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协同诱导细胞电融合的机理与实验研究

来源 :柯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123_fam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电融合法因具有操作简便、对细胞无毒、便于实时观察等明显优势,已逐渐发展成为最有效、最具前景的细胞融合技术。然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均表明细胞电融合技术仍然存在一系列难点问题亟待解决。首先,现有的细胞电融合方法主要是基于微秒脉冲电场诱导不同尺寸半径的细胞进行的电融合技术。由于微秒脉冲电场对细胞尺寸较为敏感,难以实现尺寸悬殊细胞的有效融合,进而严重影响了生物制备的效益;其次,尽管新近提出的纳秒脉冲电场亦可诱导细胞实现电融合,但是纳秒脉冲电场作用下细胞膜所产生的微孔尺寸仅为纳米级,且对孔洞的维持能力较弱,细胞间的膜融合与遗传物质的交互过程需要细胞膜上的微孔持续“开放”一段时间,微孔容易闭合或消失将不利于细胞融合的有效进行;为了解决上述难点问题,本论文从高电压工程和电工理论新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诱导细胞电融合的脉冲形式——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协同诱导细胞电融合,以实现对彼此连接的细胞的接触区域进行精准靶向穿孔,进而提升细胞融合效率的目的。为此,本论文深入地研究了脉冲电场参数以及细胞固有参数对细胞融合过程中电穿孔时空分布的影响规律、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对细胞的联合作用机理和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诱导细胞融合的协同穿孔与靶向穿孔的机制等关键基础问题,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揭示了脉冲电场作用下基于电穿孔效应的细胞电融合机理。基于动力学仿真,诠释细胞电穿孔和电融合时的微孔的“形成”与“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有限元仿真,研究脉冲电场参数及细胞固有参数对细胞融合效率的影响,对比纳秒脉冲电场、微秒脉冲电场和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作用细胞融合时的细胞内外膜的跨膜电位、孔密度和孔半径的时空分布情况。研究发现纳秒脉冲电场单独作用于融合细胞时,会在细胞接触区域产生大量“微孔”,但由于孔洞半径较小,纳秒脉冲电场作用结束后,细胞膜上的孔洞快速消失,难以为细胞融合的有效进行创造基础条件。微秒脉冲电场单独作用于细胞融合时,两细胞接触区域的“微孔”密度较高且孔洞半径较大,而同时在其他部位也会产生大量孔洞,因“微孔”过多且孔径较大极易造成细胞死亡。而使用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协同作用细胞融合时,可以对细胞接触区域进行“精准靶向穿孔”,细胞其余区域无孔或少孔,保证了细胞融合顺利地进行。(2)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与固态开关技术,将全桥电路与经典Marx电路相结合,设计了纳/微秒复合脉冲发生器。设计反串联的开关结构组建成切换模块,以保障不同电压等级并联使用的双极性电源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快速切换,采用常开-常闭串联开关作为防电路误导通模块的关键部件,有效地减小了控制端误触发信号对主电路的影响。最终研制了一种输出电压幅值调节范围宽、脉宽调节范围大且极性可调的纳/微秒复合脉冲发生器。(3)解析了脉冲电场强度、脉冲宽度以及脉冲极性三种脉冲电场参数对细胞电穿孔和电融合的影响。通过分子动力学仿真和细胞学实验发现,高电场强度的脉冲有利于在细胞膜上“产生穿孔”,而脉冲宽度较大的脉冲有利于“扩大穿孔”,且大尺寸孔的产生更有利于细胞融合。在对脉冲极性的研究中发现双极性微秒脉冲电场在实现细胞融合率提升的同时可保证细胞保持较低的死亡率。得出等剂量的脉冲电场作用下,相较于传统的单极性微秒脉冲电场而言,双极性微秒脉冲电场可以显著性地提升细胞融合效率等重要结论。(4)阐明了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协同诱导细胞融合的机制。利用不同尺寸的分子探针对不同脉冲电场组合作用下电穿孔的能力以及电穿孔分布区域进行了研究,证实了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的协同扩孔效应与针对细胞接触区域的靶向穿孔能力。开展细胞染色实验和杂交瘤培养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常规细胞电融合中所采用的微秒脉冲电场,采用等脉冲剂量的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可以显著提升细胞融合率,同时可以保证对细胞杀伤效应较小。通过改变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的极性可以进一步提高细胞融合的效率。此外,结论还表明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对细胞融合的影响是复合脉冲电场中的纳秒脉冲电场和微秒脉冲电场的协同作用,而非单独作用的结果。综上所述,本论文提出了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协同诱导细胞融合的新技术,并结合脉冲发生器的开发与研制,深入开展了对细胞电融合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于分子动力学仿真构建了细胞膜的粗粒化与全原子模型阐明了细胞膜电穿孔的动态发展规律;基于有限元仿真,揭示了纳秒脉冲电场、微秒脉冲电场和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诱导细胞融合的机理及规律;研制纳/微秒复合脉冲发生器,搭建细胞融合生物电学实验平台,研究了脉冲电场强度、脉冲宽度和脉冲极性等参数对细胞电穿孔和电融合的影响;开展细胞染色实验和杂交瘤培养实验,证实了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对细胞膜的协同穿孔与靶向穿孔能力以及对细胞融合效率提升的有效性。为推进纳/微秒复合脉冲电场在细胞电融合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硬件基础和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既往研究表明,PD-L1阳性的转移性胃癌(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mGC)患者在初始或后线治疗中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临床可以获益。许多前瞻性临床研究表明,如Keynote-158研究,PD-L1阴性mGC患者伴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学位
与传统的以导热油等为中间介质的光热发电集热系统相比,直接蒸汽产生(Direct Steam Generation,DSG)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和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类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太阳能集热技术。由于太阳辐射的间歇性和随机性,DSG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经常性地出现工况的大幅度变动,非线性特征十分显著,系统的控制问题十分复杂。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掌握集热器内液相流体预
学位
中国发展的经验表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我国的乡村人居建设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和社会活动,无法避免地受到改革的影响。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对中国的改革和实践具有非凡的解释力,经济学家张五常也认为中国的改革是符合新制度经济学规律的。因此,本文尝试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把握乡村人居建设现象背后的深刻规律、探寻乡村人居建设问题的本质原因、探索乡村人居建设问题的解决办法。一
学位
隧道锚因体量小、承载力高以及对环境扰动小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悬索桥的建设当中。目前有关隧道锚的研究多侧重于其受荷后的岩体变形和破坏特征等方面,而对隧道锚承载全过程中的抗拔力学行为和荷载传递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软岩隧道锚中锚塞体-锚岩接触面-岩体联合承载特性、接触面应力分布、演化和破坏特征、岩体内部裂纹萌生-演化过程、空间分布以及破坏形态等方面还未形成清晰认识。对影响隧道锚承载特性的因
学位
沙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经济发展。草方格固沙技术有效地遏止了沙漠化进程,尤其是在草方格内种植固沙植被的建植模式,较好地促进了沙漠化逆转。在建植固沙植物的沙地恢复中,厘清不同固沙植被建植模式下植被-土壤-微生物的响应机制,对于理解沙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改进生态管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草方格固沙17年的不同植被建植模式中,选取草方格种植拧条锦鸡儿、
学位
随着现代人类饮食结构的改变,大量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导致了机体脂质代谢紊乱。其中胆固醇代谢紊乱所表现出的高胆固醇血症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饮食干预是预防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揭示食源性活性物质预防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机制,对功能食品开发和精准营养干预都具有重要意义。全谷物是目前公认的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膳食成分,含有丰富的多酚和膳食纤维。其中,阿魏酸是全谷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学位
凋落物作为养分的基本载体,在养分循环中是连接植物与土壤的纽带,其分解过程在陆地生态系统碳(C)、氮(N)库组成和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遏制土壤侵蚀,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其中,林地主要种植了生长迅速、能够固定大气中N的豆科植物刺槐,以及有保持水土潜力的杨柳科植物杨树。植被恢复能够影响土壤碳蓄存和周转,改变土壤中稳定碳同位素的丰度特征
学位
数字图像由于其可视化特点,能够引起视觉系统的感知。根据视觉感知的结果,人们可以对数字图像的质量和内容等进行评价。近年来,图像视觉感知评价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成绩;但是,目前对于低质量图像的视觉感知评价研究还十分匮乏。典型的低质量图像包括夜间图像和加密图像,对夜间图像的视觉感知评价主要是视觉质量评价,对加密图像的视觉感知评价主要是视觉安全评价。以夜间图像和加密图像为例,低质量图像的
学位
针对过一硫酸盐(Permonosulphate,PMS)高级氧化技术中普遍存在的非均相催化剂活性低和稳定性差等科学问题,开发构筑高效、稳定且在分子层面具有明确构效关系的PMS活化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前景。本研究依据铁基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Fe-MOFs)优异的结构易调控特征,设计构建了稳定高效的Fe-MOFs及衍生物高级氧化催化体系。系统性地考
学位
乡村秩序是观察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转型期的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迅速发生了位移,乡村不再被视为赋予了文化意义的乡土。乡村在通往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始终处于弱势和被动,城镇化和市场化导致乡村被逐渐边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大契机,重构乡土秩序是当下乡村急需解决的时代命题。本文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借鉴法律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对李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