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施用菇渣对潮土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59573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菇渣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废弃物,质地疏松,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作为微生物“过腹”的有机物料,具备了生物有机肥的优点。潮土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农业土壤,但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土壤有机碳含量偏低,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因此,研究施用菇渣对潮土农田生态系统产量、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等的影响,对于维持和提升潮土地力、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的有机物料提升潮土地力长期试验,选取不施肥的对照(Control)、常规施用化肥(F)和菇渣化肥配施(MRF)三种处理,采用测产、基本土壤农化分析方法结合图谱学方法、显微CT技术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分析了菇渣化肥配施对潮土地区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与组成、土壤物理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通过计算农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指数(Multifunctionality)、结构方程模型等初步探究了作物产量、土壤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微生物特性之间的协同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比较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的差异,结果显示:与常规施化肥相比,菇渣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平均增产10.41%和32.73%,同时增强了作物尤其是小麦的产量稳定性。作物产量与SOC含量密切相关,当SOC含量在4.6-8 g kg-1时,SOC每提升一个单位,玉米增产3750 kg hm-2,小麦增产1410kg hm-2;当SOC含量大于8 g kg-1时,继续增加SOC含量产量不再显著增加。说明当潮土SOC含量小于8 gkg-1时,应注意施用有机肥,增加产量、培肥地力;而大于8 g kg-1时,可以考虑减施或不施有机肥。
  比较不同施肥处理SOC含量和组成的差异,结果显示:与常规施化肥相比,菇渣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SOC、富里酸、胡敏酸、胡敏素的绝对含量和富里酸的相对含量,降低了胡敏素的相对含量。说明施用菇渣有助于增加土壤碳库以及土壤碳库的各组分含量,并能活化土壤惰性碳库,提高土壤活性碳库的相对含量。
  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物理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菇渣化肥配施通过降低土壤容重,提高田间最大持水量、孔隙度、连通密度和分形维数,明显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为土壤微生物代谢和物质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结构;而施用化肥土壤孔隙的连通密度和分形维数略有降低,土壤物理结构有恶化的趋势。
  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结果显示:菇渣化肥配施处理,微生物群落在门、属和OTU水平的变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化肥处理,而平均变幅显著低于化肥处理。说明菇渣化肥配施处理下微生物群落呈现响应物种多、平均变幅小的“共同富裕”模式,而常规化肥处理下微生物群落呈现响应物种少、平均变幅大的“贫富分化”模式。微生物群落对菇渣化肥配施的这种响应模式有助于提高微生物潜在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
  联系土壤化学、物理和微生物学性质发现,菇渣化肥配施显著增加多功能性指数,反映出潮土综合性能得到全面提升。而常规施化肥可维持作物产量和SOC含量的稳定。多元数据分析结果表明,SOC是影响潮土农田化学、物理、微生物性质及产量的关键因素,而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关联众多性质的枢纽。
  综上所述,菇渣化肥配施可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增加SOC含量、活化土壤碳库、改良土壤物理结构,有助于维持微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群落,全面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功能。菇渣化肥配施能够通过提高潮土有机质含量,迅速提升土壤地力,实现“化肥减施同时增产增效”的目标,是促进潮土农田可持续发展的优良施肥模式。研究结果为菇渣的资源化利用,以及有机无机配施在潮土地区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指导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农田生态系统。
其他文献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Fg)是引起小麦赤霉病(Fusarim headblight, FHB)的主要致病菌。伴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和耕作制度的改变,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再局限于温暖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传统发病麦区,黄淮海麦区也已成为新的赤霉病流行区域。赤霉病不仅引起小麦产量损失和品质降低,而且在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过程中产生多种真菌毒素,严重危害人畜的健康。研究禾谷
目前,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三系育种系统7365ABC由于其显著的育种优势,已在中国油菜杂交生产中被广泛应用。7365ABC的育性受两个独立的基因位点控制,即染色体A07上的Bnams4a/Bnams4b/Bnams4c和染色体C09上的BnaMs3/Bnams3。不育基因Bnams4b是一个新进化而来的嵌合基因,起源于大约460万年前的外显子重组,它能够导致不育的花药和黄化的幼苗。恢复基因BnaMs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及其育性恢复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核质互作遗传现象,主要表现为母性遗传的花粉败育以及这种花粉育性缺陷又可被核恢复基因所消除。这种现象不仅为核基因组与细胞质基因组的互作研究提供了模型材料,也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遗传基础。随着杂交水稻成功实现三系配套并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三系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对其遗传基础开展深入研究,发掘水稻CMS和育性恢复相关
设施栽培业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我国喜温蔬菜大多在非加温设施中生长,栽培中经常遭遇短期或长期的低温弱光或低夜温危害,进而影响蔬菜的生长。因此,探明低温弱光对蔬菜生长的影响机制、提高设施蔬菜的耐低温能力、选育耐低温弱光品种是摆在我国蔬菜科研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不同基因型的黄瓜(CucumissativusL.)为试材,研究了低温弱光、夜间低温对温室栽培黄瓜品种
学位
近十年来,武汉旅游业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武汉旅游市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潜在旅游市场越来越大。武汉市作为湖北省会城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全省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研究东湖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条件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东湖旅游区为案例地,对其旅游产品开发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运用文献阅读法,基于供给的角度,从包括旅游资源条件、区域条件和区位条件三大方对东湖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条件的现状进行梳理
学位
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因此,改善土壤结构是实现土壤科学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砂姜黑土富含粘粒,粘土矿物以膨胀性2∶1型蒙脱石为主,具有强烈的膨胀收缩性能,干时坚硬,湿时粘闭,属于变性土。由于砂姜黑土的不良土壤性状,导致土壤结构性差,难耕难耙,适耕期短。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淮海平原,总面积达400多万公顷,同时它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结构的重要指标
氧化亚氮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单位分子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98倍,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值大约为6%。我们迫切需要有效的方法预测生态系统土壤N2O释放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还需从机制上了解其对全球变化尤其是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本研究借助稳定氮同位素标记技术,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科学问题:(1)氮沉降(NH4+-N和NO3--N)增加对土壤N2O释放及其来源的影响以及不同形态沉降氮间的差异;(2)冻融期N2O
大气CO2浓度的升高正改变着全球气候与生态环境,也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大气CO2浓度升高可影响其产量与加工、蒸煮和矿质等品质。目前,对粳稻的相关研究有较多的报道,而对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籼稻与粳稻品种中矿质元素的响应及其差异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自由空气中CO2浓度升高(Free-air Carbon-dioxide Enr
学位
我国第四纪红土下伏的网纹红土质地黏重,水分不易下渗,是影响水文活动的主要层次,很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准确、定量监测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红壤地区水循环过程、合理调控水资源、预防水土流失及指导农业生产有积极意义。探地雷达是一种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浅表层地球物理测量方法,该技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应用于土壤学研究,可以用来识别土壤层次分布并解译砾石含量。其中,探地雷达地波法是快速准确测
铝毒是酸性土壤生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一些土壤高耐铝微生物被发现,它们能在高达几十甚至几百毫摩尔的铝浓度下生长。我们实验室前期从江西油茶酸性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高耐铝红酵母,经鉴定为Rhodotorulataiwanensis RS1(RS1)。前期研究表明,RS1高耐铝性与细胞壁和代谢物密切相关。本文对RS1进行红外和拉曼光谱研究,探索RS1以细胞壁为主的组件中对铝有吸附作用的功能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