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iwei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同样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由此,也构成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探索和形成中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按照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伴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城乡差距将会缩小。然而,中国的经验却表征着二者之间存在悖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关系的某些方面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城乡二元体制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差距和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发展下的城乡长期失衡,既是一个公平缺失的问题,也是一个效率缺失的问题,迄今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文试图从中国城乡关系变迁特定的制度及政策的内生性深层次视角,来审视其对城乡公共服务、要素流动的制约关系,为中国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的转变及其规律提供一定的解释。基于此,本文着眼于研究从城乡分割转向城乡融合中,以制度转型与政策创新为根本前提和动力,以基本公共服务配置、要素流动为基本观测点1,建立起基于这两个维度而展开的分析主线,尝试刻画和分析其中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城乡关系和制度理论为基础,并借鉴参考了发展经济学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互动作用,在传统城乡分治制度体制路径依赖掣肘城乡发展的特定背景下,制度转型和政策创新通过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以解决其中阻碍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矛盾,则成为本文讨论研究至关重要的前提。在制度转型和政策创新的过程中,分析中国城乡不平衡之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和要素流动阻隔的问题,探讨制度转型和政策创新下,中央和各级政府通盘协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配置,以及伴随着市场作用发生的城乡资源要素自发流动,到走向双向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体现出城乡发展的公平和效率要求,构成本文研究的两个维度。本文的分析旨在表明,城乡融合是将城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持续改变城市掠夺乡村、以城带乡的城市偏向主义的制度转型和政策创新,正是在于从顶层设计和基层推动两方面破除体制机制痼疾,建立普惠共享的城乡公共服务,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以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产业融合、经济互促、共享发展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按照这一分析框架,本文首先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流变进行了梳理。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形成和强化阶段、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改善阶段、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破冰阶段到全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阶段,描绘出一幅建国后我国城乡关系从城乡分割、城强乡弱到城乡改革、城乡同向发展,再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及城乡融合、城乡均衡发展的“全景图”。在此基础上,进而,本文分析揭示了先行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国内先行发达地区苏州和成都在科学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为我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乡关系和融合发展模式提供启示和借鉴。面对我国长期的城强农弱、城乡非均衡发展问题,在全面深化城乡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契合了公平与效率的城乡发展要求,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两个核心路径。均等化配置的城乡公共服务,有助于缩小城乡外部发展环境差距,从而弱化要素的极化效应和回流效应、增强要素的扩散效应。要素流动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以劳动力、资本、土地为例进行展开。解决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流动的难题,增强农村要素供给,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最后,基于前面对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结合我国城乡关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提出,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消弭城乡差别,促进和实现城乡融合,最重要的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的不断完善相适应,政策创新指向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深化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配置改革;第二,深化城乡赋权的要素流动改革;第三,强化政府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制度供给,协调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城乡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置问题,讨论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置的相关经济学问题。当前我国城乡加速融合发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对于建设用地总量的需求都在扩大,但是由于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限制了对于建设用地的获取,因此我国建设用地面临着严重的供求矛盾。将土地产权在空间上进行分层设置、加强对土地的分层利用成为破解建设用地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2007年中国《物权法》规定了建设用地使
学位
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领域关注的经典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呈现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一般趋势,尤其是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不仅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在1996-2007年间下降速度非常明显,虽然在2008-2015经历了一定的上升,但其绝对值依然相对较低。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大量文章围绕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与变动趋势进行研究,而事实上,在劳动收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单纯依靠货币信贷刺激进而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容易积累较多的金融风险。为此,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金融、尤其是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升和质量的改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对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的研究,也是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和升华。  基于以往对金融结构
学位
共享单车自2014年兴起以来,经历了疯狂增长,市场上最多时曾达到2000万辆,“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遍布一二线城市的大街小巷。然而,在2017年一些共享单车的相继倒闭和押金无法退还的发生,使共享单车从“神坛”跌至“谷底”,关于共享单车覆灭的消息甚嚣尘上。但是共享单车经过之前的“阵痛期”之后,市场对其进行了重新洗牌,共享单车市场正逐渐步入成熟期。步入成熟期的共享单车企业为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扩大市场占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自2010年以来,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的基尼系数也一直维持在国际警戒线以上。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实,影响到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本质要求;
学位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四川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并且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工业化加速发展,工业化成为推动四川省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与此同时,四川省最初作为农业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城镇化发展速度却比较缓慢,虽然从2005年开始四川省城镇化率出现快速增长,但与全国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本文从人口老龄化这一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出发,基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采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辅之以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针对人口老龄化所衍生的中国老年人口再就业问题展开政治经济学的分析:首先,立足于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对外开放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构建本文分析的理论框架;其次,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并在相关数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共振”程度不断加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针对国内问题的经济政策常常与国际市场的反应相矛盾,这种内外不平衡对传统的政策方针提出了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研究新的政策工具,设计各种政策相互之间合理搭配的新方式,并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理论进行修正,使之能适用于中国的基本国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社会进行了深刻反思,在金融监管方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因素,人口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超过一个百分比的速度快速上升,但粗放型城镇化推进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走到了瓶颈期,亟待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创新来规避传统模式的弊端并引领新一轮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在许多地区呈现出“高杠杆”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迅速,实际杠杆率较高。这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
2000年以后,中国老龄化人口多、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空间不均衡、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等现状,使得愈发显著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日渐成为影响社会、经济、人口等领域发展的突出问题。  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老龄化程度越深。显然,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按照前述逻辑,其老年人口比重应该大于农村地区。可是,中国的老龄化城乡分布情形恰好相反,也即老龄化“城乡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