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sonneuve骨折中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对踝关节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来源 :广东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ohe1986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制作踝关节骨-韧带标本,制成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的韧带损伤模型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在三种体位下韧带损伤前后各项生物力学参数,探究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对保持踝关节稳定的具体作用。
  2.在骨-韧带标本上制成Maisonneuve骨折模型,采用两枚锚钉加强修补三角韧带及两枚胫腓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实验前后各组在三种体位下的生物力学参数,探究目前常用方法治疗Maisonneuve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6例成人新鲜踝关节标本,常规制成骨-韧带标本模型(标本可重复利用)。将标本分为以下模型:A组:踝关节韧带完整组;B组:三角韧带离断组;C组:下胫腓联合韧带离断组;D组: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均离断组;E组:在D组基础上离断骨间膜及腓骨上段制成Maisonneuve骨折模型,采用两枚锚钉缝合修补三角韧带、两枚胫腓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组。将上述标本分别固定在生物力学机器上,横行切开踝关节囊前方,置入压敏片,在生物力学机器上对以上标本施加600N轴向压力进行加载。按照A、B/C、D、E组顺序,分别记录各组在三种体位(中立位、背伸10°位、跖屈20°位)下的胫距关节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及压应力分布等参数变化。压应力分布图直接进行分析。将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峰值等数据导入IMB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韧带在离断前后及修复后的各项生物力学参数。
  【结果】
  1.在三种体位下(中立位、背伸10°及跖屈20°)均可以观察到: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A>E>B>C>D组,接触压强峰值平均值由小到大依次为A<E<B<C<D组;A、B、C、D、E五组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峰值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同组间不同体位下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峰值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断三角韧带(B组)或离断下胫腓联合(C组)后,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平均值减小,接触压强峰值平均值增大,与韧带正常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三角韧带与下胫腓联合同时离断后(D组),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平均值显著减少,接触压强峰值平均值显著增大,与A、B、C、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峰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经修复三角韧带及固定下胫腓联合后,接触面积平均值增加,接触压强峰值平均值减小,与B、C、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在各组压应力分布图像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了胫距关节内不同受力情况及分布位置,由蓝色到红色是压应力逐渐增大的表现。同组在三种体位下压应力集中的部位分布有所不同,但分布规律相似。A组韧带完整组,压应力分布均分散;B组将三角韧带离断后,踝关节内侧出现不稳定,颜色变深厚,压应力增大并有向外侧移位趋势;C组将下胫腓联合韧带离断后,下胫腓间隙增宽,踝关节出现不稳定,颜色变深厚,压应力增大,也有向外侧移位趋势,类似于B组;D组将三角韧带及下胫腓联合均离断后,踝关节极度不稳定,压应力逐渐增至最大,颜色更加深厚,压应力更加集中,压应力明显移位;E组经修复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后,踝关节稳定性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压应力分布相对分散。这种趋势在背伸10°体位中也有类似表现,在跖屈20°体位时更为明显。
  【结论】
  1.Maisonneuve骨折为不稳定型踝关节损伤,完全离断三角韧带和(或)下胫腓联合韧带后,胫距关节接触面积、接触压强及压应力分布等生物力学参数均发生剧烈改变,踝关节出现明显不稳定。
  2三角韧带对保持踝关节稳定的生物力学作用与下胫腓联合韧带相似。单独修复三角韧带或下胫腓联合韧带均不能恢复踝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踝关节仍存在不稳定。
  3使用两枚锚钉加强修补三角韧带、两枚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能使Maisonneuve骨折获得即刻稳定,其各项生物力学参数与正常韧带组相近。建议对经确诊的三角韧带及下胫腓联合损伤,同时修复二者损伤可以更好地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减少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学位
【目的】  1.研究3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3)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2.探讨LN中肾脏ILC3的来源和上游调控机制。  3.明确ILC3在LN进展中的作用。  4.阐明ILC3促进LN进展的机制。  【方法】  1.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
学位
【目的】  本文收集了116例HBV/HCV共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流行病学史以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肝脏超声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并阐述HBV/HCV共感染患者4种肝炎病毒感染模式的临床特点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探讨病毒相互作用以及病毒自发阴性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00年至2013年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116例HBsAg和HCV-Ab均为阳性的HBV/HC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  颅内血管斑块特征、血管几何形态学与脑卒中事件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其中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粥样硬化斑块是脑干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通过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 HR-VWI)及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
【研究背景与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文献报道,COPD患者较健康人群更易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且患者体重指数与预后呈现负相关关系。国内外关于慢阻肺患者营养不良的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约为50%,表现为体重减轻,营养不良患者将同时出现肺功能下降、活动能力减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改善慢阻肺营养不良有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