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乡村的祖先崇拜研究——以J省H镇“老祖宗”民间信仰为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che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先崇拜在我国具有普遍性,而东北地区的祖先崇拜由于东北社会移民背景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分析发现,当前对于东北地区祖先崇拜的系统性研究较少。虽说东北地区的祖先崇拜氛围没有南方地区浓厚,但同样具有研究的价值,有许多问题也尚待明晰,例如,东北地区的祖先崇拜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与移民的社会背景具有怎样的联系,其在当今社会又具备怎样的价值。因此,本文选取J省H镇的“老祖宗”民间信仰为个案,运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半结构式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对东北地区的祖先崇拜进行系统的探究。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首先从时间上对祖先崇拜的起源以及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发现祖先崇拜是建立在“家本位”的社会结构以及人们为了凝聚力量共同抵抗外力的需求上发展起来的。从先秦到改革开放之后,祖先崇拜经历了盛行——衰落——复兴的过程,国家的意志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本文以“老祖宗”民间信仰为个案进行系统的阐述。“老祖宗”民间信仰作为祖先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其形成和发展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整体的考察。因此首先对H镇的自然经济状况以及信仰秩序进行了阐述,再对“老祖宗”民间信仰的仪式展演进行深描。通过对H镇的考察,供奉“老祖宗”的信众具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即为家中祖辈曾经是地主、富农等比较有名望的家庭,比较重视并且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进行祖先的供奉;第一个特征即为家中祖先曾是从关内移民过来;第三种特征则为家中有人患病,家族中并没有该病的遗传史,通过正规的医学治疗没有明显的成效,或者人们会两种方式兼选,一边进行科学的治疗,一边求助于超自然力量。关于“老祖宗”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其一,无疑就是以父系氏族为基础的家族祖先;其二,就是崇拜从关内移民过来的祖先;其三,就是崇拜这个信仰所认为的创造人类的高祖公和高祖婆。所以,从老祖宗的信仰对象中可以看出H镇“老祖宗”所指对象较为宽泛,具有多元性。但当地人认为对于自己生活产生主要影响的便是家谱上所记录与自己具有血缘以及亲缘关系的祖先。能够供奉“老祖宗”的基本条件有三点:第一,经济条件要允许,第二,需要对家族祖先姓名的记载足够完整,第三,一般情况下,有直系的男性后代。关于“老祖宗”民间信仰的仪式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即为“烧香”仪式,其次请“老祖宗”,再次,供“老祖宗”,最后,送“老祖宗”,一系列的禁忌也贯穿其中。
  本文运用特纳的仪式象征论以及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对“老祖宗”民间信仰的仪式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功能进行剖析。认为当前的“老祖宗”民间信仰具有神圣性以及世俗性,终极关怀、本族认同性、不可选择性以及惩罚性的属性。“老祖宗”民间信仰中所供奉的家谱是家族血脉及身份的象征符号,仪式中对于“老祖宗”的供奉,所供的祭品以及对于“老祖宗”的跪拜都象征着子孙后代将祖先在世时对其所尽的孝道延续到了“彼岸”,供奉“老祖宗”也象征着人们面对生活的积极心态。“老祖宗”民间信仰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道德教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
  运用涵化的理论,从空间的维度,分析“老祖宗”民间信仰所呈现出当下特征的原因及其形成过程。认为“老祖宗”民间信仰与东北移民社会的背景具有密切的联系,是萨满教与儒家文化中的敬祖敬宗思想涵化的结果,并且东北地区祖祠的缺失也与移民社会的背景具有直接关系。
  通过分析当下的“老祖宗”民间信仰的特征以及其呈现式微趋势的社会根源,认为其当下主要呈现出自发传承模式的状态以及具有明显的俗信化趋势,此外长子继承制也呈现出松动的状态,信仰圈也具有流动性。其式微的社会根源与当前社会原子化以及基督教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当前70后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的淡漠具有密切关系。
  最后对“老祖宗”民间信仰在当代的影响力进行反思,认为其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造成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人们错认供奉祖先即为对于孝道的传承以及致使或强化人们的重男轻女观念。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城乡经济同时增长的背后,居民收入的不平等问题依然严峻,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已经远低于城镇。农村的发展一直是国家政策和学术研究的焦点,“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实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就这一领域曾
学位
一般来说,在一国的内部,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不会是均匀分布的,各种经济活动往往集中在某些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因此区域间往往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对于区域内部而言,其城市的规模分布通常也是不平衡的,各大中小城市林立。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看,空间不平衡可能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基于比较优势的存在,空间不平衡带来了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它可能是有益的,因为它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然而,如果是由没有内化外部经济而造成的
学位
麻风作为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肆虐。麻风不仅是一个医药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以麻风为主题,以珠三角地区深村麻风病康复村为核心个案,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考察国家防治政策影响下个体生命的人生历程与麻风村落的实践过程。本文聚焦于麻风村落的生活世界:一方面是不同时代背景下村落劳作与生计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是个体身份转变后社会关系与日常生活的断裂重建。  论文由绪论、正
学位
21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随着互联网普及至乡村,村落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许多以农业为主的村落逐渐转型,利用互联网将商品销售至全国各地。越来越多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生计模式的变化下,村落的劳作模式也发生改变。伴随着城市兴起的联欢会、广场舞等娱乐活动,演出服制造业应运而生,鲁西南孙庄村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以加工演出服为主的“中国淘宝村”。本文以鲁西南孙庄村为个案,研
学位
宗族作为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维度,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中,在村落中人数、规模占优势的大姓以其宗族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成为宗族研究的首选。但在强弱同组的村落中,大姓与小姓共同组成村落特定的生活样态,共同生成村落错综关系的诠释力,对小姓家族的忽视必然会导致对村落整体理解的偏失。  茶棚会是冀南西及桥村的一项民间信仰活动,于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举办。它是由村内小姓石家组织,以石家家神为主神,几乎全村参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深刻认知和研判我国现阶段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从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学位
南亚与中国西部接壤,是中国贸易和发展的合作伙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地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和南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不断深入,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日益凸显。马克思和恩格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以及西方学者均对地缘因素进行了深刻分析,形成了诸多地缘思想,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基于以上地缘思想展开。中国同南亚的交往源远流长,追溯中国和南亚交往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企业家群体之所以能够做出卓越的历史贡献,企业家精神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群体将在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成长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如何理解“新乡贤”的“新”?“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怎样积极的作用?如何引导“新乡贤”发挥作用?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又有何破解之道?  结合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
学位
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到不断壮大,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进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同样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由经验型到科学化的认识阶段,大致可分为管控应对阶段、主动探索阶段、深化研究阶段,并朝着学科化方向发展。虚拟实践性是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交互主体性是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思维的前提基础;隐蔽渗透性是运用潜隐性教育方式的重要依据。结合调查问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