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项目知识转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ks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走出去”战略、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以及2019年“中国建造2035”战略的提出,如何提高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和其所组建的项目团队的知识管理水平,促进知识在项目团队内不同个体、不同项目团队以及项目的不同参建单位之间的转移和流动,已经成为企业制定和规范项目管理计划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鉴于此,本研究将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的知识转移划分为项目内、跨项目和跨组织知识转移三个层次,结合项目特征及其所处的特殊环境,探究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机理,分析提高知识转移效果的组态路径,并对知识转移进行动态仿真,从而设计国际工程项目内、跨项目、跨组织以及整体知识转移效果的提升策略。本文按照“理论分析-机理分析-组态分析-仿真分析-策略实施”的思路,对国际工程项目知识转移展开了以下研究:首先,全面剖析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的内涵,并按照转移发生的场景将其划分为国际工程项目内、跨项目和跨组织知识转移三个层次,并提出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的内容、方式及整体路径。然后,使用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PRISMA)方法对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论文进行了筛选和重点分析,总结出影响知识转移的各类要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深度访谈的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识别出国际工程项目内、跨项目和跨组织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和仿真研究提供了因素框架。其次,综合考虑了扎根理论得到的影响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基于社会交换、组织学习和利益相关者等理论分别建立国际工程项目内、跨项目和跨组织知识转移因素的研究框架和假设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检验了各影响因素对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机理。并且,运用Bootstrapping法进行了中介效应检验,以明确各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路径,并对检验结果展开讨论。再次,按照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方法的应用步骤,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变量的选取与校准、单条件必要性分析、真值表构建与分析,最终分别得到了国际工程项目内、跨项目和跨组织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本研究将四条提高国际工程项目内知识转移效果的组态分为三种类型,即跨文化驱动型、学习驱动型和两者兼顾型;将能够提高国际工程跨项目知识转移效果的组态路径分为三种类型:纵向转移型、横纵向转移型和无特定渠道转移型;能够提高国际工程跨组织知识转移效果的组态路径则属于三类:强联结驱动型、跨文化驱动型和两者兼顾型。这部分研究从组态视角分析了实现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的复杂前因,丰富了知识转移形成机理的分析范式。另外,对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的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分别选取项目团队内的知识转移以及从项目团队到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知识转移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多主体(Multi-Agent)仿真建模的方法构建了国际工程项目团队内的知识转移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运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了从项目团队到其所属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知识转移因果关系模型和系统流图。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系统仿真和灵敏度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知识转移的实际情况,并且验证了模型中提出的七个反馈回路的合理性。本研究将各维度的影响因素纳入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并预测实际系统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对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组态研究和仿真研究,分别针对项目内、跨项目和跨组织知识转移提出相应的效果提升策略。对于国际工程项目内的知识转移,提升策略可分为项目成员和项目团队层面;跨项目知识转移效果的提升策略包括横向知识转移、纵向知识转移、横-纵向知识转移层面;国际工程跨组织知识转移效果的提升策略则包括跨文化管理和其他组织管理层面。接下来,基于组态分析的结果,提出分别提升国际工程项目内、跨项目和跨组织知识转移效果的组合策略。最后,从组建项目团队(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到项目团队的知识转移)、吸收当地知识(项目其他参建单位到总承包单位的知识转移)、融合内部知识(项目团队内的知识转移)以及反馈项目知识(从项目团队到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知识转移)四个方面提出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效果的整体提升策略。这有助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和项目团队的管理者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以优化知识转移的过程,充分发挥知识管理对国际工程管理实践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创新性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厘清了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的内涵与本质,归纳了知识转移的内容、路径以及各类要素。并且,将项目环境中的知识转移划分为三个层次(项目内、跨项目和跨组织),建立了一个包含三个转移层次的全面综合框架,并探究了各层次的要素体系。(2)探究了国际工程项目内、跨项目和跨组织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机理,并构建了提高知识转移效果的组态路径,丰富了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形成机理的分析范式,为提升知识转移效果提供了策略选择依据和管理要点。(3)揭示了国际工程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的演化规律,推动模拟仿真技术在国际工程管理以及项目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应用。从动态的视角探究了知识转移过程,模拟和预测了不同因素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效果和及其动态演化,完善了现有研究在模拟仿真方面的不足。(4)设计了国际工程项目内、跨项目、跨组织以及整体知识转移效果的提升策略,帮助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和项目团队的管理者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以优化知识转移效果,充分发挥知识管理对国际工程管理实践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系统氮循环过程。人为排放的无机氮(NOx和NH3)会以大气氮沉降的方式重新返回地球表面。大气氮沉降增加生态系统无机氮素的输入,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但是,过量的大气氮沉降会对生态系统的复原能力、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目前,大气氮沉降的定量估算方法主要包括地面监测、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模拟和遥感估算。评价区域尺度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准确估算
学位
森林植被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地获取区域尺度的森林树种类型信息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不仅是保障地区林地面积、树种组成及动态变化等森林经营与监测指标精度的重要前提,还直接影响不同优势树种林分蓄积量、生物量、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等相关生态估算结果的准确性。近20年来,遥感技术已逐渐取代人力普查成为林业部门和相关学者获取森林类型信息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受到不同森林树种林分冠层尺寸以及多数遥
学位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严重的有机污染危机。欧盟环境部2011年的调查表明,欧洲范围内超过50%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2008-2010年,在对中国69个城市的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中,60%的潜水和52%的承压水中检出卤代烃溶剂等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中,有一类有机污染物一般难溶于水,以非水相液体(NAPLs)形式存在于地下环境中。由于NAPLs污染物往往具有致癌、致畸变、
学位
“台湾人是谁?”本质上是一个涉及政治、文学、文化等多领域的社会问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有过精辟的分析,一个阶级在社会上占有物质资料的统治地位,其同样在精神资料上也占有统治地位。话语本身即与权力相生相伴,本论文借鉴福柯的知识-权力思想,试揭示“本土”话语生成(being)背后的权力关系网。以福柯考察知识系谱学的方法,先是对1970年代以来“台湾意识”的思想脉络进行系谱考察。回顾“
学位
新元古代晚期到寒武纪早中期(约720 Ma-509 Ma)是地球地质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之一,在超过一亿年的时间里地球经历了强烈的板块运动(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和冈瓦纳大陆的聚合)、“雪球地球事件”(斯图特冰期、马里诺冰期)、地表氧气含量的增加(“新元古代氧化事件”)以及多细胞真核生物的演化(真核藻类和后生动物的辐射)。地球系统和环境往往具有协同演化关系,包括构造活动、气候环境、生物进化等一系列
学位
由于电源产生的能量与消费者所需的能源的分离,目前的电网浪费了大量的电力,使得电网效率低下。风力涡轮机和光伏电池等利用自然能源的发电机是解决能源问题最有效的技术。这种发电机依赖于可再生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取决于天气条件和自然环境,由于其输出的波动性,会导致电源质量恶化和电网不稳定,从而对电网电压和频率稳定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利用电网内的储能装置,可以改善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许多不足。电池储能系统(BESS)
学位
海南岛解放以后,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无力支撑西、南沙的防守,从海南岛撤军的同时,也从西、南沙撤退。台湾当局自西、南沙撤退以后,南海区域出现权力真空,越南、菲律宾趁机入侵南海。1956年,台湾当局派遣“立威舰队”巡视南沙群岛并重新驻军太平岛。从此,台湾当局在南沙群岛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存在。从1950年算起,台湾当局南海政策的时间跨度长达近七十年。期间经历了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等
学位
日据台湾和伪满地区的通俗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晚清、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影响下,两地的通俗文学兼具新旧/雅俗等特点。直至1940年代,两地的通俗文学在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号召下,既受日本通俗文学影响,又与华北、华东等通俗文坛有密切的互动与交流,呈现出殖民、反殖与暖昧言说的复杂特点。本文将1940-1945年间台湾与伪满通俗文学并置观察,通过对两地的代表性刊物《南方》《麒麟》,辅以同
学位
译员角色是近四十余年口译研究最突出的研究热点之一,该话题所带来的争议与思考,吸引了众学者从多角度、跨学科视角研究这个关乎口译过程、口译测试、口译评估、口译教学与译员职业化进程等的有趣话题。然而,目前传统意义上译员角色的理论研究多囿于译员角色的“名”、“实”之争,相关讨论依托于零散的理论视角,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译员角色的实证研究多是基于个案的话语分析,研究结论因其主观、任意性常遭质疑
学位
低温条件下(<15℃)微生物脱氮能力的下降是我国北方地区污水处理厂冬季运行中一直面临的难题。生活污水中无机氮(DIN)是出水氮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低温条件下去除的主要途径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有机氮(DON)是出水氮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温条件下出水中含量显著升高。由于DON成分复杂、来源多样、分析手段的限制,如何有效削减低温出水DON仍缺乏深度研究。本论文研究了低温生活污水生物脱氮的关键控制参数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