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腓侧趾背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解剖观测趾腓侧趾背动脉(Fibro-dorsal artery,FDA)的起源、分支和行径,寻找其与趾甲床的解剖关系及规律;为趾腓背侧甲床瓣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手指甲床缺损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修复方式。评价游离以趾腓侧趾背动脉为滋养动脉的趾甲床瓣修复手指甲床缺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系统评估移植以趾腓侧趾背动脉为滋养动脉的趾腓背侧甲床瓣修复手指甲床缺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材料与方法:
  取15只新鲜成人足标本(左侧7例,右侧8例,男性10例,女性5例),观察趾腓侧趾背动脉于源动脉的起始、行径和分布,并测量趾腓侧趾背动脉在起始部的外径、起始部至关键点的长度以及穿入甲床关键点的位置。统计分析、总结其规律性,找出趾腓背侧甲床瓣的三个关键要素。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7年5月采用以趾腓侧趾背动脉滋养的趾甲床瓣修复手指甲床缺损17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系统评价其临床效果。
  结果:
  趾腓侧趾背动脉均出现,按照其起源的不同分为:Ⅰ型,趾腓侧趾背动脉起源于第1跖背动脉(The first dorsal metatarsal artery,FDDA),由其内侧发出9例,占60.00%,起始处外径(1.21±0.34)mm;Ⅱ型,趾腓侧趾背动脉起源于趾腓侧趾底动脉(Fibular plantar digital artery,FPDA),在近节趾骨由内侧发出3例,占20.00%,起始处外径(1.13±0.26)mm;Ⅲ型:趾腓侧趾背动脉在近节趾骨远端由第1跖背动脉与趾腓侧趾底动脉共干发出3例,占20.00%;根据分支优势可分3种亚型:Ⅲa型:由第1跖背动脉发出的分支较粗大1例,占6.67%,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外径0.82mm,趾腓侧趾底动脉起始处外径0.53mm;Ⅲb型:由趾腓侧趾底动脉发出的分支较粗大,1例,占6.67%,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分支外径0.51mm,趾腓侧趾底动脉起始处分支外径0.71mm;Ⅲc型:第1跖背动脉的分支与趾腓侧趾底动脉的分支等大型(均细型)1例,占6.67%,在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分支外径0.41mm,在趾腓侧趾底动起始处分支外径0.43mm。所有类型趾腓侧趾背动脉均延伸入甲床,并有皮支滋养上甲皮及腓侧甲廓。
  本研究最终共纳入17位患者,17例病例术中供区趾腓侧趾背动脉均出现,并成功移植以趾腓侧趾背动脉为滋养血管的趾腓背侧甲床瓣修复甲床缺损,术后趾腓背侧甲床瓣全部顺利成活,供受区创口一期愈合。被修复手指新生指甲全部长出、平滑、有光泽、外形饱满、无甲分离。所携带皮肤两点辨别觉(恢复,平均为7~9mm。趾供区植皮14例,3例直接缝合,伤口甲级愈合,植皮一期成活。供足均能行走自如、无疼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均不受影响。
  结论:
  趾腓侧趾背动脉起始、走行及分布恒定,外径较粗,有较恒定的穿支进入甲床并滋养甲床,可以设计趾腓侧趾背动脉为滋养动脉的趾腓背侧皮瓣以及趾腓背侧甲床瓣,切取安全、血供可靠、不牺牲供区重要血管、并有伴行神经支配等优点。移植以趾腓侧趾背动脉为滋养动脉的趾腓背侧甲床瓣是修复手指甲床缺损的理想方法。
其他文献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慢性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以关节软骨损害为主,并逐渐累及整个关节组织。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导致至整个关节面的损害,最终患者出现关节疼痛、畸形及活动受限。由于其好发于下肢关节,OA成为了老年人残疾的主要病因。在我国,OA的总患病率在60岁以上年龄段达50%,75岁以上则高达80%。  OA早期无明显疼痛,通过影像学手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  痴呆是导致65岁以上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至今仍缺乏有效防治措施,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救治和预后。随着老龄化人口基数的扩大,痴呆患者人数逐年剧增,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血管因素是痴呆发病的重要原因,而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相关致病机制的探讨则是进一步揭示血管因素在痴呆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研究背景和目的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占所有胃肠道间质肿瘤的80%,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1%至3%。传统观念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属于肉瘤范畴,对放疗不敏感。但近年来,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案例报道表明,GIST并非普遍具有放射抵抗性,同时证实放疗可增强对手术后残余病灶的局部控制,更是治疗转移病灶的有效手段。
目的:评估维生素C(Vitamin C)在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下的心脏保护作用,同时评估全身血流灌注状况。  方法:本研究将10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VitaminC组,所有的动物都进行相同的CA造模手术,CA后进行体外按压心肺复苏。对照组在8分钟按压期间给予1ml的生理盐水,VitaminC组在8分钟按压期间给予1ml的Vit
学位
目的:脓毒症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极高。脓毒症患者于病程早期阶段即可出现肺部受损,很快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MLKL)介导的程序性坏死可通过释放内源性危险信号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rel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活化核苷酸结合寡聚域类似受体蛋白3(NOD-like rec
学位
目的:  研究漆黄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内在机制。  方法:  1.建立肾缺血/在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以及缺氧/复氧细胞模型。将6~8周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缺血/再灌注组(n=6)、缺血/再灌注+漆黄素组(n=6)。将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分别进行缺氧/复氧及缺氧/复氧+漆黄素处理(n=3)。  2.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苏木素-伊红及过碘酸雪夫染
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是缺血性脑损害常见的病理生理状态,也是引发认知障碍、痴呆以及神经变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中的机制至今并不明确。近年来,肠道对缺血性脑损害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对缺血性脑损害后引起的认知障碍,我们的研究初步揭示:1、慢性脑低灌注导致大鼠肠道黏膜屏障一定程度的损伤,2、三七总皂苷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认知障碍和
目的:探讨肺泡上皮细胞能否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产生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途径,以此深入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可能形成机制,为临床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提供新视角。  方法:  1.分离培养与鉴定细胞: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IgG包被法分离大鼠肺泡上皮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两种细胞。  2.低氧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设置低氧组(5% O2)与常氧组(21% O2)培养肺动脉
目的  本研究通过应用频谱多普勒(pulsed wave Doppler , PWD)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微灌注定量技术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TardusParvus波形和超声造影微灌注定量技术无创性评估肝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60例肝移植术后病人的肝动脉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和CTA/DSA的检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