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特征分析的近百年气候变率与驱动力因子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从动力系统中有效获取其驱动因子信息是大气科学和物理学等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气候系统作为一个典型的非平稳系统,它的变化不仅受到各圈层耦合作用引起的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影响,还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外部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关它的驱动机制问题非常复杂。气候系统具有层次结构,源自高层系统的驱动力单向地控制低层系统的行为,从而产生系统的非平稳性。高层系统的驱动力相对于低层系统的动力现实来说,通常是慢变的过程。慢特征分析法是一个从非平稳时间序列中提取慢变特征的方法,其为研究非平稳动力系统的驱动力特征提供了一个直接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结合慢特征分析法和子波分析法,在评估其提取非平稳时间序列驱动力信号有效性的前提下,揭示了气候系统主要变率模态和中国百年尺度气温变化的基本驱动因子。并以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为例,将SFA方法提取的驱动力信号引入全域法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从而改进模型的预报精度。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1)通过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非平稳Logistic模型,发现对于受两个时变驱动参数控制的双层系统,利用慢特征分析法提取时间序列的慢特征信号后,利用子波分析技术可以分离出其中包含的两个独立驱动因子;而对于模型中叠加了两层驱动力的三层动力系统而言,通过两次慢特征分析,可以从该模型对应的时间序列中分别提取出次慢层和最慢层驱动力信号。
  (2)利用慢特征分析和子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时段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指数序列中发现了5个独立峰值周期:0.97年、2.32年、3.90年、6.55年以及11.02年。分析推测认为:其中0.97年对应年循环;2.32年与准两年周期振荡(QBO)有关;11.02年对应太阳活动周期;而3.90年和6.55年分别是ENSO的两个内部周期。由此说明,在ENSO变率中既包含自由振荡也包含强迫振荡,而强迫的周期振荡可能来自太阳活动准11年周期和QBO的准两年周期活动。
  (3)进一步地,研究选取其他三个主要气候变率模态(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北大西洋涛动NAO)所对应的时间序列,分析了代表各气候变率模态的月平均指数以及它们的驱动力信号。结果表明,其时间平均功率谱上显著峰值点对应的周期值都可表示为上述提到的在ENSO中发现的五个基频信号的谐波形式(呈有理数的倍数关系)。研究结果一方面说明,与基频相关的四个因子:年循环、ENSO内部信号、太阳活动和QBO信号对气候变率起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说明,虽然不同气候变率模态显示出独立的周期特征,但它们之间相同的基频信号以及谐波振荡形式可能使得不同气候变率模态之间存在协同变化的特征。
  (4)基于中国32站均一化百年尺度气温观测序列,利用慢特征分析和子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中国气温的基本驱动因子同样可以归为0.97年对应的年循环、2.32年对应的QBO准两年周期振荡、6.55年对应的ENSO内部周期、11.02年对应的太阳活动周期以及它们的谐波振荡形式。结果表明,虽然4类驱动因子存在全国范围的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站点和时间尺度来说,各驱动因子产生的谐波振荡形式不同。
  (5)基于以上四点认识,研究进一步探讨影响中国气温变化的关键气候变率模态的可预报性问题。NAO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尤其是在冬季),并且与我国冬季气候联系紧密。研究以逐日NAO指数为例,利用慢特征分析法提取其中的驱动力信号,并将之引入状态空间的重构过程。通过计算其最大Lyapunov指数以及构建全域法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认为当引入其慢特征信号以后,NAO指数的可预报性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预报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其他文献
ICM(Integrated Climate Model)模式是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黄荣辉院士的倡议下开始发展,最初目的是服务于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季节气候预测。2014年发表第一版本ICM.V1,发现它对气候平均态、ENSO以及ENSO对东亚地区影响的关键物理过程,尤其是西北太平洋印度洋-西北太平洋电容器效应(IPOC)均表现出较高的模拟技巧。为了传承ICM.V1
降雪是北京冬季的重要降水天气过程,也是开展人工增雪作业的重要天气对象,但目前对该地区降雪形成物理过程及降水机理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对降雪过程及其人工播云催化进行超高分辨率的模拟研究工作还没有。为满足2022年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和人工增雪保障的需求,本论文针对北京冬季三次典型降雪云系微物理特征进行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分析,揭示了降雪形成的微物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展复杂地形和边界层方案对降雪过程影响以及
学位
等密度层厚度扩散系数(简称厚度扩散系数)作为目前主流中尺度涡参数化方案(GM90方案)中的重要参数,对温盐、环流以及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都有显著影响。理解厚度扩散系数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对气候海洋环流模式中尺度涡参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离线和在线诊断了三大类厚度扩散系数对温盐和环流模拟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模拟的影响。同时,通过增加被动示踪物来分离厚度扩散系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说明
本文针对前人对于特定状态的可预报性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新的两类可预报性:向前可预报性和向后可预报性。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NLLE)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定量确定向前与向后可预报期限的算法。将算法应用到理论模型中,定量估计了理论模型中相空间状态点的局部向前与向后可预报期限。随后研究了初始误差、参数误差以及模型参数的变化对于向前与向后可预报性的影响。同时文中还考察了向前与向后可预报性的关
学位
在海洋模式比较计划中(The Ocea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OMIP),几乎所有CORE-Ⅱ(Coordinated Ocean-ice Reference Experiments version2)强迫场驱动的海洋模式模拟的太平洋北赤道逆流(the Northem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NECC)和实测相比都偏弱很多。针对这
大气气溶胶是影响大气辐射传输以及云和降水等过程的重要因子。相较于温室气体,气溶胶时空变化大、影响气候机制复杂,致使气溶胶气候效应的评估不确定度要大得多,仍然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模拟和预测中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其中加强气溶胶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是提升气溶胶气候效应认识的重要基础,也可为气溶胶环境效应研究提供新认识,因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气溶胶时空尺度的研究依赖于气溶胶观测技术的发展和数据的长期
对全球降雨分布及垂直结构的观测有利于全球大气能量分布及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全球气候演变及环境变化的研究。地球同步轨道星载降雨雷达具有高频次、高精度和宽覆盖等特点,能够实现对全球降雨立体结构高时间分辨率的直接观测,能够实现对飓风和强风暴的跟踪和监测,是星载降雨雷达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自上而下的扫描方式,地球同步轨道星载降雨雷达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将会受到地表杂波干扰的影响,特别是在弱降雨的条件下
大气边界层高度是表征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的关键性参量,它对于天气、气候,特别是大气环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确定边界层高度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种,但是这些探测手段、探测要素和对边界层高度的判别方法不同,从而使得边界层高度的物理意义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对边界层高度从不同探测要素上加以区分,进而探讨不同要素确定的边界层高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选择北京地区2017-2018年冬季重污
学位
南海冷涌是北半球冬季典型的天气过程之一,它在联系东亚地区热带和热带外环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与南海冷涌演变有关的热带外环流异常,并探讨了南海冷涌对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在海洋性大陆传播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南海冷涌的活动特征  利用1979-2016年冬季(11月-次年2月)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ERA-Interi
学位
初始条件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值天气预报的成败,而资料同化可以利用最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将各种有效观测信息与数值模拟结果充分融合从而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准确的初始场。随着对数值预报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资料同化方法的同化精度、计算效率及易实现性等都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本文首先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集合四维变分同化方法NLS-4DVar的发展研究:基于集合扩展局地化方案发展了高效的局地化相关矩阵分解策略,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