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习语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使语言更加凝练,更具有表现力。在文化的构建和发展进程中,习语成为其独特的一个部分。因为文化的差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相同的事物和现象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因此,习语成为东西方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并反映不同的民族文化,习语的翻译成了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对习语翻译的系统研究就变得极为重要。习语翻译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够忠实地表达原作品的精神和思想,为目的语渎者所理解与接受,而且能丰富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长期以来,文学研究领域重视对作者及文本的研究,而忽略了读者的作用和地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理论应运而生,其主要倡导者是以姚斯和沃夫冈·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接受理论的产生标志着文学研究的中心由文本到读者的转变。与传统的文学理论相比,接受理论更加关注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根据接受理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在不同的时期渎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积极参与下才能实现。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动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解释视角,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是原文的读者。翻译活动经历两次接受过程,首先是译者对原文的接受,其次是目标语读者对最终译文的接受。文化的民族性、渗透性和兼容性造成了翻译的困难和可能。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化背景,译者常常要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来达成译文和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将接受理论应用到习语翻泽给习语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本文试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习语的翻译。首先分析习语翻译中两次不同的接受活动,从读者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历史典故等角度探讨译者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接着从强调读者的作用和地位、强调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以及强调接受与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分别举例阐述如何具体地将接受理论应用到习语翻译中,最后提出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旨在帮助提高习语翻译水平。
长期以来,文学研究领域重视对作者及文本的研究,而忽略了读者的作用和地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理论应运而生,其主要倡导者是以姚斯和沃夫冈·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接受理论的产生标志着文学研究的中心由文本到读者的转变。与传统的文学理论相比,接受理论更加关注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根据接受理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在不同的时期渎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积极参与下才能实现。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动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解释视角,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是原文的读者。翻译活动经历两次接受过程,首先是译者对原文的接受,其次是目标语读者对最终译文的接受。文化的民族性、渗透性和兼容性造成了翻译的困难和可能。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化背景,译者常常要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来达成译文和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将接受理论应用到习语翻泽给习语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本文试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习语的翻译。首先分析习语翻译中两次不同的接受活动,从读者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历史典故等角度探讨译者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接着从强调读者的作用和地位、强调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以及强调接受与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分别举例阐述如何具体地将接受理论应用到习语翻译中,最后提出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旨在帮助提高习语翻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