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电压电场耦合铁-碳复合介体强化厌氧生物处理啤酒废水效能与机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废水处理方式,将污水处理与能源化相结合,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启动缓慢、产甲烷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利用电场、导电外源介体可有效促进厌氧产甲烷效能。但是这些方法对强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存在着局限性,例如过高的电流(>20 m A)与交流电易造成厌氧微生物的死亡;过量的外源介体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因此为了突破了单一强化方式的限制,进一步提高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效率,本文提出了低电压电场耦合铁-碳复合介体强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方法。制备了铁-碳复合外源介体,以啤酒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低电压电场、外源介体、低电压电场耦合外源介体强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可能性;并构建了低电压电场耦合铁-碳复合介体强化UASB系统,考察了耦合强化方式对工艺运行效能的影响;对厌氧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定,推测不同强化方式的强化机制。利用共沉淀法合成了负载纳米零价铁的颗粒活性炭(GAC-NZVI)外源介体,与活性炭相比,GAC-NZVI的电导率提高了8.66 m S/cm;电子交换容量提高了1.19倍。向厌氧实验系统中添加1000 mg/L GAC-NZVI时,最高甲烷产率和平均甲烷产率可达到212.63±2.12 m L CH4/g-COD和169.86±2.58 m L CH4/g-COD,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56±4.58%和9.39±0.03%。与未添加粒子的对照组(4.47±1.75 mg/g MLSS,25.69±3.09 mg/g MLSS,6.26±0.13μS/cm)相比,添加GAC-NZVI的反应器中LB-EPS和TB-EPS含量增加至22.43±2.25 mg/g MLSS和62.19±7.30 mg/g MLSS,电导率增加至14.82±0.17μS/cm。GAC-NZVI提高了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thrix的相对丰度。促进了对底物乙酸的降解,提高了产甲烷效率。向厌氧系统施加100 mV低电压电场时有效提高了厌氧系统的有机物去除效率和产甲烷效率。COD去除率提高了16.72%;累积甲烷产量提高了23.39±0.28%;平均甲烷产率提高了15.69±0.91%。厌氧污泥中EPS含量提高了235±32.19%;电导率增加至3.17±0.08μS/cm;电流密度为0.82±0.03 A/m~2。古菌Methanothrix与具有种间直接电子传递功能的细菌Geobacter的相对丰度增加,并且100 mV的外部电压可以弥补Geobacter代谢能量的损失,促进了微生物之间的电子传递过程。向施加100 mV低电压电场的厌氧小瓶中添加浓度为1000mg/L的GAC-NZVI粒子,平均甲烷产率由227.72 m L±5.85 CH4/g-COD提高到234.19±1.78m L CH4/g-COD。与对照组(76.60±1.84 mg/g MLSS,71.86±1.76 mg/g MLSS,1.71±0.05μS/cm)相比,GAC-NZVI厌氧小瓶中LB-EPS和TB-EPS含量增加至84.56±1.62 mg/g MLSS和107.29±1.64 mg/g MLSS;电导率增加至2.25±0.02μS/cm。厌氧污泥中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thrix和具有DIET能力的Methanobacterium相对丰度提高,促进了产甲烷效率。构建了GAC-NZVI单独以及100 mV低电压电场耦合GAC-NZVI强化废水厌氧UASB处理系统,在有机负荷为2.86 kg COD/(m~3·d)时,耦合强化后厌氧系统甲烷产率提高了16.86±3.09%;污泥中LB-EPS和TB-EPS含量增加至113.45±6.07 mg/g MLVSS和190.08±1.51 mg/g MLVSS,促进了厌氧污泥的絮凝能力,并且当系统进水中外部营养不足时,EPS可作为营养来源,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污泥电导率增加至25.24±0.68μS/cm,污泥的电导率随着反应运行时间的增加缓慢下降。通过对微生物群落以及功能基因进行预测发现,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得到提高,具有与产甲烷菌“互营作用”功能的细菌Anaerolineaceae和专性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thrix相对丰度提高,耦合强化促进了微生物对乙酸的降解。并且随着进水有机负荷的提高,甲烷产率提高。通过饥饿实验发现强化后厌氧微生物对外部环境适应性提高,短期饥饿有利于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linea和Methanobacterium的生长,保证了厌氧产甲烷效率。通过对序批式小瓶实验以及连续流实验的结果对比发现,在相同以及足够的反应时间内,单一强化方法可用来促进厌氧生物处理效率,而耦合强化作用主要体现为提高厌氧生物处理速率。
其他文献
为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这对能源应用领域的系统研发与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喷射式大温差热电联产系统具有两换热介质、可用热源形式多样、热电同时输出且比例可调节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工业余热、废热回收和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场景。本文围绕喷射式大温差热电联产系统所涉及的能量转换机理和高效化构建的科学问题,构建了两介质热功转换系统热力学模型,分析其热功转换特
学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具有能量转化率高、燃料多样、全固态、环境友好等诸多优势,在碳中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然而,长期工作过程中阴极性能的衰减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商业化应用。ABO3型钙钛矿氧化物La1-xSrxCo1-yFeyO3-δ(LSCF)因在中低温范围内具有离子电子混合传导性、优异的催化活性、与其他元件匹配的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等优点而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学位
在水环境持续好转的大背景下,使用最简化的、最适宜的工艺实现饮用水的安全处理是净水技术发展的目标。由历史悠久的河岸过滤(BF)与新兴的膜滤技术组成的岸滤/膜滤组合过滤技术,耦合了BF的自然生物降解和膜滤的高效截留,是一种重视饮用水天然属性、不使用化学预处理、低碳低耗的绿色净水工艺。因此,本课题以BF和纳滤(NF)工艺构建岸滤/膜滤组合过滤技术,系统考察了岸滤/膜滤组合过滤技术在净水过程中的效能与机制
学位
强力霉素(Doxycycline,DC)作为抗生素中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及养殖领域。该药物可以通过污废水排放等途径进入水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个体产生威胁,需要研发从水中去除该药物的方法。钒酸铋(BiVO4)具有利用太阳光降解污染物的优势,将其作为可见光催化剂降解水中DC是一种理想的方法。但传统方法制备的BiVO4在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容易复合,光生载流子很难得到有效利用,污染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环境逐年恶化,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节约与绿色耗能的挑战。我国供暖面积大、耗能量大,进一步降低供暖用能已然成为当务之急。建筑供暖末端设备释放的热量在室内分配和传递情况对室内供暖热环境、供暖耗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房间中的热源,散热器释放的热量主要以对流换热向室内传递,散热器附近的气流流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散热器向室内释放热量的情况。此外,由于散热器通常被安装
学位
乳脂肪冷却和贮藏会导致脂肪球内三酰基甘油(TAG)的结晶,结晶TAG主要是由长链饱和脂肪酸组成,低温下结晶的TAG趋于形成稳定的β晶型,这部分固态脂的熔点高于人体温度(>37℃)。牛乳脂肪中高熔点固态脂在人体胃肠道环境中溶解、乳化、脂解、消化和吸收是一个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本文研究了高熔点固态脂的形成及形成机理、体外体内的消化吸收特征以及高熔点固态脂代谢机制及对大鼠餐后血脂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天然乳
学位
癌症是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近年来,由癌症导致的死亡率显著且不断增长,在两性死亡率中均排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现阶段,癌症的临床治疗方法仍然以手术切除和放、化疗为主,其中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只适用于局部病灶,对于多数转移性病灶只能采用化疗药物进行治疗。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普遍存在毒副作用大、耐药性强等缺点,因而研发更为安全高效的抗癌药物仍然是癌症治疗的重点之一。本论文以红松萜烯挥发油(terp
学位
发展电催化析氢和脱氯技术的关键之一在于如何构建能够稳定高效产生吸附活性氢的催化剂。本文以实现非贵金属基催化剂高效电催化析氢和脱氯为目标,通过元素掺杂等多种调节策略,制备了O-Ni Co P/Ni2P、N-Ni Co-LDH和I-Ni Co P-LDH三种新型镍钴基过渡金属催化剂。论文重点考察了催化剂的析氢催化活性。同时,以2,4-二氯酚(2,4-DCP)作为典型污染物,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催化剂对
学位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可替代化石能源进行建筑供暖、供冷以及提供生活热水,多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其中,浅层地埋管换热器及其热泵系统集蓄能和供能为一体,是实现近零能耗建筑,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一种有效途径。地埋管换热器是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部件。影响其换热能力的因素众多,关系复杂;由于土壤的热量传递能力和比热容有限,在地埋管换热器与土壤换热过程中,其周围土壤温度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确定影响地
学位
近年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以下简称被动房)受到建筑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建筑物迈向超低能耗是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严寒地区冬季寒冷且漫长,供暖负荷较大。且由于燃煤供暖需求大,供暖季室外雾霾严重,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基于以上两个地域特征,严寒地区实现超低能耗同时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存在巨大的挑战。目前,严寒地区被动房数目较少,且其设计与建造以技术措施为导向,缺乏能耗全局分析与生命周期的性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