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语境下鲁迅与斯皮瓦克对“翻译政治”的阐释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de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政治”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一种问题意识,主要研究不同文化交流与重构过程中或隐或现的权力关系如何操控和影响翻译实践,以及同一文化集团内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关系。这一术语由当今世界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斯皮瓦克(1942—)正式提出,随后逐渐引起了国际译学界的重视。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也开始意识到翻译的政治并不是西方话语研究的专利,中国自鲁迅以降就明确提出翻译的政治功效。尽管两者的翻译行为都涉及政治因素,但是,在中西方语境下,由于立足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鲁迅与斯皮瓦克的翻译政治研究必然会呈现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此,本文首先分章介绍鲁迅和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然后深入探讨两者在出发点、目标取向、概念范畴、翻译方法(直译与贴服)以及翻译选材上的区别,指出两者都利用翻译来实现其政治目的,完成其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然而由于理论根源的不同,鲁迅立足于中国“历史中间物”角色,以直译为翻译策略,为中国本土引进“异域文术新宗”,“别求新声于异邦”,以唤国民,并重构中国新文化,实现救国救民的政治目的。斯皮瓦克则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掮客”角色,从语言的三维结构(逻辑、修辞和静默)入手,针对已经隐含在现有的话语秩序和思维结构背后的政治暴力,即不同语种之间存在的等级秩序或同一语种内存在的话语霸权,提出采用完全“贴服”原文的陌生化手法,尊重他者差异,将第三世界文本真正的自我展现在英美精英读者面前。因此本文同时也发现斯皮瓦克的翻译政治研究用于中国当今文本的个案分析时也有其不足之处。随着国际间文化研究日益深化,中西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会更加突出。通过对比,本文力求揭示中西语境下“翻译的政治”命题的理论内涵,为鲁迅的翻译政治研究打开较为广泛的视野。同时,通过中国人熟知的鲁迅与斯皮瓦克的比较研究,中国读者会对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对其学习和研究斯皮瓦克也有一定的帮助。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社会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和政
目的观察两种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技巧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3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电切电凝组(17人)和分离打结组(17人)。比较两组术后清
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办学的主体,是高校发展的首要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长安大学面临新的新的发展机遇与压力。要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本文立足于长
中国安全外交的界定具有内涵与外延不断演进的历程,反映了中国应对国内安全问题时所承受的外交压力,并因此而采取的因应新安全观治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政策措施。中国安全外交
故事梗概:小军是一个从河北乡下到北京来投奔表哥林大地的农村青年,他满怀着对城市的向往和憧憬,在表哥介绍的建筑工地上开始了梦想中的城市生活。在工地上,小军熟识了在工地开杂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的大量投入,而不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实现的,对于这种依靠要素的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许多学者认为随着我国低劳
新经济政策是1920年代苏联所实施的一项国家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为挽救“战时共产主义”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把市场经济
自2009年我国电信企业实现新的重组后,电信市场正面临着从行政垄断到市场开放,从封闭式监管到开放式管制,从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的全面转型。在如此关键的转型时期,电信企业迫
联机手写汉字识别的模拟仿真系统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开发的。利用TensorFlow实验平台,以中国科学院采集的CASIA-OLHWDB数据集进行训练获得分类数据。使用基于Python的F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