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ematic Metamorphoses of Shakespeare's Pastoral Plays A Study of his As You Like It,The Te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u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园主题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一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乡村山野、牧羊人及他们的爱情是田园主题文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标签。作为一代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田园作品方面也体现了他伟大的创造力。在《皆大欢喜》、《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三部作品中,莎士比亚以传统的田园主题为基调,描写了爱情、牧羊人及阿卡迪亚在剧中的变化和升华,实现了对田园主题的继承和丰富。同时,这三者的变动不仅蕴含着传统田园主题在他作品中的成长过程,也体现了他作品的伟大之处。
   本文的导论部分简单回顾了众多学者和批评家对莎士比亚作品中田园主题的分析和研究。多数集中分析了他作品中与传统田园主题相吻合的部分,也有人认为莎士比亚的田园剧是一种对传统田园主题的反讽和排斥。就莎士比亚对田园主题上的发展和丰富,却鲜有研究。本文将从《皆大欢喜》、《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三部作品入手,以传统为基点,展现莎士比亚作品中田园主题的成长过程。
   第一章阐述莎士比亚如何通过讲述牧羊人之间的爱情来体现主题的成长。在莎士比亚的田园爱情剧中,流放、欺骗和魔法转而成为主人公们追寻爱情的必经之路。主人公们在流放的森林、乡村和海岛上遇到他们的爱人,而为了得到爱情,各种式样的假扮和魔法开始粉墨登场。当莎士比亚给他的田园爱情剧注入新的元素时,牧羊人的爱情最终成为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引领恶向善的转变,同时,爱情主题也得到了发展和丰富。
   第二章继续阐述莎士比亚如何通过牧羊人身份的转变来体现主题的成长过程。尽管在莎士比亚的田园剧中,仍然存在着传统意义上的牧羊人,但他们却不再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流放中的统治者、公主和一些宫廷随从取而代之成为他田园剧的主人公。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传统田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且在这些鲜活的人物身上,还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对人物身份的转变,来突出人的重要性和创造力。
   第三章阐述了莎士比亚如何通过阿卡迪亚的位移来实现主题的成长。自维吉尔以阿卡迪亚为场景写下传统田园作品的《牧歌》,阿卡迪亚就成为了牧羊人生活的理想国度。在这三部作品中,这一理想国度被莎士比亚转移到阿登森林、波西米亚乡村和荒凉的海岛,从而使其变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世界,既是黄金时代的理想国、上帝的福佑之地,又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自然环境。在地理环境的变化中,这一主题得到了丰富,而且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
   结语部分再次指出:通过描写爱情、牧羊人和阿卡迪亚在这三部作品中的变化和升华,莎士比亚成功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田园主题的成长过程。同时,田园主题的成长也使莎士比亚创造出一个善与恶、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融合统一的田园世界。莎士比亚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从来不推翻传统,更不会一味地去模仿传统,而是通过对传统的丰富和发展赋予他的作品一个独一无二的印记,从而更加突出其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以文化多元化、知识技术大爆炸、全球性的竞争和合作并存为特征的新时代。因此,外语教育成为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迎接时代的挑战,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高中阶段的外语(本文仅指英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1),为了更好地指导高中阶段英语教学,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
学位
读者反应论,作为“动态对等”的解释被提出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分歧和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读者反应论是否可以被看作一种翻译评价标准?这也是翻译界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争论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读者反应论的误读和在应用方面的局限。本文针对此争论,结合哲学中的效用理论,提出了翻译效用观,并分析了翻译标准与翻译效用之间的差异,为解释因读者反应论引起的争论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从翻
期刊
国内外有大量关于任务型教学的研究,涉及到了不同方面。在诸多任务型教学模式和框架中,J.威利斯提出的任务型教学框架得到了最广泛的重视。一些研究涉及其框架不同环节和阶段的操作及功能,但是有很少研究关注前任务环节(Pre-task),特别是关于话题和任务的引入的深度对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影响。因此,此研究通过一个教学实验,考察了前任务阶段中的引入深度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听力习得的效应。  来自3个不同班级的90
期刊
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常常具有表达间接、温和和语义模糊的特点。外交委婉语,作为委婉浯的一类,帮助政治家达到各种外交目的。目前,学术界对委婉语进行了较多的语义、语用、认知研究,对外交委婉语的研究比较少见。  本文旨在从语用充实角度,以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所使用的外交委婉语为例,对外交委婉语理解过程中所涉及的语用充实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所谓“语用充实”,是指言语交际者根据具体的语境对话语中语词的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