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为例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l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转型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新途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将土地利用转型置于特定的区域空间层面,研究多因素影响下土地利用的长期和趋势性的变化。当前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中关注的重要问题。进行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有助于摸清区域土地利用规律及变化,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发展的长期趋势。本文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作为研究区域,探究县级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和转型路径特征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优化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转型模式为研究目的。将区域土地利用数据作为研究数据基础,对土地利用转型的显性转型与隐性转型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转型的显性转型与隐性转型指数模型。利用脱钩模型原理,结合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显性转型和隐性转型指数之间的关系构建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路径分析框架,探究研究区内各县区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路径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强度进行探究。研究结论表明:(1)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特征显示:面积增加最多的是建设用地,减少最多的是耕地。2005年-2010年是各类用地面积变化最活跃的时期,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活跃。2005年-2010年和2015年-2020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较为活跃,整体呈现转换面积大、类型集中的特点。建设用地增加的来源主要是耕地、林地和草地。(2)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特征显示:研究区内2000年-2020年间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隐性转型水平低值县区比例随时间数量减小,两极分化趋势逐渐减弱,存在一定程度的梯度效应。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指数存在空间聚集性,2005年-2010年空间聚集性最强,2015年-2020年空间聚集性最弱。从时间角度看,2005年-2010年开始扭转低速转型的趋势,转型速度加快。在2015年-2020年转型速度与之前相比放缓。(3)转型路径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大部分县区均经历了“不协同-协同-不协同”的变化过程。太原片区土地利用转型路径类型以隐性转型主导的类型为主,忻州片区各县区的土地转型协同程度低,整体上为显性、隐性转型交替主导的不协同土地转型类型。2000年-2020年间,研究区内隐性主导的不协同发展的转型类型占比较高,转型协同程度呈现出先优化后退化的特征。(4)驱动因素研究显示:整个研究期内,总人口变化和城镇化率的变化两个驱动因子的作用强度逐渐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在2015年-2020年期间解释力度变弱。生态驱动因子的解释作用在整个研究期内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对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用地变化驱动作用较强的因子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研究时段内对生态用地转型有着较强的驱动作用的因素包括:城镇化率要素和总人口变化要素以及代表产权变化的用电量要素和土地利用强度要素。(5)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从土地利用、耕地保护、生态建设和产业布局四个角度,提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土地利用转型优化建议。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未来土地永续高效利用和协调发展提供建议参考。
其他文献
乡村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稳定农村、保护农民权利、维护乡村秩序、推进乡村发展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将乡村治理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如何处理复杂多样的乡村事务,最大化实现公共利益、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乡村治理的首要目标。近年来,我国农村基层通过治理模式探索、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技术运用等的不断实践,探索出了多样化的乡村
学位
森林火灾由于其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扑救极为困难,是当今世界最为严重的生态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之一。森林火灾应急管理是地方政府安全治理的重要责任,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守土有责”、维护安全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基层政府多年来针对森林火灾进行了各种治理探索,这些治理创新举措对防灾减灾救灾起到积极作用。但森林火灾应急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十分突出。因此,研究如何优化应急
学位
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之一,是基层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城市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以及社会治理效果。现如今,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治理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治理难度也随之增大,传统粗放式的治理模式已不再满足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来应对社区治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承担起整合社区资源的责任。
学位
长时间以来,我国政府部门跨部门合作的达成主要依赖来自于上级的权威,协同的持续性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相较于领导小组、指挥部一类的模式,牵头任务制具有设立简便、灵活机动、成本更低等优势,是中国情境下一种极为普遍、颇具特色但同时却鲜有文献关注的协同组织形式。水的自然属性导致流域生态修复必然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因此流域生态修复也成为了牵头任务制普遍应用的一个典型领域。论文选取C市为案例,以
学位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蓬勃发展,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以数字化推进政府改革的浪潮。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更是进一步加速推动了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运用数字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成为了当今各国政府的新追求,我国也把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国家数字政府建设步入深水区的今
学位
“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乡村振兴政策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工具,其内容质量和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战略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各地都要依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深入推进。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面临着转型综改、汾河生态整治、打造营商环境等重要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主要选取山西省级层面的乡村振兴政策为研究对象,
学位
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本质上根植于农村的乡土社会和乡土文化,国家要振兴,乡村必须先振兴,为巩固提升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补齐相对薄弱的基层治理短板,构建稳固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政府重要工作提上日程。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脱贫攻坚战略摆脱农村绝对贫困目标的进一步深化,但总体目标主要还是围绕产业振兴形成带动效应,从而实现全面振兴目标。在产业振兴中,光伏作为新能源
学位
规范河道整治工程,可最大程度上确保流域内的生态平衡不被破坏,对于维护我国整体生态平衡也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河流生态环境特征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出发,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归纳出我国现阶段河道治理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然后根据现有河流生态环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整治对策,以降低河道治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河道健康发展。
期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新高点,从2010年的0.78亿辆“井喷式”增长至2022年末4.15亿辆,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为居民出行方式提供便利,但也造成诸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能源浪费等负面影响。出台机动车限行政策成为缓解当下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的重要
学位
目的 制订出院新生儿母乳喂养随访清单,规范住院新生儿出院后母乳喂养随访内容,及时发现并解决新生儿及母亲遇到的喂养问题。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及半结构式访谈拟订随访清单初稿,2021年12月—2022年2月对来自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湖南省、湖北省的15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形成出院新生儿母乳喂养随访清单,初步应用该随访清单、再次修订后形成终稿。结果 两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