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与李陵诗现象研究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zyangc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武将,他因战场失利、投降匈奴的经历,成为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李陵诗歌是五言诗中独具特色的作品,这些诗歌因李陵的历史经历和诗歌文本的数量及内容的复杂,引起了千百年来学术界对诗歌作者真伪的论争。由于受长期以来对作者真伪论争的影响,学术界忽视了对诗歌文本艺术成就的探索。本文第一章通过对李陵其人的历史研究史和李陵诗文的文学研究史的梳理,说明李陵其人与诗歌文本的紧密结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已经被后世文人赋予了众多的文化内涵。无论李陵是否是真正的作者,二者的结合都已经在文学上的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一味局限于作者论争意义并不大,而是应对作品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本文第二章,着重对历史上的李陵如何转化为文学艺术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历史人物的艺术重塑,透视出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感性审美视角。李陵独特的个性及其人生遭际引发了历代文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他们对李陵颇多同情赞叹之语,对李陵人生的关注,实际是对个体人生命运的关照。本文第三章,重点是对李陵诗歌的别离特色的审美分析。通过对李陵诗歌艺术流变的分析,说明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李陵诗歌的关注。以《文选》李陵《与苏武三首》为例,分析离别诗歌在语言、情境意象选择及情感表达上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李陵别离诗因而成为后世文人模写的范本,对后世离别诗的创作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第四章,在李陵人物和李陵别离诗的历史结合的前提下,对李陵人物的原型形象和离别、知音的主题进行分析。二者的结合对后世文人的处世心理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李陵的人物形象,提升了别离诗歌的价值,而且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们内心的感伤、脆弱和对人生孤独、悲愁的审美体验。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 李陵及李陵诗文研究状况综述 第一节 李陵其人的历史研究综述 第二节 李陵诗文的文学研究综述 第二章 历史上的李陵和文学中的李陵 第一节 历史人物的艺术重塑 第二节 李陵命运遭际的人生思考 第三章 李陵诗歌的特点及其艺术流变 第一节 诗歌的流变与真伪分途 第二节 离别诗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文学范本的形成 第四章 文学中的李陵与李陵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李陵形象的文学原型意义 第二节 李陵诗歌的情感主题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逐渐步入平常百姓家,“旅游文学”开始从复苏走向繁荣,从主流走进民间。这一切为研究旅游文学提供了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女作家,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复杂性,使其成为现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透过丁玲这一独特存在,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文学与政治
目的:归纳以及总结景录先教授诊治甲亢的临床经验,探讨、研究景录先教授临床辨证思路、理法方药及用药规律,学习、研究、以及传承老专家诊治甲亢的学术观点与宝贵技术。方法: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活态性和功用性这两个基本特性,决定了衡量其保护工作水平和效能的标准,就是如何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薪火相传、文脉不绝,如何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西达娃和阿来是新时期藏域文坛上的两位重要作家,可谓是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座。二者有着共同的藏域文化背景,但又分别确立了各自不同的文学姿态。本文拟从六个部分进行论述。
随着电磁辐射日趋严重,既能大面积进行电磁防护,又能避免和阻止电磁波形式的间谍和窃听活动的水泥基电磁屏蔽材料受到关注。基于优异的导电性能,碳纤维(CF)作为电磁屏蔽复合
<正>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概念源自西方,其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已比较成熟,但迄今为止有效教学的内涵也没有达成一致.1国外有效教学的界定从概念阐述的表达形式上,
探讨了公路景观的概念,总结出公路景观的评价标准.通过对韩城市108国道的景观提升改造, 提出了公路景观评价标准的评价因子——景观空间、景观材料选择、地域文化传承、生态
清朝开辟“湖南苗疆”之初,针对该地区的各种政治举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社会结构的变迁,但是行政上的身份析分未能在短时间内化为社会运作的影响变量,更未能直接主导人们身份
孟子散文的气势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对其气势成因的探讨,前人已做了一些工作,人们多从论辩技巧、语言艺术、社会背景等表层原因探讨,我们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孟子的内在人格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