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髋臼骨折微创内固定治疗的相关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ao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髋臼四方区骨折APQ分型系统和可重复性评价研究目的:四方区作为髋臼关节面的内侧支撑结构,常常在髋臼骨折中被累及。目前为止,关于四方区骨折的的病理解剖特征、分型和手术管理的研究还很少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囊括各种四方区骨折的APQ分型系统,以为四方区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至2019年间在三家医疗中心治疗的1101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将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髋臼四方区骨折患者243例纳入研究。四方区骨折APQ分型系统整合了骨折累及的解剖结构(前、后柱和四方区)和骨折粉碎程度(完全或不全骨折)以定义不同的类型。APQ分型将四方区骨折分为四个大类:孤立的四方区骨折(Q型),前柱合并四方区骨折(AQ型),后柱合并四方区骨折(PQ型),以及双柱合并四方区骨折(APQ型)。并将每一种骨折按照四方区与前后柱的分离程度分为两种亚型:不全骨折(Q1)和完全骨折(Q2)。所有病例均采用这一分型系统进行分类,通过4名观察者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可信度分析(kappa系数,κ)来评定分型的可重复性。此外,本研究还阐述了这四种骨折类型所采用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了243例四方区骨折,其中165例采用了手术方式治疗。四方区骨折被定义为与前、后柱均分离的骨折。通过可重复性研究,新分型系统的观察者内可信度完全一致,平均κ值为0.84(0.763-0.919);观察者间可信度为高度一致,平均κ值为0.762(0.626-0.876)。共有6例骨折无法根据Judet-Letournel分型进行分类。四方区骨折的手术方式主要为在盆内入路下,采用支撑钢板或螺钉进行固定。结论: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髋臼四方区骨折的新分型系统,包括了大多数的骨折类型,且可重复性高。能够暴露整个四方区的盆内入路可能是治疗四方区骨折的较好选择,同时钢板和螺钉的阻挡有助于髋臼“碗底”的有效支撑固定。第二部分髂内入路微创治疗累及髋臼四方区骨折的临床疗效目的:髋臼骨折的传统手术治疗常伴随着不良的预后和极高的风险,微创入路是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髋关节功能的主要替代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使用髂内入路微创治疗累及髋臼四方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7例采用髂内入路治疗的累及髋臼四方区骨折病例,其中包括前柱骨折10例,前壁骨折1例,横行骨折4例,以及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2例。髂内入路利用了腹直肌旁入路的下半部分以打开其内侧窗,显露髋臼前柱和四方区;使用解剖钢板进行内固定。通过在术后CT扫描图像上进行标准化数字测量来评估残留的移位情况。观察并记录手术相关资料、髋关节功能结果和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在髂内入路下顺利复位,并采用解剖钢板成功固定。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分别为90.9 min和334.1 ml。术后放射学测量结果通过Matta标准评定,其中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6例,不良复位1例。纳入的病例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为优9例,良6例,中2例。有一例手术中出现腹膜损伤,但术中即予缝合,术后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髂内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能够直接充分暴露髋臼前柱和四方区的特点。解剖钢板能良好贴服于髋臼表面,这节省了术中折弯钢板的时间,且有助于骨折复位。髂内入路结合解剖钢板可能为四方区骨折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第三部分3D打印结合Union plate解剖钢板治疗髋臼四方区骨折的临床疗效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3D打印辅助髋臼后柱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结合Union plate解剖钢板在髋臼四方区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采用3D打印规划后柱螺钉,结合新型解剖钢板治疗的15例髋臼四方区骨折的病例资料,包括横形骨折3例,T形骨折2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2例,以及双柱骨折8例。根据术前髋臼骨折CT数据行全骨盆3D打印得到仿真模型。术前在3D骨盆模型上规划后柱拉力螺钉的置入通道,结合新型解剖钢板模拟手术固定过程,测量后柱螺钉的后倾角、外倾角及相对距离。手术使用高位髂腹股沟入路进行,后柱螺钉通过Union Plate跨弓状缘解剖钢板上的特定孔打入以固定髋臼后柱。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相关手术资料,并采用Matta评分以及改良的Merle d’Aubigne Postel评分对骨折的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全部患者的手术均按照术前计划顺利进行,术前测得后柱螺钉平均后倾角为58.3°,外倾角为39.2°,与骶髂关节距离平均为2.3 cm、与弓状缘的距离平均为1.2 cm。手术时间为150~290 min,平均172 min;手术出血量200~1500 m L;平均620 m L;后柱螺钉均通过解剖钢板螺钉孔成功置入且与术前规划的螺钉位置、方向一致。术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优9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包括优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有1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闭孔神经麻痹,并在3个月随访过程中好转;未观察到切口感染、血栓形成、螺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通过术前3D打印模拟手术、规划后柱拉力螺钉能有效提高后柱螺钉的置钉成功率高;结合新型髋臼解剖钢板在髋臼四方区骨折的治疗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D打印技术结合新型解剖钢板是提高髋臼四方区骨折的治疗安全性和手术效率的可靠手段。第四部分体外导板辅助下微创置钉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探究体外导板辅助下经皮微创与常规方法在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39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使用3D打印体外导板分为体外导板组(21例)和徒手置钉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总计透视次数、导针调整次数,术后按照Matta评分判断复位情况,术后CT评估螺钉穿出率,按照Majeed评分评价骨盆功能、改良Merle D’Aubigné评价髋关节功能,记录不良事件产生情况。结果:所有39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9~13个月)。体外导板组共打入42枚螺钉,徒手置钉组共打入35枚螺钉。体外导板组手术时间(43.8±22.2)min、术中累计透视次数(29.6±10.7)次、导针调整次数(1.8±1.2)次少于徒手置钉组(73.8±22.6)min、(54.6±16.5)次、(9.8±2.8)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螺钉穿出率分别为7.1%(3枚1级)和14.3%(4枚1级,1枚2级),Matta标准满意率分别为90.5%(19/21)和83.3%(15/18),末次随访Majeed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8.2%和85.7%,改良Merle D’Aubigné评分优良率分别为100%和75%,以上两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徒手置钉组术后出现一例单侧足背麻木,随访3个月症状缓解,体外导板组患者中未观察到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体外导板辅助螺钉技术能减少手术透视次数、节省手术时间、提高置钉精度,为骨盆和髋臼骨折微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手卫生是防控医院感染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措施。然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行为水平却不尽理想。手卫生是一个涉及很多因素的复杂行为,目前尚未被完全理解和解释。医务人员的内在动机对手卫生行为至关重要但关注不足。此外,应用心理行为学理论是探究手卫生行为影响因素和机制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本研究的目标是基于内在动机相关理论,构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行为机制模型,以期帮助理解和改善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行为,加强医
学位
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与其它癌症不同,肺癌主要由吸烟和环境污染导致。在引发肺癌的环境污染因素中,镉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列为Ⅰ类致癌物,但其引发肺癌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环状RNA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参与调控环境致癌物诱导的细胞恶性转化,但其是否参与镉暴露所致的细胞转化尚不清
学位
期刊
机体约66.6%的尿酸通过肾脏排出,剩余33.3%经肠道排出。在腹膜透析患者中,高尿酸血症是患者残肾功能急剧下降或发生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肠道是除肾脏之外最重要的尿酸排泄器官,肠道中大量微生物群对尿酸的分解作用在调节机体尿酸水平中扮演重要角色,肠道微生物有可能成为调控尿酸水平的新靶点,但目前仍然缺乏人群相关的临床试验证据。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血尿酸水平和不同途径的尿酸排出量
学位
第一部分背景和目的:点阵激光、微针辅助药物透皮技术近年来已广泛用于疾病治疗、疫苗免疫、疾病检测、美容等各种领域。点阵激光、微针通过对皮肤的可逆性消融或破坏,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并渗透更深,是一种可控的辅助透皮给药系统。本研究使用点阵Er:YAG激光、固体微针辅助环孢素纳米粒透皮治疗5%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探讨环孢素这一系统性治疗药物在皮肤科常见医疗器械的辅助下,局部应用治疗银屑病样皮
学位
期刊
期刊
树脂糖苷是从旋花科植物中分离提取到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其中,Murucoidin Ⅴ具有强的抗多药耐药活性,在耐长春碱的人类乳腺癌肿瘤细胞实验中,它的掺入能255倍增强长春碱的抗癌作用。Murucoidin Ⅲ-IV、Stoloniferin Ⅰ和Mammoside A也分别具有肿瘤细胞毒性、抗耐药菌活性以及增强红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等功能。然而从植物中分离提取这类天然产物工艺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