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角度研究和谐社会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ou1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农民工在城市辛勤工作,为加速城镇化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本应该与城市居民一样得到公正平等的待遇,但由于种种因素,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无法得到社会认同,享受不到应得权益,从而导致了社会矛盾的累积。农民工不仅无法确保其自身合法利益,也会导致对城市没有认同感及被边缘化,处理不当会影响社会治安与稳定。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最需要的也最迫切的是就业问题,只有保障了农民工的工作权利,使其有最基本的生活开支来源,可以获得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就业不仅是城市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农民工物质需要中最关键的部分。从宏观大局来看,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脱离,直接影响全社会的和谐生活,只有全体国民得到公正公平的相同待遇,幸福感和满足感持衡,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理所应当的结果。因此处理好农民工市民化尤其就业方面的问题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就业是农民工城市生存的基本,其关键在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就业与市民化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并与之融合的基础条件。本论文在汇总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抓住重点,从农民工就业角度来研究农民工市民化。本文以就业为重心,是因为就业是农民工城市生存的基本,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最直接有效的切入点。从农民城市融入最基本的就业需求出发,主要以荆州市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开展了调查,通过对部分农民工的实地访谈和个案调查,深入了解了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理解农民工诉求,对他们生活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希冀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侧重多学科系统化地理论分析,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全面知识系统研究农民工市民化尤其是就业角度的问题,并借鉴和引用了一部分统计数据以及对相关观点的总结,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及就业现状的分析,根据汇总相关理论并深入分析总结,以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各种影响因素为着眼点,探讨二者关系和相互作用。本文首先论述就业与市民化的互相作用,并以就业为着眼点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促进。农民工就业问题不仅是农民工自身利益的问题,广义上解决农民工就业,维护公民就业权利,有力推动城市化发展,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发展经济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客观描述了农民工就业和市民化现状,探讨二者结合互为作用的可行性和发展性。然后结合本专业助人自助社会服务的特点,探讨和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就业,从社工介入的角度研究了社工怎样引导农民就业改善,扩展深入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以期实现社会工作介入的拓展和农民工就业路径的多元化。并且针对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各种因素和问题提出政府和非政府各行其职、分步分类的解决途径,对农民工就业的制度创新和社工介入提出建议和探讨,力求实现社会工作理论与农民工就业领域理论相结合,两者共赢的效果。汇总补充了农民工就业研究,为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观点和视角,相应的提供了一些参考。
其他文献
信访工作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信访工作为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信访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救济方式,具有门槛低,条框
阿玛蒂亚·森是一位出生于印度的著名经济学家。199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以表彰他在社会选择理论、贫困和饥荒的成因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文章介绍并分析
目的探讨多元文化关怀在舒缓疗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72例舒缓疗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收治在舒缓疗护病区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和动力。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途径形成,环境污染通过影响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的效率直接或间接的影
为提高惯导系统测控软件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程度及开发效率,对测控软件通用开发平台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分析惯导系统测试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软件平台体系结构,并对软件
“经济人”是西方正统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它假定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经济行为乃是理性追求利益极大化的行为,而以此行为模式出发所形成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追求
自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以来,尤其是江总书记2001年“七一讲话”发表以后,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涉及最多的是要不要坚持和发展、以及如
产业共生体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它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保护当地环境等方面越来越显露出传统生产模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产业共生体的发展演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50%。在这一背景下,“低碳竞争力”必将成为提升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低碳经济的发展
研究和总结西方产业经济思想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状况及其规律是产业经济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弄清西方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出现的经济思想,以及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