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长安文化散文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qu8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鸿(是)当代著名学者和散文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散文创作,凭借其大量历史意蕴丰富、地域风格独特、知识内涵深厚的文化散文跻身于当代散文大家之列。在朱鸿的文化散文集中以“长安”命名的散文集就有十几部,如《长安是中国的心》、《长安新考》、《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唐长安的信仰》等,他以宏大的散文创作格局和开阔的历史视野集中展现了长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文以朱鸿的长安文化散文为研究对象,在对文本进行全面精读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从长安文化的视角切入结合历史学和空间地理学等的相关理论,对朱鸿长安文化散文的特点进行系统而详细的论述。全文共分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梳理了朱鸿散文创作的概况以及选题意义,并结合前人研究对长安文化和长安文化散文进行了界定;其次,归纳总结了了国内学术界关于朱鸿散文的研究现状;最后(从本文自身出发),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探讨了当前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正文是本文的主体,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且每个方面都是一个都独立成章。第一章为朱鸿长安文化散文的精神价值,分别从清醒的历史意识与人文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思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文学作品中具有历史性,绝非仅仅带有历史内容的元素那般简单,朱鸿的文章无论从表达、体例还是内容上均带有着强烈的历史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持了历史认识的同时,朱鸿的作品中依然不乏一种人文主义者特有的温存与关怀。其次,朱鸿长安文化散文始终坚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思,深刻的反思意识是朱鸿长久以来的创作原则,而散文艺术性传统的回归也使得朱鸿的文化散文展现出长安文化的大气恢弘。第二章为朱鸿长安文化的空间想象,对长安文化的书写,不仅仅是历史空间的宏大叙事,还有对当下所存在空间的塑造。朱鸿长安文化散文对“空间”的塑造是极为重视的,他不仅塑造了以长安的自然山川和历史遗迹为主的现实实体空间,也塑造了以长安的日常生活描写和社会民俗展现为主的人文空间。笔者主要通过朱鸿作品中故乡长安的空间意义和世俗生活的展现来分析长安文化对朱鸿散文叙事的影响。第三章是关于朱鸿长安文化散文的人文视野研究,首先分析了朱鸿长安文化散文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朱鸿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其作品的知识性与思想性兼备,非常具有知识分子的特征,生命意识在朱鸿的长安文化散文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主要体现为鲜明的个体意识和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再是挖掘朱鸿长安文化散文中透出的求真精神与悲悯情怀,作为学院派的作家,朱鸿散文的求真精神贯穿了其整个创作过程,通读朱鸿的散文,不难发现朱鸿的作品多偏重于感性与心理体验,但仔细阅读其文本亦会发现,朱鸿的观感体现都是建立在有理性判断与分析的立场之上的,除此之外,朱鸿个人的生涯与写作经历在其作品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换言之,无论从感性表达还是理性分析,朱鸿对于其大多作品均采取了认真负责的态度,而利用知识分子的特征来对朱鸿的散文进行分析,则可以更好地发现朱鸿作品的文学价值与借鉴意义。同时,朱鸿在长安文化的熏陶下,散文创作呈现出浓郁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首先体现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其次是对现实与历史的理性批判。第三部分:作为结语,首先肯定了朱鸿长安散文的创作成就,其次总结了朱鸿长安文化散文的精神价值,最后点出朱鸿长安文化散文的意义以及朱鸿的创作给当今文坛的启发。
其他文献
期刊
知青应特殊的时代要求而生,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知青群体间,不仅有以个人为基础,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记忆;更有通过群体互动形成的,社会学意义上的集体记忆,且这一类型的记忆更有普遍意义与研究价值。对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不仅能重新唤起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更能增强其社会认同感。本文主要从新闻传播学与集体记忆研究的交界处出发,以上山下乡时期的知识青年为研究对象,得知在“知青”集体记忆
学位
梅卓作为当代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在女性叙事与民族叙事方面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学术界已有的梅卓小说相关研究成果大都是着眼于此,但对于一个成熟的作家来说,身份定位带来研究不应该淹没其作品中其他富有深意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固化的研究视野,代之以综合多元的观察方式。空间叙事研究是近年来大热的一个研究视角,众多学者选择从空间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一个作家的创作,为我们认识作家及其创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
学位
作为北美新移民诗人群的代表者之一,王性初的诗歌创作不仅展现着新移民文学中诗歌领域的独特面向,也体现了中国当代诗歌在异域的发展景况。原乡记忆与异域经历通常会给移民者带来巨大的心身交战,并衍生出众多关于故国原乡的言说和异域新奇景观的描述,诗人王性初的诗歌创作便是对二者的酣畅书写。因此,在其诗歌中既有对故国的极致怀恋,也有对异域的惊艳之作;既有对个体身存境遇的思考,也有对人类家国命运的关怀;既有诗歌写作
学位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急速发展,机械臂已普遍应用在多种领域,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更是将机械臂列入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中。随着工业生产工艺的不断提升,机械臂所担任的任务变的更为复杂,同时制造业从重复性生产向用户定制、个性化生产转型,从而对机械臂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对于机械臂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两关节机械臂为研究对象,在滑模控制的基础上,对其轨迹跟踪方法进
学位
学位
张浩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在《天涯》《天津文学》《椰城》等杂志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先后结集出版四本中短篇小说集《狼祸》《三天谋杀一个乡村作家》《鞋子去找鞋子的朋友》《长在床上的植物》(其中包含重复篇目),在一篇篇深沉厚重、土色土香的作品中张浩文倾注以人文主义情怀,表现对底层民众的关怀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进入21世纪,张浩文开始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史诗性的视角来关照农民与农村的命运变化,《绝秦书
学位
学位
赵树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争议性最大的作家之一。全面考察赵树理研究的态势与成果发现,从九十年代开始,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逐渐多元,研究深度逐步加强,然而,研究趋势的稳定向好并不代表赵树理再无争议。本论文分为四章,将九十年代以来围绕“赵树理方向”的认识、赵树理的民间立场、赵树理的多重身份、赵树理与“五四”新文化之关系等重要问题所产生的核心分歧做学理性爬梳,以期为当下赵树理研究的全面与深入做出尝试性补
学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提供了很多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其中环境感知是机器人自主导航技术的基础与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道路的环境感知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具有明显道路标线或者具有明显边界标志的结构化道路,相关算法的应用较为成熟,但室外变电站道路宽窄不一,且路面长期受到雨水冲刷,使得原有道路的车道线模糊不清,已有的算法并不能很好地适用。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