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新型滚动弓头动态载流温升特性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绩。高速铁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我国高铁线路运营总里程已达3.8万公里,最高运行速度已达350km/h,更高的运行速度和功率密度是目前高速列车设计追求的目标。受电弓与接触网构成的弓网系统是列车获取动力的唯一入口,列车在动态运行过程中通过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线间相对滑动电接触实现受流。在列车高速运行时,由于弓网间剧烈摩擦产生的摩擦热、传输牵引电流产生的焦耳热、弓网离线导致的电弧热以及受电弓滑板遭遇硬点时产生的机械冲击等共同作用,导致滑板极易出现异常磨损及损伤,严重影响滑板的使用寿命。随着对列车运行速度及牵引功率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弓网受流系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对国内外开展的弓网电接触特性、温升特性以及摩擦磨损特性等相关研究进行了阐述,现有大量研究表明受电弓滑板的载流温升特性是决定其磨耗的关键因素。为改善传统受电弓弓头的散热性、抗冲击性及受流稳定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滚动弓头结构,并基于摩擦磨损理论,电接触理论,冲量理论深入解析了滚动弓头的温升特性、抗冲击性以及动态受流特性。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理论,针对传统弓网与新型滚动弓网分别搭建了动态受流系统仿真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及精度搭建了含传统弓网和新型滚动弓网可替换模块的弓网载流温升实验测试平台,通过实验探明了滚筒的动、静态温升特性及受流特性,验证了所搭建的动态受流系统仿真模型的可行性。并基于弓网动态受流系统仿真模型深入研究了传统和滚动弓头在不同弓网相对运行速度下的载流温升特性及温度场分布结果。相较于传统滑板,滚动弓网在动态载流摩擦过程中具有极其优越的温升特性和磨损特性,并且随着弓网相对速度的增加,滚动弓网温升性能的优势不断扩大。针对传统和新型滚动弓头在不同工况下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仿真,验证了在列车高速运行时滚动弓头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散热性及耐磨耗性。为进一步提升弓网系统机械、电气性能,探索新型滚动弓网受流方式的可行性及其综合性能,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与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地理课后作业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巩固知识要点,提高技能,提升素养的重要途经。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树立正确人地观念,增强地理综合思维,提高区域空间认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等方式来进行,这些方式都可以通过高中地理课后作业来完成。但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后作业均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为电力机车/动车组提供电能保障,是高速铁路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全并联AT牵引网故障主要是短路故障和断线接地故障,故障发生时,一般由牵引变电所馈线主保护阻抗保护来进行动作跳闸,但高阻接地故障时,测量阻抗增大、短路电流减小导致阻抗保护拒动,这将对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隐患。电流增量保护作为阻抗保护的后备保护,在高阻接地故障和异相短路故障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运行中
大量分布式电源和电气化交通的接入,以及城市电网电力电子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电网逐渐呈现出新的复杂形态,传统故障分析方法及供电恢复策略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一方面,故障发生时,分布式电源出力与电动汽车放电具有随机性,使传统基于某一运行点下的故障分析方法难以适应;另一方面,故障切除后,分布式电源与电动汽车的存在,也给供电恢复带来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以新形态城市电网为研究对象,计及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铁路新线的不断建设,铁路运输市场也迎来增长,这也给我国铁路运输组织带来挑战。列车运行图在我国铁路运输日常行车组织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铁路基层站段是列车运行图编制及实施过程的重要一环,而现有运行图编制管理模式以及技术手段对基层站段的关注不够,且运行图及相关作业计划编制效率及准确性等方面无法满足我国日益频繁且复杂的编图要求,对铁路运输市场需求动态化的适应性形成制约。
动力稳定作业可以使清筛捣固后的松散道床均匀沉降至稳定状态,道床整体的力学性能也得到迅速提高。为了高效、高质地进行稳定作业,需要准确掌握稳定作业时道床的动力响应特性与稳定作业参数对道床力学性能特性影响规律。基于此,建立离散元道床模型,对静态离线实验道床力学特性,动力稳定作业道床动态响应特性,以及不同稳定作业参数下道床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基于真实道床的实尺离散元模型。通过
现阶段智能驾驶开发的难点是开发“拟人化”的智能化水平,即如何使智能车在真实道路上做出“拟人化”的驾驶决策。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基于规则与端到端的决策方法。在端到端的驾驶决策方法中,车辆通过丰富的驾驶数据使用神经网络学习出智能车的驾驶决策。这个过程不同于基于规则的决策构建方法,需要设计决策训练网络算法、采集数据为算法提供训练场景、对算法进行实车部署。本文基于以上三点分别提出了面向拟人/超人驾驶的汽车多向
《滇苗图说》是清代顺治年间由宫廷画家顾见龙绘制的云南古代民族图志,包括图与说两大部分。该文献描绘了云南36个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文化风貌,是研究云南古代民族的一部重要文献资料。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章对《滇苗图说》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考证作者及成书时间,分析成书背景,简述文本内容,并对书中出现的图文不符现象进行辑误;第二章对《滇苗图说》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
我国的建筑能耗中,寒冷及严寒地区的采暖能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建筑节能降耗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及重视。而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因此,研究如何在严寒寒冷地区更好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减少建筑运行能耗是一项意义极为深远的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乌鲁木齐地区资源气候条件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状况,并结合上述内容通过理论分析及软件模拟等方式对乌鲁木齐单体建筑太阳能供暖系统
作为能量转换装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以高能量转换率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同时生成的产物水对环境污染小,在提倡绿色发展的时代,受到广泛关注。PEMFC运行时,内部存在复杂的传质传热过程,其水、热、反应气体浓度分布与性能关系密切,然而其本身的微观结构给实际监测相关分布带来较大成本投入,数值模拟则是一种有效且经济的手段。为了优化PEM
实时三维重建系统能实时建立起物体的三维模型,是虚实交互、机器视觉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技术。可视外壳方法使用物体多个角度的图像建立起物体的三维模型,在特定的设计下能达到实时性,是实时三维重建的热门研究。目前基于可视外壳方法实现的实时三维重建系统多呈分布式,设备开销大,商业化难度大。本文以实现单PC机上的实时三维重加系统为目标,综合分析了各种重建方法和系统设计之后,给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体素的可视外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