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不同来向暖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0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利用近年来(2009-2016年)高密度台站小时降水数据、台站与卫星融合降水数据、卫星反演亮温数据与再分析资料,从气候角度深入降水事件展开分析,揭示了北京平原地区不同来向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应的大尺度环流条件。本文基于EOF等方法提出了降水系统来向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卫星和台站融合降水资料以及卫星反演亮温数据,对不同来向降水事件的小时尺度降水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基础,本论文分析了北京平原地区不同来向降水事件发生前的环流结构。本文研究既丰富了对北京地区降水时空演变过程与环流结构的认识,同时也增进了对不同类型降水形成机制的理解,结果可为提升北京地区降水预报服务水平、提高灾害天气预警能力提供帮助。本文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北京平原地区强降水占暖季总降水的90%以上。暖季降水主要有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南四个来向。西北来向的降水事件最多,占四种来向降水事件的一半左右;东北和西南来向的降水事件数相当,约占20%;东南来向的降水事件数最少。西南来向的降水事件降水强度强且持续时间长,是其他来向降水事件的2-4倍。东北和东南来向的降水事件强度较弱、空间一致性较差,这是由于这两类降水事件的中心位于北京平原以外的地区。无论降水来向如何,降水最终均向东南方向移动并衰减。
  7月份是北京地区各类强降水事件发生最为频繁的月份,西北和西南来向的持续性降水和短时降水发生频次的月份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西南来向降水主要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主雨季,西北来向降水则是除5月份外,其他月份发生频率较为接近。东南和东北来向降水发生月份分布相对接近,均多在6-7月份。不同来向降水事件的小时尺度特征,与其发生月份以及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演变特征具有较强的关联。融合降水数据和卫星亮温数据均与台站观测的降水系统来向和强度有较好对应。除台站降水揭示出的信息外,风云卫星亮温的结果表明,云顶亮温最低值通常出现在北京平原地区以外,如西北山区(西北来向)、东北山区(东北来向)和东南沿海地区(东南和西南来向);云顶亮温的最低值出现时间则是多在降水开始前或降水峰值至降水结束时段。此外,东北来向降水的覆盖范围小,但云顶亮温低,表明其较强的对流性。
  北京平原地区不同来向强降水发生前的环流结构为不同。强降水均对应较强的高层温度异常,其中,冷异常中心位置通常较高,位于华北上空200-250hPa附近,暖异常则主要位于300hPa。静力平衡与地转平衡作用下,对流层高层均存在异常辐散,低层均存在较强的辐合中心,高空辐散和低层暖湿空气辐合,对应强上升运动与正水汽异常覆盖北京地区,为强降水的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南来向的降水事件,对应最强的温度异常以及各层环流异常,在合成场与异常场上均有深厚、大范围的温度异常、水汽异常以及强烈的上升气流。而对于西北和东北来向的降水事件,其环流异常的绝对值相对较小,但存在明显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不同降水来向与高层引导气流的来向亦保持一致。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备受关注,以PM2.5(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粒子)为首要污染的灰霾现象频发。城市中人为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区域传输,气溶胶与行星边界层之间的作用是PM2.5浓度爆发性增长的重要因素。有机气溶胶作为大气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分子能很好地示踪污染来源和反应过程,因其分子组成和反应过程十分复杂,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边界层内有机气溶胶的四季变化特征和垂直分布特征
学位
本文基于2015-2017年北京闪电定位网(Beijing Lightning NETwork,简称BLNET)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探空资料以及35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站不同污染物(PM2.5等)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地区(39.5°~41.0°N,115.0°~117.5°E)闪电活动与热动力因素、气溶胶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2016年6月10日北京城区一次雷暴过程中各雷达特征参数与闪电频数的
学位
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外强迫场的不确定性、模式对辐射强迫响应的不确定性以及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不确定性的存在,制约了气候预估信息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因此,揭示不确定性的来源,明晰各不确定性因子的相对贡献,探索减少不确定性的方案,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决策而言至关重要。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因区域而异,关于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全球陆地季风区的气候预估不确定性,目前尚存认知空
学位
中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系统的影响,夏季容易发生极端降水,加之复杂的地形、土壤和植被条件,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平均每年造成700多人因灾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然而,目前对于该类灾害的预报水平依旧较低,亟需进一步提高。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全国尺度上建立较为准确和高效的滑坡泥石流预报系统,提高滑坡泥石流预报水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文针对降水型滑坡泥石流,在对现有的滑坡泥石流统计预报
裸土反照率和发射率是陆面过程模式中重要的参数,它们可决定地表能量的再分配,对天气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准确参数化裸土反照率和发射率对陆面过程模式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丰富与多样化,针对裸土地表辐射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对裸土分光辐射及其反照率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陆面过程模式中裸土分光辐射反照率和发射率的参数化方案仍然不是十分理想。究竟哪些气候和环境因子是影响裸土分光辐射反照率
学位
东亚季风北边缘活动带地处东亚季风北边界附近,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东亚季风北边缘活动带的降水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灌溉,农牧种植,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季风北边缘活动带的降水变化既受到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的调控,又受到气候系统外强迫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影响东亚季风北边缘活动带雨季降水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的因子两方面入手,分别分析影响东亚季风北边
学位
本文使用多套再分析资料,对夏季青藏高原高层大气热源(TPUHS)及南亚高压的中短期变化及其天气气候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揭示了夏季TPUHS的中短期变化特征及其所激发的Rossby波列对环流和天气气候的远程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夏季TPUHS的准双周变化与南亚高压双模态振荡的联系。进一步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双模态和东伸西退两类东西振荡的联系及其对亚洲环流和天气影响的异同。本文还研究了南亚
学位
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地形和热力强迫影响大气环流和亚洲季风已有大量研究,然而目前关于调控高原热状况年际变率的主导因子以及高原热力强迫如何通过大气环流影响海洋这两个问题依然缺少足够的关注。亚洲季风区存在复杂的多尺度海-陆-气相互作用过程。随着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以及计算资源的改善,通过海-陆-气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进行高原热力效应的研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手段。春季高原地表感热加热达到年循环的峰值,也是冬
学位
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是热带大气季节内变率中最主要的信号,同时也是季节内时间尺度可预测性的主要来源,它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系统都有重要影响。目前大多数模式模拟和预测MJO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在海洋性大陆地区。本文主要利用一种基于追踪MJO东传降水异常的识别方法(MJO Tracking)评估了参与MJOTF/GASS全球模式比较计划的模式模拟MJO的能力,分
春季作为东亚冬、夏季风系统转换的过渡季节,是我国东部华南地区的主要雨季之一。华南春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且具有较大的年际变率,通常导致严重的洪涝或干旱灾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引起全球大气环流年际异常的外部强迫因素,但是ENSO对我国不同季节气候异常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ENSO对中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影响存在年代际差异,但近年来,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型的ENSO(CP ENSO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