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伴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one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并分析CKD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通过分析慢性肾脏病(CKD)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HFIB)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CKD合并HFIB的相关性因素,寻找HFIB在CKD分期的高发阶段,为预防CKD发生HFIB、CVD及血栓性事件等提供数据支持,总结该群体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规律及特点,为CKD的准确辨证提供临床数据和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对2018.06-2018.12住院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诊断为CKD未行肾脏替代治疗且临床数据完整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血浆FIB水平,将患者分为已并发组与未并发组,收集一般资料及相关化验,根据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证型分类,归纳整理所得数据后,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结果。观察项目: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CKD原发病、CKD分期、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钠(Na)、血尿酸(B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血清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血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血红蛋白(HGB)、血清磷(P)、血清钙(C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21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36例(63.3%),女性79(36.7%),平均年龄59.02±15.40岁。CKD1期患者28例(13%),2期患者26例(12%),CKD3期患者47例(22%),CKD4期患者36例(17%),CKD5期患者78例(36%)。CKD患者不同分期FIB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05)。CKD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38例(64%),糖尿病肾病53例(25%),高血压肾病2例(1%),免疫相关性肾病9例(4%),其中包含肾病综合征51例(24%),膜性肾病25例(12%),病因未明确者13例(6%)。糖尿病肾病组、其他病因组FIB高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组,NS组FIB水平高于非NS组(P<0.05)。2中医证型分布:215例CKD患者中,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28例(43%)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脾肾阳虚证14例(21%)、气阴两虚证14例(21%)、肝肾阴虚证8例(12%)、阴阳两虚证2例(3%)。标实证中血瘀证54例(36%)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湿热证52例(35%),依次是湿浊证22例(15%)、水气证21例(14%)、风动证0例(0%)。各组间FI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水气证组FIB水平高于血瘀证组及肝肾阴虚证组(P<0.05),而湿热证组、水气证组FIB水平高于气阴两虚证组(P<0.05)。本虚证间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已并发组与未并发组在糖尿病病史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方面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已并发组与未并发组在实验室指标方面的比较:已并发组Na、TP、ALB、Ca、TBIL、DBIL、IBIL、HGB水平低于未并发组(P<0.05),P、TC、TG、LDL-C、24h-Upro、D-D、PLT高于未并发组(P<0.05)。5已并发组与未并发组在中医证型方面的比较:两组在本虚证与标实证证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已并发组标实证多于未并发组,本虚证少于未并发组。已并发组与未并发组在本虚证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0.05)。已并发组与未并发组在标实证各证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两组在湿浊证与水气证、湿热证与水气证、血瘀证与水气证中的占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9、P<0.001,均<0.0125,显著值经Bonferroni校正后以P<0.012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已并发组的水气证、湿热证多于未并发组,湿浊证、血瘀证少于未并发组。6 FIB水平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FIB与血Na、Ca、TP、ALB、TBIL、IBIL、DBIL、HGB(r=-0.233,r=-0.416,r=-0.333,r=-0.518,r=-0.407,r=-0.404,r=-0.273,r=-0.193)呈负相关;与P、TG、LDL-C、VLDL-C、24h-Upro、D-D、PLT(r=0.222,r=0.192,r=0.292,r=0.199,r=0.533,r=0.364,r=0.269)呈正相关。7二元logistics回归显示:通过排除混杂因素后,得出CKD患者并发HFIB的独立影响因素为Na(OR=0.893)、TP(OR=0.951)、ALB(OR=0.884)、TBIL(OR=0.707)、LDL-C(OR=1.562)、24h-Upro(OR=1.385)、PLT(OR=1.005)、高胆固醇血症(OR=2.895)、NS(OR=4.291)。结论:1本研究表明,糖尿病病史、Na、Ca、P、TP、ALB、TBIL、TG、LDL-C、IBIL、DBIL、VLDL-C、24h-Upro、D-D、HGB、PLT可能是CKD并发HFIB的影响因素,而Na、TP、ALB、TBIL、LDL-C、24h-Upro、PLT、NS、高胆固醇血症可能是其独立影响因素。2 CKD并发HFIB的患者证型以标实证为主,水气证、湿热证是其常见的中医证型,为中医药使用行气利水、清利湿热等法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以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头痛指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头痛影响测定量表(HIT-6)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作为次要评价指标,评价“调神舒筋”针法对频发性紧张型头痛的治疗效果,并与常规针刺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以期为治疗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6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FETTH患者,入组后使用信封法分为试验组32例(脱落1例)和对照
目的:(1)回顾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临床疗效,挖掘所用中药的基本特征,配伍特点,内在联系;(2)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机制;(3)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10年之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特征。方法:(1)研究一: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病房2018年1月至2020年
目的:通过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调查研究其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数字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筛选并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病例,依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标准及《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4》的证型诊断标准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提取病历
目的:本研究以女性下尿路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芒针深刺与毫针浅刺相同的穴位,验证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该病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两种不同针刺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挖掘芒针治疗女性下尿路症状的优势,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针刺治疗思路与合理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观察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与毫针组。针对患者的其他基础疾病给予相应的药物或针刺等治疗,针对下尿路症状,两组患者选穴一致,均
目的:运用小建中汤加减方对15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体重、KPS评分、FAACT-A/CS量表、EORCT QLQ-C30量表、NRS2002量表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再对150例患者共150诊次的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从用药频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三方面探究贾彦焘教授在临床中运用小建中汤加减方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用药
目的:通过观察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改变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客观的评价化浊解毒方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化浊解毒方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并为中医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将2019.09~2021.01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收集的符合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健康
目的:通过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疗法以及假针刺联合PT疗法对缺血性卒中后患者急性期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为今后临床上进一步优化相关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方式随机
目的:通过对所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其它临床情况的数据分析,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基础上,探讨其与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1以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脑病康复科、综合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危险因
目的:观察和探讨调神通经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对比调神通经法与常规针刺法两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找出针灸对于偏头痛治疗的最佳方案,并阐述其理论依据。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针灸科门诊60名满足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偏头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治疗组采用调神通
目的观察美式整脊联合针刀疗法与单纯美式整脊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程度方面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探索优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初步参考。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伤科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接受美式整脊联合针刀疗法的观察组和接受单独美式整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