所提出的两步沉淀法同步回收尿液和城市污水中的磷是一种经济可行且有前途的方法。
  (2)在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微波、葡萄糖和尿液处理均能促进污泥中磷的释放。在不同处理下,污泥中磷的释放率分别为40.77%(空白)、64.57%(微波)、66.93%(葡萄糖)、65.63%(0.2L尿液)和68.78%(0.4L尿液)。污泥消化液经过4000r/min离心10min后,上清液中PO4-P浓度分别为78mg/L(空白)、117mg/L(微波)、121mg/L(葡萄糖)、100mg/L(0.2L尿液)和90mg/L(0.4L尿液)。尿液能够加快污泥中磷的释放,主要因为水解尿液中含有的高浓度自由态氨氮能加速厌氧状态下聚磷菌细胞的分解,促进其体内磷的释放。采用氯化镁作为镁源回收上清液中的PO4-P。结果显示:微波和葡萄糖处理后的上清液中没有沉淀析出,但是能从尿液处理后的上清液中回收到高质量的鸟粪石沉淀。
  (3)盆栽实验中,磷肥选用鸟粪石和过磷酸钙且用量为0.4g P2O5/盆(2kg土壤)。种植的蔬菜品种为大白菜和生菜。本实验通过比较两种肥料处理下的蔬菜生物量、蔬菜质量以及蔬菜种植前后土壤肥力的变化来评价鸟粪石的农学效应。结果表明:与过磷酸钙和空白对照相比,鸟粪石显著提高了大白菜生物量,主要因为鸟粪石含有一定量的Mg和K等营养元素。但是,施用磷肥显著降低了生菜生物量。在石灰性土壤中,外施磷肥阻碍了生菜根部对Zn的吸收以及Zn在生菜体内的运输。因此,在石灰性土壤中,针对不同的蔬菜品种,鸟粪石的肥力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后续实验需要进一步研究鸟粪石对石灰性土壤中各种蔬菜生长的影响。
其他文献
我国第四纪红土下伏的网纹红土质地黏重,水分不易下渗,是影响水文活动的主要层次,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准确、定量监测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红壤地区水循环过程、合理调控水资源、预防水土流失及指导农业生产有积极意义。探地雷达是一种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浅表层地球物理测量方法,该技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应用于土壤学研究,可以用来识别土壤层次分布并解译砾石含量。其中,探地雷达地波法是快速准确测
铝毒是酸性土壤生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一些土壤高耐铝微生物被发现,它们能在高达几十甚至几百毫摩尔的铝浓度下生长。我们实验室前期从江西油茶酸性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高耐铝红酵母,经鉴定为Rhodotorulataiwanensis RS1(RS1)。前期研究表明,RS1高耐铝性与细胞壁和代谢物密切相关。本文对RS1进行红外和拉曼光谱研究,探索RS1以细胞壁为主的组件中对铝有吸附作用的功能基团
菇渣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废弃物,质地疏松,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作为微生物“过腹”的有机物料,具备了生物有机肥的优点。潮土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农业土壤,但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土壤有机碳含量偏低,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因此,研究施用菇渣对潮土农田生态系统产量、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等的影响,对于维持和提升潮土地力、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
学位
盐渍土壤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覆盖面积达9.5亿公顷,我国盐渍土壤总面积约为3600万公顷,内蒙古河套灌区受盐渍化影响的土地高达3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近年来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盐渍土壤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其治理、开发和利用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揭示盐渍化对肥料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盐渍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
学位
皖南属于烟稻轮作区,近年来因不合理的管理措施而面临着多种土壤障碍问题,造成烤烟品质出现下降苗头。土壤团聚体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来促进烟草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迄今尚缺乏不同烟稻轮作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对烟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报道。为此需要开展烟秆还田配合酸化改良剂的高效培育土壤团聚体的施肥方式研究,以削减或消除土壤障碍,提升烟田土壤质量。  本研究选择了皖南烟稻轮作下的潴育型水稻土,分别在宣城和池州分
面源污染是红壤区所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由于过量氮肥施用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不可忽视。径流是氮素迁移的主要驱动力,氮素随径流流失受水文状况、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明确农田流域的水文过程对氮负荷的影响,对于理解农田氮素的迁移转化和阻控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水文过程对氮素迁移的驱动为立足点,基于土壤物理学以及水文学基本原理,在野外监测以及室内测定的基础上
学位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总面积达到790000km2,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种植区,在维护中国粮食安全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玉米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接近0.14亿hm2。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以及污染物降解等土壤生态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玉米地土壤中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驱动机制是全面认
学位
苏北滨海地区滩涂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但是目前苏北农田盐渍化问题突出,土壤盐碱障碍的存在降低了土壤磷素的有效性,是滨海盐渍磷素利用率和农田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限制因子。本文以苏北滨海轻度和中度盐渍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根袋法盆栽试验和田间微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影响滨海盐渍农田磷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以及生物炭、腐植酸、石膏、有机肥施用对盐渍土壤盐分及离子组成、根际磷素形态转化及有效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设施菜地规模化发展进程加速,且蔬菜的规模化种植是该地区新的发展发向,同时长三角地区设施菜地夏季揭棚晒田,正值降雨集中期,高量的氮磷残留易随径流进入地表水体,是区域内主要的面源污染来源之一。本研究主要围绕长三角地区设施蔬菜规模化与分散型种植下肥料施用情况及土壤养分残留现状以及针对于设施菜地的分
学位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设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研究设施蔬菜地土壤结构演变特征及原因,对强烈人为作用下设施菜地土壤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施菜地因高产、高集约化、高经济效益等优势,近年来在中国迅速扩张,截止到2017年,设施菜地种植面积已达370万公顷。与传统农田相比,设施蔬菜是一种高温高湿无降水、高复种指数和高肥料投入的集约化种植方式,易造成设施蔬菜地土壤板结退化,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