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爬山调中的“后山调”艺术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pred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爬山调是广泛流传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是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研读历史、考察塞北人民语言习惯、生活习俗、审美品味、思想传统的一道桥梁;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照地域特点可分为“前山调”、“后山调、”“河套调”“后套调”、“伊盟调”、等,是叫法不一的同宗民歌,本文以内蒙古武川县境内爬山调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聚焦“后山调”的地域性色彩,探讨其源流发展、传承现状、审美价值等问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爬山调的历史起源并梳理了其艺术流派;界定了内蒙古爬山调的“后山调”的概念及地域范围,回顾了其发展的历程,分别从地理、历史、民俗三个侧面分析其生存环境。通过分析说明了地域特点、人文历史和民俗习惯对“后山调”的演唱风格、表达内容、艺术特征等,都会产生影响。第二章以笔者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考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爬山调的传承人武三军的从艺经历、传承谱系、传承现状及保护措施,选取新时代原创爬山调剧《青山儿女》作为个案,探讨了武川县乌兰牧骑在“后山调”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认识到传承是使“后山调”延续生命力的必经之路,而发自每一个传承者内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才是使其绵延不绝、焕发新生的根本所在。第三章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论述“后山调”的审美价值及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美学注重“意境”、“气韵”、“虚实结合”等审美特征。武川县劳动人民以生活真实为内容,运用我口唱我情的即兴编唱方式,结合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了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的“后山调”歌词,抒发着或喜悦、或沉重、或悲伤、或哀怨的情感,处处体现着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智慧与美感,反映着他们的审美情趣,是时代与民生的晴雨表。“后山调”所蕴含着的多元文化内涵以及审美特征,是我们探寻阴山北麓一带人们文化心理和审美取向的重要途径,而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既不失原生特色,又具有高品位的、符合当代人审美趣味的优秀作品,才是其得以继续传承并且长足发展的必经之路。第四章从“后山调”与同源民歌的亲缘关系入手,将其与“前山调”、“河套调”、“漫瀚调”和“二人台”这四种民歌分别从历史背景、地域差异、曲调风格、唱词内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地域环境影响曲调风格,文化背景塑造唱词内容的结论,细化了几种同源民歌之间的异同,更加突出了“后山调”所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性风格。只有将“后山调”与同源民歌之间加以区分,才能使创新作品不失其原味,更贴近当地人民的生活,更契合他们的审美趣味,从而实现其更好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其他文献
随着铁路业务种类、信息流量的增加,以及各应用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需求的提出,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在铁路的应用日益广泛,数据、图像、多媒体等业务需求大幅增长,业务需求的日益增加
首先对学报的特点进行分析,随后讨论了信息社会中信息的传播特征。在对学报出版发行的现状作了分析后,对学报在信息社会中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地发展,许多学科也在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新课改下,我国音乐教育也迎来一次大的改革,许多优秀的音乐教育思想融入到我国的基础音乐课程,为我国
“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因为“大学” ,因为“语文 (语言文学 )” ,因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难以明确界定 ,因而尽可各抒己见。所谓融文学、语言、文化、历史、哲学 ,甚至政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的提高,老年人认知障碍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早期筛查、诊断、综合治疗是减缓疾病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创新应用的不断发展,传统的4G网络构架已经难以满足指数型增长的数据流、多样化的终端设备及各种复杂的服务场景。由此无线通信在其移动性能,安全性,网络延迟,通信可靠性
随着稀土在高新尖端技术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其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凸显,也就倍受各方青睐。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和出口国,但还不是强国,在走向稀土强国的道路上还存
集中介绍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组织进行的“农村技术合同项目”。农村技术合同项目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民科技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
随着澳门回归祖国及赌权开放后经济起飞,住宅及商业项目需求都显着增加,推动了很多大型民生基建设施,加速社会发展。由于大型住宅及商业项目工程施工过程复杂施工工序多,同时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人群活动展示空间,针对这类空间提出了橱窗空间的概念。本文从实例列举、人群环境行为分析、界面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橱窗空间进行探讨,并试探性地提出了关于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