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维纳斯时间观念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旨在于讨论勒维纳斯哲学中的时间观念。勒维纳斯因为其他者概念,对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的强调被称为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伦理学家。本文的宗旨在于讨论勒维纳斯哲学中的时间观念与勒维纳斯伦理学的关系,力图厘清勒维纳斯如何改造传统的时间观念,使之成为伦理主体得以负担起对他人之责任的场域。
   我们将首先对照勒维纳斯与当代其他几位思考时间问题的思想家之间的差异。由此入手,我们将发现,勒维纳斯与传统时间观,与其他思想家对于时间的思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勒维纳斯更多地是在一种伦理的语境中,在一种对他人之责任,与无限之关系中讨论时间的。当然,勒维纳斯对于时间的思考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建构在对以往哲学的反思,对于其他思想家的吸收分析基础上的。
   在对勒维纳斯时间观念进行讨论时,我们将从时间的三个维度分开讨论。在讨论时间之现在时,我们会从勒维纳斯早期作品出发,讨论勒维纳斯早期是如何在一种现在之中凸显出一种主体的可能性,以此来逃离他所谓恐怖的ilya。而在勒维纳斯的代表作品《时间与他者》以及《整体与无限》中,我们将指出,虽然勒维纳斯在此时更多地讨论时间之中的将来,但现在作为一个保证主体得以可能,保障主体在家状态的维度,依旧得到保持。勒维纳斯并不是否定现在,否定当下,而是拒斥一种表现性质的当下在场,反对将时间的一切维度都囊括进当下主体的总体化时间观。这在勒维纳斯后期对于当下在场的批评中非常明显地得到表达。在后期作品中,我们将说明,勒维纳斯通过对于一种独特主体性的强调,既保持了时间之中的现在维度,又使得这种现在带有一种强烈的伦理倾向。现在成了勒维纳斯意义上时间性中的负责,成了为他人的现在;也只有在这样的一种伦理关系中,勒维纳斯才认可一种“前-原初”状态的现在。
   通过考察勒维纳斯对于死亡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将进入勒维纳斯时间性中的将来。我们力图证明,勒维纳斯意义上的将来同样是一种与他人之死联系在一起的,面对无限,面对超越的将来。在这样一种将来之中,主体完全成为一个伦理的主体——他并不失去自身,而是朝向他人。而对于勒维纳斯之过去的考察将给予我们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关于历史,关于过去的思想。在勒维纳斯对于过去之不可回忆性,过去之谜与踪迹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主体所面对的过去同样是一种超脱自身控制范围的过去,这样一种过去从遥远之处呼唤我的责任。综合起来看,我们将会发现,勒维纳斯的时间呈现为一种交融的状态,在时间之中,现在,过去,将来并没有清晰的区隔,有没有逻辑上的优劣。我们之所以将时间的不同维度区分开来,乃是因为我们在前-原初状态中面对他者时,需要对来自不同方向的他者负担责任。现在、过去、将来只是他者到来伦理主体时方式上的差异而已。
   最后我们用勒维纳斯对于爱的讨论来结束这篇论文。因为我们认为,在勒维纳斯不同思想阶段对于爱的解读中,集中地体现了上述讨论过的时间与伦理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恩斯特·卡西尔是“当代哲学巾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他的《象征形式哲学》被哈贝马斯誉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与它共享这一殊荣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等。《象征形式哲学》集中表达了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当卡西尔说“象征形式哲学”是“文化批判”时,他的目的是把康德的理性批判扩展到人的整个
学位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语言不仅是其进行研究的途径,也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构建。在主体三界中的象征界里,主体被界定为是语言的象征性构造物,从而被断定为一个空无。基于这样的空无主体理论,齐泽克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论断做出了否定性判断。本文就着意从对拉康理论的核心要件--语言--入手,通过剖析拉康的语言理论,并以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马克思的语言理论作为参照,来考察由语言生发出来的指向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学位
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阶级分层理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其对文化在社会结构再生产中的巫术效应所进行的“解魅”,进行阐述与分析。布迪厄的阶级理论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他对马克思和韦伯的阶级/阶层理论的吸收和改造,再以他自己独特的视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判性的等级结构理论。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一视角--“作为资本的文化”,我们够够获得揭示
学位
社会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社会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在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之中,遵循不同研究传统、范式的人,对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答案,由此也就决定了他们在对社会科学之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中,会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路径。通过对社会科学中实证主义的历史发展谱系的梳理,追寻实证主义思想在整体与个体、因果关系、真理性与确定性、事实与价值、定性与定量研究等社会科学基本论题中的体现,找寻实证主义思想
学位
生态政治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生态政治仅指针对生态议题的政治活动。广义的生态政治则指使用生态学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处理政治事务,从而形成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广义的生态政治包括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政治尝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局面。  本文研究广义的生态政治,聚焦于生态政治的哲学理念、生态政治运动、生态政治组织、生态政治战略与政策四个核心
学位
无意义的伪命题可以进行有意义地言说吗?在《逻辑哲学论》的结尾部分,维特根斯坦抛给了读者这样一个用无意义的伪命题进行阐释的言说悖论。为此,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正统派的代表人物哈克认为,即使是严格无意义的伪命题也可以起到一种“启发性”的作用。TLP中的无意义的伪命题正是这种命题,它们可以向读者传达一些不可言说的真理;新维特根斯坦派认为,无意义就是无意义,没有实质的无意义概念。因而,TLP中的无意义伪命题
学位
本文是围绕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1929—2007)的极端反主体主义思想所做的研究。鲍德里亚采取物的立场来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指出在当代社会“物”的丰盛和泛滥中,作为主体的人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笔者将鲍德里亚的整个学术生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选取三个时期各自的核心文本进行分析,尝试厘清其思想理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其思想的早期,鲍德里亚致力于揭示消费社会中符号秩序的形成及其运作,并探究了符号秩序终
学位
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表征,有着深广的历史渊源,至于三代繁盛。孔子尚周礼,对礼乐之说多有发明,七十子后学亦多有承继。《小戴礼记》是先秦至汉初流传的儒家礼学文献的一个汇编,也是研究儒家礼乐文化精神的重要文献。本文重点围绕《礼记》展开对其中丧祭理论的研究,丧祭之礼作为古初文明社会的宗教性仪式,在礼制系统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论丧祭贯注了人文精神,重亲亲孝道,透过丧祭之礼投射出对生命的笃切关怀。 
学位
儒家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是今天进行生态伦理建设不得不汲取的重要资源。总起来说,儒家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主要有三个大的特征:第一,就是由生到仁的体系,或者说由自然之理到人伦之理的生成体系。在儒家看来,自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生”,充满生意。这表现在万物创生的意义上,天生万物,地载万物,即自然赋予万物生命,供给万物生长的养料,形成了丰富多彩、富有生机的世界;从生命本身的意义上讲,万物
学位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思想体系所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选定理解、分析朱熹思想的角度,对于理解朱熹甚至整个儒家哲学都具有重要帮助。《论语·学而》篇中谈到了“本立而道生”的观点,本文试图将此观点作为看问题的方法,来分析朱熹心性伦理学思想,进而分析儒家哲学的特点。  文章围绕朱熹伦理思想中“本”为何这一中心问题而展开,通过分析朱熹的形而上的哲学系统,一步步推进其对本的认识的。“本”确立后,朱熹所继承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