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文心”论探议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ming_yue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首屈一指的经典著作,它在文学、美学方面的思想为历代世人所传颂,近百年来,“龙学”研究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对于《文心雕龙》理论主旨的探讨,多年来“龙学”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文心雕龙》全书的理论主旨是谈“为文之用心”,因而创作主体心性义理的修养即为《文心雕龙》的理论总纲,本文即从这一角度进行发掘和探讨。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介绍了前人关于《文心雕龙》理论主旨的研究状况,其中有牟世金提出的“衔华而佩实”说,即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和巧丽的形式相结合,王运熙提出的“写作方法”说,认为《文心雕龙》是通过阐明写作方法,端正文体,纠正当时的不良文风,还有李淼的“文之枢纽”说,马宏山归纳的“雅丽”说等等,同时指出了学界中王元化,胡子元、赵伯英,张少康等人,对于《文心雕龙》中“心”这一美学范畴的研究,最后阐述了关于研究刘勰“为文之用心”的理论主旨的现实意义。正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对《文心雕龙》的研究的解读,提出了“为文之用心”即创作主体修养为文章的理论主旨,并且列举出了文章各个部分中对于理论主旨的论述。如“文之枢纽”中《原道》篇提到的“性灵所钟”,“雕琢情性”,《征圣》篇的“陶铸性情”;文体论中《明诗》篇的“持人情性”,《乐府》篇的“乐本心术”,《史传》篇提到的“素心”,《书记》篇开篇引用扬雄的“心画”、“心声”;创作论中,《神思》篇的中心论旨不在“思”,而在“神”,也是在讲“为文之用心”,《体性》篇谈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问题时,不仅是谈对风格审美形态的判定与划分,而且探讨各体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即风格的创造,根本在于作家创作个性的培养;《风骨》篇在对文章提出要有“风骨”的情况下,更注重这种特色的获得,又回到了“文心”上来。最后一部分中《时序》篇讲到虞舜时代作品能“尽其美”,“乃心乐而声泰”的缘故,《物色》篇讲情与景的关系时,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等,刘勰对于“为文之用心”的论述贯穿全书。第二部分指出了刘勰“文心”论理论主旨产生的外部条件,分别从六朝时期的政治动乱、生活腐朽、思想堕落空虚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这些社会现实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形成的泛滥的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文风,还有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些历史文化条件是促使刘勰提出“文心”论主旨的重要原因之第三部分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文心”论理论主旨的论述,从“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等方面阐述了刘勰提出得养“心”的途径与方法,并指出“自然”之美是养“心”的追求目标。第四部分概括了“文心论”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指出养“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重视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社会上求贤选才共同追求的目标,并且追踪了刘勰“心论”对后世的韩孟诗派、刘熙载、沈德潜等文学理论的影响。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学生个体的发展与自身认知发展相互伴随着,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物理学习的成效对学生总体的学业水平也有直接影响,所以从认知角度对学生学习物理
《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汉语方言学的奠基之作。该书保存了汉代词汇、语音、方言的面貌,为汉语史和方言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同时,《方言》所使用
<正>一、课题的提出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语文课程的言语实
会议
目的:探究采用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炎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垫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
《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写的一部以城市背景为题材的女性成长小说。尽管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人物背景不同,笛福仍然赋予了小说不少荒岛冒险小说的特点。城
位于山东省夏津县的马堤村,受到运河文化的影响,从明清时期至今仍就延续着吹腔的演出,至今已有170余年,村民习惯将这种演出称为马堤吹腔。马堤吹腔剧团的演出深受当地村民的
在对传统孝道文化分析的基础上,立足当下高校德育的现状,提出了孝道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指导、借鉴作用,并对孝道教育在高校的具体实现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语言学习本身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其必然受到情感智力因素的深刻影响。当代语言学极力强调情感对获取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外语的学习过程当中,情感更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纳米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境、食品健康和航空与航天等众多技术领域将产生巨大影响。纳米技术因其可能引发新的工业革命,近