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y63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引起的CO2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CO2排放量仅次于能源消耗带来的CO2排放量。在此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时空差异,明确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为实现区域“双碳”目标和创建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是我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也是国家“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重要区域,自2022年《昆明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工作方案》正式发布以来,在保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显得尤为重要。鉴此,本文以昆明市为例,基于昆明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能源和社会经济数据,在分析全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基础上,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昆明市及各区县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对其时空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运用LMDI模型分解了昆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借助Tapio脱钩模型进一步剖析了昆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及变动情况;采用线性规划法获得昆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配数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提出在发展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建议。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来看,本文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来看,昆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用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5%以上,研究期间昆明市的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量最大,增长了605.23 km~2,年均增长6.24%,耕地面积减少量最大,减少了227.53km~2,年均减少0.27%;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研究期间各地类面积中减速最快的是耕地,年均减少0.27%,增速最快的是建设用地,年均增加4.57%;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看,研究期间昆明市耕地转出量在土地总转出量中占比最大,转为建设用地306.7 km~2、转为林地11.32 km~2、转为水域1.29 km~2;建设用地转入量在土地总转入量中占比最大,耕地转入306.7 km~2、林地转入97.37 km~2、草地转入187.95 km~2。(2)从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及时空差异来看,研究期间昆明市净碳排放量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呈现先增长飞快后略微下降的波动态势,但总体净碳排放量共增加了1115.4444万吨。碳源以建设用地为主,占总碳排放量的比重高达97%,耕地次之,碳汇以林地为主,占总碳吸收量的比重近乎96%,草地、水域、未利用地次之。研究期间碳汇总量没有明显变化,对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没有明显影响,总碳源量远远高于总碳汇量,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变化趋势与碳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净碳排放量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异质性,高碳排区主要集中于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和安宁市,低碳排区主要集中于宜良县、禄劝县和寻甸县;昆明市各区县人均碳排放强度、地均碳排放强度、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五华区、安宁市、官渡区、呈贡区碳排放强度较大。(3)从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来看,整体上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土地利用效率起到了抑制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作用,土地利用结构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起到了促进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作用。土地利用效率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抑制者,累积抑制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减少10503.2157万吨;经济发展水平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促进者,累积促进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升高8644.4566万吨;土地利用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分别促进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累积增加2786.5371万吨、1858.6791万吨;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由2010年前的促进作用转化为2010年后的抑制作用,总体上累积抑制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减少1670.2113万吨。(4)从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来看,2000-2005年的脱钩指数为1.18,呈现扩张性负脱钩状态;2005-2010年的脱钩指数为0.38,呈现弱脱钩状态;2010-2015年的脱钩指数为-0.15,呈现强脱钩状态;2015-2020年的脱钩指数为-0.82,呈现强脱钩状态。总体来看,脱钩指数不断降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所提高。(5)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来看,以碳排放量最小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得到的结果为2025年耕地面积较2020年减少8446hm~2,林地面积减少3878hm~2,草地面积减少15853hm~2,水域面积增加1094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7200h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60 hm~2,优化方案下的土地利用面积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了682.0305万吨。针对昆明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现状,提出以下建议: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耗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合理控制人口规模,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其他文献
粮食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民生大计。近年来,复杂的国际环境加剧了全球粮食供给系统的不确定性,国内粮食供需也只是紧平衡状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粮食命脉必须握在自己手里。各种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全国粮食生产总量已连续8年站稳6.5亿吨台阶。总体上看,尽管惠农政策在竭力提升农户耕地种粮意愿,但仍存在一些农户种粮的限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惠农政策对粮农的激励效应。中国
学位
城市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土地需求日益增加,促使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土地资源的面积和承载力是有限的,城市用地既不能无节制向外扩张,也不能只注重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区省份,地势地貌条件复杂,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坝区面积仅约占6%,可供开发建设的城市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亟需探索城
学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生态系统提供调节、供给、支持和文化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有利于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以及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情况,推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云南省由“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本文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覆被基础信息数据,分析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
学位
切实加强高原湖泊治理,树立“流域治理”思想,打好“湖泊革命”攻坚战,是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举措之一。滇池是中国西部著名的高原湖泊,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日益巨大的压力
学位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耕地是农民增收的主要资源基础,然而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大计。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利用和种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非粮化”
学位
健康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旅游与健康在本源上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健康与旅游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山地旅游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主要依托载体为山地景区,其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旅游者身心健康形成了优质本底景观,契合新时代旅游者对健康的新要求,如何评价这些景观对旅游者身心健康的作用?又是通过哪些因素发挥作用以及发生过程是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依托“山地旅
学位
随着经济发展,农户生计方式逐渐多样化,非农生计方式的增加,对耕地利用效率即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一方面,非农收入增加可能提高农户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使耕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户非农生计增加,农村大量优质耕地出现抛荒现象,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较为滞后,同时当地也有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在向城市转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与其他地
学位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土地利用方式及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衡量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的重要方法,在管控区域生态风险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的经济、人口密集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利用愈发强烈,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三生空间格局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由此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
学位
印度和俄罗斯将对方视为“天然的伙伴”,苏杰生曾形容两国关系“历久弥坚”。印俄两国曾在冷战时期将双方关系发展至“准盟友”高度,冷战结束后两国关系经过短暂的冷却,后又迅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在2010年升级至“特殊与特权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平稳融洽的友好双边关系被视为大国双边关系的“典范”。然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变革。尤其近几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地缘政治震荡
学位
健康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与医疗行业的结合、健康文化的融合,为旅游业的转型和升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健康与旅游自身的综合特性,在对健康旅游氛围进行评估时,涉及到的指标范围比较大,有些指标不能提供直接的数据,这就使得健康旅游氛围的评估成为一个在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学术上有待讨论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健康旅游、氛围及旅游氛围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其概念、特征、类型进行了论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